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是许多文人对生活、美景、人物等抒发的自然之情,它是美而富有一定的含义的,是值得当代人细细品酌的宝贵文化财富。古诗词作为当今初中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魅力,对加强学生文学修养,提升文学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古诗词的文字与语言与当今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往往生僻、较难理解,而大多数教学又只围绕“背”开展,忽略了以“情”记忆的教学。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误区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如何巧用记忆方法来背诵古诗词,以为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一点参考建议。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诗词背诵机械重复、单调且缺乏理解性,这种情况是目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存在的问题。因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学生多对古诗词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诗或词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含义等,久而久之,背诵古诗词就成为一项机械重复式的学习活动,没有美感、缺乏理解、达不成心灵上的共鸣。这种机械的背诵学习模式枯燥无味,导致了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厌烦情绪。
其次,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探讨式学习的情境与情感。初中生处在智力与情感的特殊时期,极度需求平等式的交流与学习模式,以体现别人对他们的认同感。但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一般都是老师在说,学生在背,最大限度的只是让学生了解了诗词表面的意义,而没有深入的探讨与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在理解诗词意义的基础上去记忆诗词。
二、如何巧妙运用记忆方法引导初中生背诵古诗词
1.巧用朗读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朗读是学习与背诵古诗词的第一步,它以较为容易的方式引领学生走入古诗词之中。由于古诗词大多年代久远,而且诗词的含义又大多较为隐晦,初中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容易理解诗词的含义。因此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一下要学习的古诗词的录音,让大家先对整首诗词的读音、语句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由老师逐句诵读,遇到难点的字、词注意停顿,重点词句重复读一遍,让学生加深印象。最后由学生集体诵读,可以教会学生怎么划分节奏,放慢速度,仔细品味诗词蕴含的意义。老师也可以为学生配以轻音乐为背景,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抒发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为诗词配以音乐,引导学生模仿诗词中的意境抒发感情,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再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重点描绘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也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的时候,注意每一小节之间的停顿,以及每一小节中四个字的声调,一定要引导学生读出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以及语言的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2.意境讲解,增进与学生针对古诗词的沟通与探讨
逐字逐句生硬的翻译,是目前初中语文授课老师在进行古诗词讲解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古诗词是古代流传下来宝贵的财富,其语言与意境都是美的象征。大多数诗词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的阐发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因此,授课老师可以将学生引领到具体的诗词意境中去,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在学习冯志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老师通过对诗词内容以外的相关联的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渐入到作者当年的时代,体会他们当时的思念与旅途的羁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以“枯藤老树”开头,首先就给人造成一种灰暗的气氛,给人以凄凉的感觉,然后小桥流水,又突显出一种幽静的感觉,带人走进一个深秋村野的画面,有一个游子,在夕阳西下的古道上,牵着马,满面愁容的情怀。老师的意境讲解作为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交给学生自行去探讨、了解,这就要求老师在古诗词的讲解上加强与学生针对古诗词展开沟通与探讨,通过他们自由发挥想象的探讨、交流,激发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这会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诗词内容,以进行背诵。
3.丰富教学模式,培养文学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可以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升初中生背诵古诗词的效率。具体的做法可以这样来实施。首先,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古诗词的教学课堂。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总是超前的,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因为曾经有人将这首词改为歌曲,因此老师可以播放歌曲,让学生在悠扬的曲调中,更好的欣赏这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体会诗人对着明月的哀愁之思。其次,给与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针对一首诗词的内容和背景进行扩充编排简短的舞台剧,在课堂上表演。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能增加学生对古诗词了解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加强背诵的有效性。
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利用诵读、意境教学等方式方法,丰富诗词教学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初中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学品味,从而更加有效快速的背诵古诗词,这是需要初中语文老师不断努力的。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诗词背诵机械重复、单调且缺乏理解性,这种情况是目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存在的问题。因受应试思维的影响,学生多对古诗词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诗或词背后所隐藏的故事、含义等,久而久之,背诵古诗词就成为一项机械重复式的学习活动,没有美感、缺乏理解、达不成心灵上的共鸣。这种机械的背诵学习模式枯燥无味,导致了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厌烦情绪。
其次,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探讨式学习的情境与情感。初中生处在智力与情感的特殊时期,极度需求平等式的交流与学习模式,以体现别人对他们的认同感。但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一般都是老师在说,学生在背,最大限度的只是让学生了解了诗词表面的意义,而没有深入的探讨与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在理解诗词意义的基础上去记忆诗词。
二、如何巧妙运用记忆方法引导初中生背诵古诗词
1.巧用朗读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朗读是学习与背诵古诗词的第一步,它以较为容易的方式引领学生走入古诗词之中。由于古诗词大多年代久远,而且诗词的含义又大多较为隐晦,初中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容易理解诗词的含义。因此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播放一下要学习的古诗词的录音,让大家先对整首诗词的读音、语句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由老师逐句诵读,遇到难点的字、词注意停顿,重点词句重复读一遍,让学生加深印象。最后由学生集体诵读,可以教会学生怎么划分节奏,放慢速度,仔细品味诗词蕴含的意义。老师也可以为学生配以轻音乐为背景,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抒发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为诗词配以音乐,引导学生模仿诗词中的意境抒发感情,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再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重点描绘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也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的时候,注意每一小节之间的停顿,以及每一小节中四个字的声调,一定要引导学生读出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以及语言的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2.意境讲解,增进与学生针对古诗词的沟通与探讨
逐字逐句生硬的翻译,是目前初中语文授课老师在进行古诗词讲解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古诗词是古代流传下来宝贵的财富,其语言与意境都是美的象征。大多数诗词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的阐发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因此,授课老师可以将学生引领到具体的诗词意境中去,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在学习冯志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老师通过对诗词内容以外的相关联的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渐入到作者当年的时代,体会他们当时的思念与旅途的羁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以“枯藤老树”开头,首先就给人造成一种灰暗的气氛,给人以凄凉的感觉,然后小桥流水,又突显出一种幽静的感觉,带人走进一个深秋村野的画面,有一个游子,在夕阳西下的古道上,牵着马,满面愁容的情怀。老师的意境讲解作为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交给学生自行去探讨、了解,这就要求老师在古诗词的讲解上加强与学生针对古诗词展开沟通与探讨,通过他们自由发挥想象的探讨、交流,激发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这会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诗词内容,以进行背诵。
3.丰富教学模式,培养文学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可以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升初中生背诵古诗词的效率。具体的做法可以这样来实施。首先,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古诗词的教学课堂。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总是超前的,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因为曾经有人将这首词改为歌曲,因此老师可以播放歌曲,让学生在悠扬的曲调中,更好的欣赏这一首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体会诗人对着明月的哀愁之思。其次,给与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针对一首诗词的内容和背景进行扩充编排简短的舞台剧,在课堂上表演。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能增加学生对古诗词了解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加强背诵的有效性。
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利用诵读、意境教学等方式方法,丰富诗词教学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初中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学品味,从而更加有效快速的背诵古诗词,这是需要初中语文老师不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