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达:研究恐龙足迹二三者之一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nim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生物学,听着很浪漫,就像电影《侏罗纪世界》里星爵骑着摩托牧龙狩猎。其实,我们总是在泥浆和大雨中敲击着岩层,在铁板烧一样的岩壁上临摹标本,或在摇晃的皮卡上作为人肉垫子保护着化石。”邢立达说。
  邢立达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恐龙学,在国内大学,研究恐龙的人只有十来个,做恐龙足迹的人就更少了,邢立达所知道的不过两三人。十多年来,他花费大量的时间,试图揭开恐龙生命的秘密,已发表SCI检索论文52篇,创办了中国恐龙网,并于2015年10月以博士生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奖。
  “他对科学的热情是我认识的人之中最澎湃的。”邢立达的导师张建平教授说,“几乎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的脑子里都留有一个科研自留地在不断耕种着。”在邢立达家里,总有几个包是收拾好的,分为华南、西藏、新疆,背上包就能开启“说走就走的考察”。
  邢立达打小就对恐龙感兴趣,《恐龙特急克塞号》《恐龙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是他的心头宝。从恐龙爱好者到专业科研工作者的最大转变,是他赴加拿大留学。邢立达一直喜欢电影《侏罗纪公园》,电影片头,主角说,我不想上直升飞机,我这一辈子只想把蒙大拿州所有的恐龙都挖出来。这位古生物学家的原型是菲利普柯里,他的毕生梦想是挖出阿尔伯塔省所有的恐龙。柯里现在是皇家院士,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的前任会长,德高望重。邢立达通过以前老师的推荐,加上自身努力,顺利成为了菲利普柯里的学生。
  菲利普柯里的精神影响了邢立达。回国读博士研究生的三年中,他几乎是靠一己之力,重建了整个中国西南片区的脊椎动物古生态系统。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地理中国》等栏目,拍摄了他做的相关工作。
  2013~2015年,邢立达每年在野外的时间超过200天,考察工作地点往往是人迹罕至的地区,条件艰苦,风餐露宿,饱受蚊虫病痛折磨,他却乐此不疲。一次,在我国西南一铜矿区,邢立达和同行者冒雨攀岩,与潜在的地质灾害抢时间,头上是随时都会垮塌的岩石,足下却是珍贵的化石标本。他们在一周内,完成了数千个标本的数据采集。“这些标本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极为珍贵的线索,一旦错过,我会后悔一辈子的。”邢立达认真地说。
  他从2007年开始系统整理全国的恐龙足迹记录,读研时,四川某地采矿时发现了1000多个恐龙足迹,非常壮丽,品种丰富,保存完好,但是等邢立达得知消息时,化石点被开矿破坏,已经无法进行考察。这让他触动极大,此后,邢立达改变了勘察的做法,不再像以前那样要等申请项目或申请单位的拨款到了再出发,只要一获得消息,他就自费先去实地勘察,他说,这样虽然多花了很多钱,但是得到了很多重要的数据。
  在缅甸北部,邢立达曾经躲过地方武装的冷枪,抱着标本和相机在湿滑的丛林中狂奔数公里,才脱离险境。去年他曾经在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处的野外遭遇恐怖分子,靠躲在一个墓地里才逃出生天。“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阻挡他探索的精神,从他身上,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科研工作者那种笃定,恒远的追求。”常年陪伴邢立达考察的著名登山家——“珠峰勇士”刘建先生回忆说。
  刑立达被国内外同行唤作“拼命三郎”,目前,他已完成科研论文127篇,其中SCI索引刊物91篇,第一作者52篇,这些刊物包括《自然》《科学报告》《进化》《PLOS ONE》等。除了学术研究,邢立达在恐龙学科普方面做了很多事情。
  高一时,他创办了中国恐龙网,并耗时数年,翻译整理了近千种恐龙的数字博物馆,该网站在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普网站评选中榜上有名。
