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清谈艺术论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p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谈作为魏晋时期士族群体的重要文化活动,具有多重属性和研究路向:一是政治属性,着重探讨清谈与魏晋政治的关系问题;二是哲学属性,即把清谈作为魏晋玄学的生发途径;三是审美属性,主要关注清谈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这是目前魏晋清谈研究值得深入的话题.本文尝试在中西美学的比较与对话中全面地概括和提炼魏晋清谈的艺术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魏晋清谈将求知与求美相结合,在理趣的驱动下,以探求玄理寻求精神愉悦;其二,魏晋清谈具有创造精神,以玄理与辞采的双重创新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其三,魏晋清谈是一种综合性活动,以表演性的动作或神态彰显名士风度;其四,魏晋清谈符合审美公共性原则,超越了宗派、门第等庸俗观念,实现人际的融通与平等.
其他文献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是在中国电影理论学术话语和学术体系建设的目标下,基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及对“新力量”导演创作现实及表现的透视总结而生成的电影理论.电影工业美学也有丰富的理论资源.电影工业美学可以从四个层面来建构通过“新力量”导演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美学原则.这四个环节和要素不是割裂的,而是运动的、互动的、彼此互相依存的,它们组成为一个全产业链工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国的“电影工业美学”有自己的“短板”和理论盲点.在方法论上,电影工业美学从“二元对立”开始,但应该超越“二元对立”,进而走向历史“
1949年以来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自宏大叙事的模式建立后,经过多次的修正完善,逐渐触及个人化的视角和个体经验的叙述方式,在历次重大题材创作中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创作路径与语言形态.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视角的表述,革命历史画创作在“宏大叙事”与“平民史观”的共同影响下,最终构建出中国样式的主题性创作模式.以多元化的艺术视角、形象与手法来表现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既在宏大叙事的层面上全面呈现出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又在个体视角的关注下表现出深刻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叙事方式的变化,使革命历史画中的形象更具多元化视角,一定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以患癌少年韦一航与患癌少女马小远的青春爱情故事为主线,透视出两个当代中国抗癌家庭的日常生活风景.在这部“绝症青春片”中,导演韩延进行了一种有益的现实主义探索,揭示出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复杂性与当代性.从理性“鸡汤”到清醒造梦,电影成为了一则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国民心理寓言.经由“小红花”这一核心意象,我们得以洞见电影真正的情动机制:分享艰难.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其发展经历了“宗教化—社会化—媒介化”的过程.从新博物馆学开始重视人在博物馆中的媒介地位,观众与博物馆的媒介关系从接受性到参与性,未来也许能发展到创造性.在由新媒介技术缔造的后博物馆媒介景观中,“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让观众通过“统觉”系统全方位与作品进行互动,形成博物馆发展新的潮流.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媒介化进程中,必须要注意到由此可能产生的媒介伦理问题,人的存在性将在这种全包裹式、全触动式的影像体验中被吞噬.
本文借用几何学上“点、线、面、体”的形态概念,以问题意识为“点”,以“西化”与“化西”的路径为“线”,以“中国视野”体察为“面”,以“文化自觉”为“体”的音乐史书写概貌,用符合中国人线性思维的阐释方式,以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修订版)为例,探究音乐史的书写应构建立体化思维,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史观念,以及在中国语境下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复写与现实意义作进一步思考.
2020年,国产电视剧翻拍现象再次成为媒体、学界的热议话题,本文在厘清电视剧翻拍、改编与I P转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基础上,以近40年来中国电视剧翻拍作品的代表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概括了不同历史阶段翻拍剧创作的美学特征;同时,考察电视剧翻拍创作的现实语境和观众接受习惯的变迁,深入讨论了作为艺术重制的电视剧翻拍的创作机制及其原则规范.
将独特的彝族音乐元素与戏剧舞台艺术相结合,为中国原创音乐剧带来了鲜明的民族气质,使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以更为现代观众接受的方式被传承,既具有舞台实践价值又具有文化发展传承的价值.本文选择音乐剧《爱如星火》进行分析,这种以西方整合戏剧思维为主导,将彝族音乐元素运用其中的创作手法,是当下彝族音乐剧的主要创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研究价值.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当下彝族音乐戏剧化创作的成功与不足,从而总结规律,以期更好地发挥彝族音乐的优势,为创作出特色鲜明又具备戏剧表现力的现代音乐戏剧
20世纪30年代,吴晗通过对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流传过程的梳理,考证了《金瓶梅》的创作时间.这一研究暗含了将长卷与长篇对比研究的思路.由于条件所限,吴晗未能全面掌握这一时期《清明上河图》创作、流传、鉴藏和消费的情况,尤其未能考察仇英及其追随者仿制的《清明上河图》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们艺术审美趣味的变化,使长篇画作与长篇小说、戏曲的创作基本上遵循了同一种方式.这是明清笔记屡次将《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并置记述的现实基础.与张本《清明上河图》相比,仇英本《清明上河图》
期刊
由老一辈前海学者的12部论著组成的《前海戏曲研究丛书》(第二辑)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继承了前海学派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巩固与延伸了前海学派“史论评”相结合的学术体系框架,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显现出近几十年取得的进展与突破.丛书以“第二辑”命名,彰显出对前海学派红色文艺基因和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新时代前海学术研究不断推进与创新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