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现实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关键词】数学、生活、能力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要求中强调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家华罗庚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现实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现实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后,可布置一道学生家庭作业题“爸爸的房间地面上要铺一种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木条,至少要多少块这样的木条?”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又如学习“三角形的先生时,根据三角形稳定性的,老师不妨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这样的疑问”土木结构的房屋,它的梁都做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能做成其他形状吗?在认识“圆的特征”时,可以向学生质疑“我们常见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都是圆的,这是为什么?能换成方的吗?”通过这类训练,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还从现实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数学圆周率。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成就。祖冲之经过研究、计算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预先用硬纸板做的三个不同直径的圆,分别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并记录下每次滚动的数据,实验完毕后,提问让学生板书:
直径2厘米,周长6.2厘米多一点;
直径5厘米,周长15.7厘米多一点;
直径1分米,周长3.1分米多一点。
然后启发学生从这些实验获得的数据中去思考,回答“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不管直径的长短如何,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在些基础上归纳出结论:周长÷直径=圆周率,其圆周率的值为3.14159265……。这样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对圆周率的知识就能充分理解,牢记不忘。
又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三、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生活、能力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要求中强调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家华罗庚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现实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现实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后,可布置一道学生家庭作业题“爸爸的房间地面上要铺一种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木条,至少要多少块这样的木条?”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又如学习“三角形的先生时,根据三角形稳定性的,老师不妨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这样的疑问”土木结构的房屋,它的梁都做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能做成其他形状吗?在认识“圆的特征”时,可以向学生质疑“我们常见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都是圆的,这是为什么?能换成方的吗?”通过这类训练,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还从现实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数学圆周率。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成就。祖冲之经过研究、计算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预先用硬纸板做的三个不同直径的圆,分别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并记录下每次滚动的数据,实验完毕后,提问让学生板书:
直径2厘米,周长6.2厘米多一点;
直径5厘米,周长15.7厘米多一点;
直径1分米,周长3.1分米多一点。
然后启发学生从这些实验获得的数据中去思考,回答“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不管直径的长短如何,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在些基础上归纳出结论:周长÷直径=圆周率,其圆周率的值为3.14159265……。这样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对圆周率的知识就能充分理解,牢记不忘。
又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三、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