  迄今,他已经出版数十本恐龙科普书籍,并协助出版社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恐龙科普读物,编著的《翼龙大传》获得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奖;合作出版的《盐井传奇 恐龙故乡——自贡世界地质公园》荣获2015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
  2015年,刑立达主持翻译了著名的恐龙学专著《普林斯顿恐龙大图鉴》《终极探索:恐龙王国》《美国国家地理终极恐龙百科》等书籍,还有备受科幻作家刘慈欣推荐的《亚特兰蒂斯》系列小说。这些作品深受自然爱好者、生物爱好者喜欢,也在青少年中颇有吸引力。“在这些青少年身上,说不定就能涌现出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一想到这些,我就充满了动力!”邢立达说。
  问:你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博士阶段是一个独立科研的过程。我最大的收获是来自学校和导师的完全信任和充分支持,只要我提出的要求,他们都尽可能满足,这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获得了极大的支持,这不但包括科研经费,更多的是研究的思路,以及与国际的合作等等。
  问:在大学哪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答:其实从本科阶段就有清晰的规划,虽然是经济类的专业,但当时经常参加古生物专业内的科学考察,如中科院古脊椎所在辽宁的考察等。因为我写恐龙科普文章很早(高中),之后就萌发了自己做科研的念头,现在也做到了。
  问:你的爱好有哪些?你是如何平衡学习、社工(社团活动、学生活动)和自己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的?
  答:爱好蛮多的,看电影,旅行,看书,翻译,音乐,做模型,集邮等等。其中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系,比如我收集了几乎全世界发行过的恐龙邮票。翻译也很有趣,陆陆续续翻译过几十本恐龙科普书,这些书的报酬是很低的,但能为孩子们服务,感觉很好。
  另外因为年龄比较大,工作和社会经验相对丰富,也经常帮助自己的学弟学妹,解决他们在学习,科研,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问:大学期间最值得一晒的壮举是什么?
  答:去年夏天,在中东冒着ISIS的威胁,我和当地大学的教授一起调查恐龙足迹和植物化石,说实话还是很需要勇气的。毕竟跟极端分子的距离是那么近。当时还是很吓人的,有一个点距离边境太近,但据以前的资料而言非常重要,我很想去。当地学者很不建议,我还是一再坚持,然后我们两个穿着库尔德人的服装混在人群里,也不说话,随着难民走了过去。最后,我们找到了化石点,但已经被破坏了。当时气氛很不对,有当地人指着我们骂,好像觉得我们在翻开石头很奇怪。这时候伊朗的国民卫队路过,我跟他们说:我是秦!秦!秦!这是中国人的意思,他们就把我接走了。但这次考察的结果很好,会有一系列论文陆续发表。
  问:离开大学校园前最想做的/一定会做的是什么?
  答:我不会离开校园,目前刚刚被接纳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队伍的一份子。我深爱着这个大学,最想做的就是留下和她一直在一起。我如愿以偿了。
  问:用三个形容词形容自己。
  答:灵敏,我觉得做科研需要对学科保持灵敏的姿态,随时捕抓战机。
  执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劲头,才能做到百折不挠。
  大气,大气也好,义气也好,总之我是很仗义的人,朋友也五湖四海。
其他文献
我来自云南保山,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东西有澜沧江、怒江两江之险,是滇缅公路枢纽。  如今的五月四日,我们会通过各种形式来庆祝节日,可是1942年的5月4日,却给保山留下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灾难,历史上称为“保山五四被炸”。奶奶说,那天她们学校正在组织运动会。当飞机飞到市区上空,看到飞机下面无数白点时,还有人喊到:“美国飞机散发传单啦!”可当白点越来越大,声音变得尖锐凄厉时,才有人大呼:“炸弹来了!
