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和谐课堂之我见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交流中升华,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和谐
  和谐的数学课堂,是师生自然、真实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有效引导,既体现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更体现在课堂中对一个个细节的处理与把握上。教师有效的引导,决定着一堂课的走向,也决定着一堂课的深浅与价值,甚至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去构建小学数学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交往的互动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引导的高手,会引导学生充分地欣赏数学的无限风光,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智慧、生机、灵性、和谐的课堂来。
  一、学生在什么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
  “有效”是指有效果、有功用;“引导”是指带领,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教师的有效引导”是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只需要在学生做出肯定的判断后做出适当的总结,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强化;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坎”,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适当地提醒,为学生铺设一个桥梁,让学生跨“坎”而过。
  2.当一项新的研究活动开始时,需要教师引导,使之明确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合作。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思维就会更加深入。
  3.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的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他自己懂但很难让别人理解的话语,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教师怎样的引导是有效的
  1.体现在时机上不同。新课程的“引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视学生“学”的情况进行“导”。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铺设通向教学目标的路径;是在学生遇到学习的疑难时,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疑惑的症结,作出相应的提问,让学生茅塞顿开。
  而不是不管学生“会与不会”、“理不理解”、“能力状况能不能达到”,都先用提问方式来“引导”一下,让学生跟着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来被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2.体现在方式上不同。“引导”可以是提问,也可以在学生“说不上来”、“一时想不明白”时,教师顺着学生的话头用一个词一句话来点拔点拔,或顺着学生的思路用提问、手势、板书、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手段来启示学生的思维。而传统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就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引导的范围比《数学课程标准》中“引导者”的“引导”范围狭隘。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应与学生共同经历探求数学的过程,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践创新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教师作记者式提问,而学生进行着答记者问。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帮助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引导不等于直接告诉,帮助也不等于代替。
  三、教师怎样进行有效引导
  1.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引导的方向。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着教学的引导方向。
  2.备课要预设多种引导方案。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
  3.教学引导要讲究灵活。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足够的耐心去听学生的发言,有灵活敏锐的嗅觉,善于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利用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引导,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它不仅仅是教师对理解知识的方法上的引导,还应表现在教师的板书、体态动作、多媒体运用等方式手段,甚至于教师的评价也是引导的一种方式。
  4.把握介入时机,引导学会交流、学会倾听。教师应该怎样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交流,而且能不断适时地介入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知己知彼、区别异同、增长能力,顺利达到掌握教学任务的目的呢?以计算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同伴交流的方法提出疑问,进行补充或集体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达到相互的理解。比如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你能解释一下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方法类似的情况,老师可用“与某某方法类似的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辨析出它们的异同,在比较中深化理解,真正达到成果共享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再如,对于不同的方法,虽然它们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教师可用“它们的方法方便吗”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且将不合理的、不简便的方法写在黑板旁边不显眼的地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相似、与谁的有较大的不同,并说出相似在哪里、不同在哪里,通过不断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也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总之, 教学为本,改革常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学生一定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 数学的课堂需要开放、和谐,但是只有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才是可控的有价值的开放、和谐,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是真正灵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其他文献
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不断攀升,产生了大批中国特色弱势群体——失独老人。随着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的放开及老龄化的加快,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渐渐
“以美启智、以美养性、以美创新”已成为幼儿园现代美术教育理念。教师如何引导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促进幼儿认知、智力及创造性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绘画技巧与知识,进行美术指导呢?现就教学活动“我的青花”谈谈个人的做法。  青花瓷的清新脱俗、精致典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青花瓷” 也成为在幼儿园美术区域的一个活动内容,在开展
摘要:在教育学学科中,课程与教学论处于主干和核心的地位。因此,“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体系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材结构的方面比较了当代中国五种较有影响的“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并指出了其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教材建设的应然走向。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教材结构比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了许多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它们是施良方著的《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教育是知识创新的、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等观念,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许多教师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实施创新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与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重学生的探究发展、求异质疑、创新运用与交流合作;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教学焕发出了一
新一轮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已从单纯的解题能力、实验能力,转变到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应用意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正好为新课程物理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多数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概括、总结
摘要:我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是著名的礼仪大国,礼仪教育要从小孩子抓起,要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好的礼仪习惯,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引以为傲的行为礼仪却在幼儿教育中出现了问题。很多的幼儿园对幼儿礼仪教育都不重视,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幼儿园和家庭的联系也不密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非常重要的,要从娃娃抓起,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更是必不可少。幼儿园的老师应该根据孩子们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