融媒体背景下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uuu52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现代媒介载体,将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播媒体融合在一起,把这些同而不同的媒介在人力资源和传播内容、宣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融合,最终实现资源的共通、内容的兼并和宣传途径互通、利益的相互融合.外国文学要在中国进行传播,要依赖于融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进行传播活动;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对于国外精神文化的了解,但也对我国读者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要始终秉持着文化自信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阅读信念.
其他文献
希腊人民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观看到的自然景观和经历过的部落战争,借由想象力和文字加工,形成了一种文学产物,即为神话.希腊神话凭借自身的特点对于欧美文学的日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文本,要构建贯穿国民教育体系始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就要探讨儒家经典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如何符合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群体的研读范式.经典研读范式的有效性,是实现经典教学的普遍有效、时间有效、系统有效、主体有效、导向有效,以及训练研读者的思维,引领研读者的价值取向,完善研读者的人格的前提条件.儒家经典课堂教学七步骤的实践,是有效的儒家经典研读课堂教学范式之一.在当下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教师通过范式构建和教学实践,可以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素养提升,在文化
孔子成人思想中“行”“忠”“信”的思想内涵,用现代心理学人格层次理论解释,就是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坚定的价值体系.孔子“修己以安人”的主体性道德建构之路,即成人的途径可以解释为:内省、学习、改过.孔子“成人”思想的教育新意:通过自己挺立生命、通达人间,创造一种气氛和环境,影响他人,令他人也挺立生命、通达人间.
方言作为共同语的分支,与共同语既有对立又有一脉相承之处,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北流市的主要方言是当地的白话,反映粤语特色,为此需要整理出有关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生活用词进行实地调查,将调查得来的北流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进行横向对比,着重从音节、构词、词义、造词理据和功能五个方面来阐述北流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出北流方言词汇的独特之处.
本文运用克拉克洪的价值取向理论分析了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与其德语改译诗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此管窥两国作者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从而加深对中德文化差异的了解.
古代朝鲜和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李氏朝鲜王朝中后期华风尤甚.由于受到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以及“两班”制度的制约,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遭受了极大的束缚.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阻碍了女性情感的文字抒发.许兰雪轩作为李氏朝鲜时期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在韩国(朝鲜)的汉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海东第一女诗人”.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许兰雪轩的诗歌在风格上对于李清照作品多有效法.尽管所处时期不同,但两人都经历了人生坎坷,她们对爱情的神往、对国家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是同样真挚且强
历史上浙东滨海地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海神信仰,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源于闽南的妈祖信仰,浙东当地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妈祖信仰,特别是作为展现世态风情和民俗习尚的竹枝词.从咏及妈祖信仰的浙东竹枝词中,我们可以发现浙东妈祖信俗两个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是与当地其他信俗紧密结合,二是与当地海事民俗相互交融.另外,这些竹枝词清晰地反映出了浙东人民对于神灵信仰的认知心理.
非常规教学是教师基于先进的教学理念或者教学理论,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选择非同一般的教学方案.由于非常规教学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因而它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非常规教学的价值优势体现为:教学目标的超越性与生成性、教学内容的深度扩展与广度延伸,以及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与互动性.但是,由于非常规教学的条件要求较高、风险较大,以及具有未成熟性,其价值实现也面临困境.在实践层面,为了保证非常规教学能够得到合理运用,应当着力完善非常规教学所需的条件,精心设计非常规教学的方案,以及控制非常规教学的风险.
本文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日本浮世绘对法国印象派产生影响的社会背景.首先,从江户时代庶民文化诞生的背景入手,介绍浮世绘版画发展的历史背景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城市商人文化的繁荣.而法国印象派形成的原因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和物理学的发展.论文试图说明,社会历史环境的相似是促使印象派受到浮世绘影响的重要原因.
研究《礼记》梦有利于对占梦起源和风俗研究理解,促进对占梦手段的探究.《礼记》全书共记载了13处梦,对于研究先秦时期中国的梦文化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价值.文章从文化、心理等角度,对这些梦进行梳理.按照所梦对象预示结果,将梦分为生死梦.并指出这些梦的起因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反思.通过对梦现象背后的春秋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与卜筮文化的分析,以及中西方在释梦方面的异同比较,可以发现早期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