随着影像史学研究的发展和成熟,它在许多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前沿的、跨学科的人文社会领域研究  在历史学的学科体系下,影像史学能够充分利用影像资料,挖掘历史影像的史料价值。社会史、文化史、城市史、记忆史、中西交通史等各种人文学科,若能借鉴和吸收其研究理论与方法、成果,可以开展涵盖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各个领域的跨学科前沿性研究,通过传播学、艺术史、文化人类学、图像学等学科的综合应用,来发现、解决新的学术问题
我本科就读于河北省唐山学院,刚入校时学的是对外贸易经济行业,后来转成了计算机专业。  张晓婷  河北省唐山学院2015级本科  为什么我要选择计算机,主要是考虑到毕业时能更好地就业,毕竟文科专业没有太大优势。正好我男朋友学的也是计算机专业,他对编程代码有一定的天赋,学起来很轻松,我便决定跟他一起学。  2019年大四实习时,我们都和一家北京软件公司签了就业合同,但正式进入岗位后,才发现从事的是最简
他们看得见,却往往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  他们听得到,却又好像对世界充耳不闻;  他们能表达,却只说了一点点。  他们被称作“星星”,仿佛只闪耀在天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是需要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自闭症儿童。  二〇一七年四月二日,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自闭症儿童救助基金、  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世界自闭症日十年盛典﹂活动上,  中央民族大
好动的川金丝猴有时候坐在树上眺望远方,有时候给亲密的同伴挠痒痒,有时候从树上跑下来四处溜达……  藏身灌木丛中观察着这些场景的李忠宪,不时在本子上记录下猴群的生活状态。  李忠宪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大一下学期便加入生命科学院齐晓光老师的课题组,研究秦岭地区川金丝猴的生存状态。  猴的树 人的影   川金丝猴是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陕西秦岭中的川金丝猴大多分布于周至、宁陕、佛坪、洋县和太白五县。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在绚丽多彩的北京历史文化发展史册上,胡同占有重要的篇幅,承載着北京细腻、广阔而深厚的文化。  酷爱跑步和画画的凡悲鲁在走街串巷中,感受胡同的历史厚重和烟火气息,画下很多胡同速写,留下一份怀旧、一番回味。
对张钺的采访进行得有些艰难。  因为这个2017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还好吧”。  张钺出自有北大四大“疯人院”之称的数学科学学院,还有着数院风云人物的头衔。  此次选出的北大十大年度人物中,只有三位本科生,张钺是其中之一。“还好吧,受到大家的肯定,很高兴。”张钺说。  “你这句回答好官方而且听不出高兴。”  “啊?是吗?还好吧。”张钺又说。这是一个“还好吧”先生。  “整天
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新闻系小文做了一个调查报告,进入了全校提案大赛的前十名。小文的报告近万字,是关于校园安全设备的,她看到:“一课”(第一课室大楼的简称,是学校的主要教学楼,又高又大)的厕所灯近一半是坏的,走廊是完全黑暗的,厕所的门各种损坏,录像监视系统形同虚设,保安人数太少。  小文做这个调查是因为她了解到,这个楼里发生了针对女生的骚扰事件。  戛然而止很可惜  2014年寒假,校方进行了一
前不久,我们学校启动了2017年新教师招聘工作,春节前夕,学院组织应聘者进行了初试。在面试环节,有个女生表现得很好,无论是学业背景、专业水准还是谈吐气质,都让评委们非常满意。  我看见两位大领导静默了几秒钟,然后很有默契地相视一笑,我以为可以结束提问了,没想到其中一位领导突然用英语说:“请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大学精神。还有,作为一名教师,你觉得在教学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那个女生愣了一下,面露
2016年4月10日,第二届“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在北京77剧场举行颁奖典礼。我的作品《走西口的生活历程》获得最高奖项——优秀口述历史纪录片奖。  这次拍摄经历源于一门选修课。大一下学期,我选修了吴琼老师开设的“文物摄影与文博应用技术”课程。由于影像史学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刚巧,北师大为纪念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请吴老师负责拍摄一部有关启功先生的口述史纪录片,我有幸被吴老师选中,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