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亟待优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呢?
一、合理引导,激发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采取质疑、做游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拓展其思维,鼓励想象,启发他们不断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在课前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制訂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将教学的重、难点融入情境之中。
例如,教学“方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始,教师将方程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出示天平):“这是生活中称物体重量的天平,左边放4个苹果,右边放一个西瓜,重1000g,天平保持平衡。请问:每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此时,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出示形象可感知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结合方程的概念、表达式等知识进行教学,学生能很快列出所求问题的方程,即4x=1000,得出每个苹果重250g。上述教学,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创设情境,用精简的语言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合理引导,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教、学、做”合一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理念。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权利,转变自身的角色,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教学中要将“教、学、做”充分结合起来,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自学、思考、讨论和练习,教师做适当的精讲和补充即可。
例如,教学“方程”一课,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做”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探究。首先,教师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方程?满足方程的两个条件是什么?在学生对方程的概念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方程的知识。如:“5 x=12、39-19=20、8 x、y-12=31、6x=42,这些式子中哪些是方程?为什么?”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结合所学很快就能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形成自己的认识。接着,教师再通过“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通过问题的引领,既能激发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探究欲望,又能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练习,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结合,从而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
三、合作交流,鼓励独立探究
合作学习和独立探究并不矛盾,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自由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独立探究,可以让学生不断深入地分析问题,多角度地剖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
例如,教学“圆”一课时,其中“圆周率”是学生普遍感到理解困难的知识。为了攻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不妨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独立探究,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步步为营,各个击破。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什么叫圆周率”“圆周率是怎样得来的”“什么叫直径”“什么叫半径”等问题。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讨论交流,再结合课本内容,学生渐渐认识到“圆周率是用于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计算的一种媒介”。然后教师鼓励学生继续独立探索圆周率的用法,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圆周率。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展开了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这样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真正地解决了问题,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可见,合理引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密不可分。
(责编 蓝 天)
一、合理引导,激发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采取质疑、做游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拓展其思维,鼓励想象,启发他们不断创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在课前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制訂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将教学的重、难点融入情境之中。
例如,教学“方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始,教师将方程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出示天平):“这是生活中称物体重量的天平,左边放4个苹果,右边放一个西瓜,重1000g,天平保持平衡。请问:每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此时,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出示形象可感知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结合方程的概念、表达式等知识进行教学,学生能很快列出所求问题的方程,即4x=1000,得出每个苹果重250g。上述教学,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创设情境,用精简的语言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合理引导,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教、学、做”合一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理念。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权利,转变自身的角色,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教学中要将“教、学、做”充分结合起来,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自学、思考、讨论和练习,教师做适当的精讲和补充即可。
例如,教学“方程”一课,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做”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探究。首先,教师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方程?满足方程的两个条件是什么?在学生对方程的概念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方程的知识。如:“5 x=12、39-19=20、8 x、y-12=31、6x=42,这些式子中哪些是方程?为什么?”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结合所学很快就能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形成自己的认识。接着,教师再通过“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通过问题的引领,既能激发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探究欲望,又能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自主练习,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结合,从而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
三、合作交流,鼓励独立探究
合作学习和独立探究并不矛盾,它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自由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独立探究,可以让学生不断深入地分析问题,多角度地剖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
例如,教学“圆”一课时,其中“圆周率”是学生普遍感到理解困难的知识。为了攻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不妨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独立探究,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步步为营,各个击破。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什么叫圆周率”“圆周率是怎样得来的”“什么叫直径”“什么叫半径”等问题。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讨论交流,再结合课本内容,学生渐渐认识到“圆周率是用于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计算的一种媒介”。然后教师鼓励学生继续独立探索圆周率的用法,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圆周率。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展开了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这样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真正地解决了问题,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可见,合理引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密不可分。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