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的英语课堂模式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其灵动活泛的课堂气氛和多样的教学方法逐渐得到不少老师的认可。高效课堂改变了初中学生被动接受英语学习的状况,使他们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交际会话等实际运用的能力有所提高。若要打造一节高效的英语课, 教师和学生还需要从各方面努力。
一、师生角色正确定位
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里,一直都是坚持唯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认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权威的地位,所说所做也是不容置疑的。而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这就使他们的兴趣点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对学习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构建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正确定位,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虽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是教师的实践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但是教师的指导只是外因,教育内容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来完成。因此,我们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和学生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高效课堂。
二、教学方法贯通使用
笔者认为,情境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的结合就是一个有效的提高课堂灵动性的方法。对于一些内容,不管老师多么声情并茂地讲解描述,有时还不如设置一些简单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让他们在情境中去理解、去思考和发现。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通过情感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不断地陶冶和升华,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不少比较负责的老师有时虽然根据教学目标,用语言表述、实物投影、播放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布置好一个场景,但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个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就需要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后通过他们之间合作达到学习要求的一种方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作为分组依据,将全班同学尽量平均地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组长,并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各组员的职责和组内规则等一系列的要求,逐渐将他们学习英语的方式从习惯性的等待灌输向小组合作式的自主学习转变。老师把学习任务下达给小组长,小组长将任务通知到组员,然后通过组内讨论和组外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当某个组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求教于其他组员和组长,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请教老师。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但各小组是不同级别的学生组成的,必须要注意组内成员关系的平等性,尤其要关心基础不太好的同学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和参加课堂活动。把两种方法贯通使用,既弥补了彼此的不足,又活跃了课堂。
从牛津英语七年级的 Relatives in Beijing 这一内容进行举例,文中主要是对北京一些主要的旅游景点的介绍。在完成一部分课程时,我首先给学生放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北京欢迎你》,让学生在悠扬温暖的歌声中展开对自己所了解的北京的回忆想象,让学生在观赏中了解北京的文化习俗。然后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歌曲中出现的各个场景是北京的哪些景点,各组选出代表对最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描述,并表达出自己观看和讨论后的想法。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系列教材中出现的北京的著名景点的图片和详细介绍,比如Tiananmen Square , the Great Wall , the Great Hall of People , Summer Palace ,Forbidden City等。这样的耳听眼观所获得的知识量,要远比教师干巴巴的介绍来得丰富,也让教学的内容留在学生记忆中的时间更深刻。 创设情境在形式上引起学生强大的好奇心,使其主观性想要加入课堂活动中。小组合作又让学生进行了丰富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多方面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责任感。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在日常的应用中的乐趣,也缓解了他们因惧怕学习英语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把情境创设和小组合作这些教学方法贯通使用,达到不用教而学会的效果,也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初中英语的教学还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只用一种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能力、学生水平和教材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精心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认真实践,并及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不断实践、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并适时加以创新,肯定会构建出更加合理高效的英语课堂。
一、师生角色正确定位
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里,一直都是坚持唯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认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权威的地位,所说所做也是不容置疑的。而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这就使他们的兴趣点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对学习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构建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正确定位,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虽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是教师的实践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但是教师的指导只是外因,教育内容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来完成。因此,我们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和学生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不仅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高效课堂。
二、教学方法贯通使用
笔者认为,情境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的结合就是一个有效的提高课堂灵动性的方法。对于一些内容,不管老师多么声情并茂地讲解描述,有时还不如设置一些简单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让他们在情境中去理解、去思考和发现。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通过情感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不断地陶冶和升华,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不少比较负责的老师有时虽然根据教学目标,用语言表述、实物投影、播放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布置好一个场景,但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个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就需要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后通过他们之间合作达到学习要求的一种方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作为分组依据,将全班同学尽量平均地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组长,并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各组员的职责和组内规则等一系列的要求,逐渐将他们学习英语的方式从习惯性的等待灌输向小组合作式的自主学习转变。老师把学习任务下达给小组长,小组长将任务通知到组员,然后通过组内讨论和组外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当某个组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求教于其他组员和组长,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请教老师。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但各小组是不同级别的学生组成的,必须要注意组内成员关系的平等性,尤其要关心基础不太好的同学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和参加课堂活动。把两种方法贯通使用,既弥补了彼此的不足,又活跃了课堂。
从牛津英语七年级的 Relatives in Beijing 这一内容进行举例,文中主要是对北京一些主要的旅游景点的介绍。在完成一部分课程时,我首先给学生放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北京欢迎你》,让学生在悠扬温暖的歌声中展开对自己所了解的北京的回忆想象,让学生在观赏中了解北京的文化习俗。然后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歌曲中出现的各个场景是北京的哪些景点,各组选出代表对最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描述,并表达出自己观看和讨论后的想法。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系列教材中出现的北京的著名景点的图片和详细介绍,比如Tiananmen Square , the Great Wall , the Great Hall of People , Summer Palace ,Forbidden City等。这样的耳听眼观所获得的知识量,要远比教师干巴巴的介绍来得丰富,也让教学的内容留在学生记忆中的时间更深刻。 创设情境在形式上引起学生强大的好奇心,使其主观性想要加入课堂活动中。小组合作又让学生进行了丰富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多方面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责任感。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在日常的应用中的乐趣,也缓解了他们因惧怕学习英语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把情境创设和小组合作这些教学方法贯通使用,达到不用教而学会的效果,也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初中英语的教学还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只用一种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能力、学生水平和教材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精心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认真实践,并及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不断实践、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并适时加以创新,肯定会构建出更加合理高效的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