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本”教材于2017年9月正式在全国投入使用,语文教材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我们看到,部编本新教材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将大量课外阅读的内容放到了语文教材中。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说:“新编语文教材主张读书为主,读书为要。”
温儒敏指出,“部编本”的总体特色,可以从四方面去看。
1.“部编本”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
2.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理念,在教材编写中“沉淀”下来了。这些年一线教学所出现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通过教材的编写去纠偏。应当说新教材还是注意“接地气”的,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3.注重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但还是要努力去創新,是“守正创新”。
4.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在教学过程中,新编教材的使用存在哪些难度,老师如何来引导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本期,本刊就这一主题专访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名师,以新教材中《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为例,他们带来了新编教材使用的课堂实录。
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自我读书
特邀专家: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诗人、作家,北京作协会员;北师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语文建设》《文学校园》等多家报刊特约编委;201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年度人物。
我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教学愿景:讲一篇,学生就能读懂三篇,所谓“举一反三”;教一种读书法,学生就能领悟到十种读书法,所谓“闻一知十”。
然而这样的愿景总是迟迟难以实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肯定的,这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能没太注意教会学生自我读书——我们老师总以为自己讲明白了,学生就学会了。其实不然。我们需要用一篇一篇的课文作为例子,细致地教,甚至是手把手地教,让教材确实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让学生确实从这个例子中获得经验和方法。读整本书也是如此,要带着学生一起读,一起思,一起拷问,一起总结,一路逶迤而行,既是相伴,也作良师。换一句话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读书上,下一番苦功夫。如此,那个美好的愿景或许就能实现。
下面我将以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读书。
这篇文章别具一格,它巧妙地以一滴水作为切入点,这一滴水既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也是丽江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风貌的见证者。
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构思颇值得玩味。文章以小见大,举重若轻,轻盈空灵。这个内容既跟阅读相关,也跟写作相关,所以这节课有读写结合的内容。当然因为这节课的基础是阅读,还因为这个教学点有点难,所以本次课的写作任务能落实多少,就要看课的推进情况了。
阿来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家,也是一个实力派作家,他的文字精美,表达流畅,字里行间跃动着作家的情感深流。这些特点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十分突出,这应该成为又一个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就该明白,要引导学生读好一篇课文,老师首先要下一番功夫钻研课文,要力争在课文中多有“发现”。只有这样,你才好圈定教学内容。
如何使用新教材来促进和提升语文教学——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
特邀专家:俞春霞,扬州市甘泉中学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扬州市语文教育学会理事,扬州市邗江区青年骨干教师,多次获市、区课堂教学一等奖,多次开设区级以上讲座。
部编新教材凸显出了与以往传统教材相比较的很多优势。首先,采用“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教材,充分发挥文本的语用价值和生命价值;其次,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搭建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的桥梁;再者,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培养并且呈现出一定的阶梯形和序列性。按说新教材更加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实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课改之后,有些老师课上得越来越“花哨”“繁琐”,缺少语文教学的“干货”。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具体地使用新教材来达到促进和提升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美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教材体例清晰,重点突出,尤其“读写结合”的教学意图越来越明显和强烈。《一滴水经过丽江》单元后也有关于游记的写作指导,它可以帮助学生写作游记,反过来这实际也是指引学生阅读文本的一个抓手,当然写作还是需要循序渐进,不必一步到位,那样实际也到不了位。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可以通过三步来实施写作:
段式仿写:比如第10小节“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四个“看到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写,写一处地方的特色。
叙事视角仿写:本课抓住水城特色用“一滴水”的自述口吻来写,我们也可以抓住一个地方的特色然后以一个恰当的身份进入,最好这个物是“动”的。比如化作一匹马来穿越草原,化作一尾鱼来游历洞庭湖,化作一辆的车穿行老南京城……
写作游记。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抓住游记写作的四个要点:交代清楚游踪、突出景物特征、交代相关知识、融入独特感受。 统编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特邀专家:丁卫军,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学术先锋人物,全国首届中语教改新星,全国文学教育名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通州区名教师。
统编教材体现了“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编写思想,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基于当前中学生糟糕的阅读现状开出的良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学生阅读方法,实现学生自能自主阅读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用自己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用框框套套来过多地束缚学生的阅读。例如学生自读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会有很多不同的表达。赵伊纯同学诗意的文字跟着阿来放飞自己的想象,她这样写道:
或许丽江的媚秀,藏在水里,水波澹澹中,时光轮回。水的渺小,是那种稍纵即逝的珍惜,它漫无目的地沉睡了千年。醒来时,它终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它要去那古镇,淌过漫长的古道,游离、缥缈,沉醉于手鼓击打的乐曲,感受纳西民族的豪放,那丽江内心的豪放,它从水中看到了整个世界。
木质的水车似乎永不停息,它,千百水滴中的一员,靠近劳作的水车。旋转,跳跃,它闭着眼,何去,何从,它看不见,当它重又从空气中坠落,它嗅到了玉河的味道。它,有故事的它,惊叹于桥的永恒,沦陷于东巴文化,那是古老的纳西文化,经得起时间捶打的文化。它跟随着人,去畅享古城的夜,那繁华不世俗的夜,那热闹却不喧嚣的夜,那清凉却不冷寂的夜,它的心,弥散在吉他清唱的民谣里,它的神,凝注于星空下的笑靥里,它,找到了母亲的味道,足够它依恋的味道。但它,还是要走啊!
千尺高空飞落下,那是它的勇气;千山万水留洁净,那是它的贞洁。它只是无虑地以自己的方式走过丽江,它只是无法忘记,那恬淡与旷达交错的绝唱。它恋那丽江,悠悠的,一座城。
给予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单一,也是制约学生有效阅读的瓶颈。除了精读、略读,还有跳读、浏览等等多种方法。还有如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训练写作的方法也可以介入到阅读中,实现读写结合,读写共生,也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可行路径。
解读文章,尝试阐释学科素养
特邀专家:孙延堂,辽宁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36年,出版教育专著16本,散文集1本,参编多部教学参考书。曾被《中国好老师》杂志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教育人物”。
以往旧教材和旧中考命题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无非必备知识的储备,字音、重要词语的识记能力,重要句子含义理解能力的把握;关注文章思想感情与文章主旨,以及写作技法。而新教材侧重对语文育人功能与核心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三方面提升,这应是未来中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
广大初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考点的要求。明确方向,开拓进取,以新姿态和新视角,主动参与到研究新教材中。
从《一滴水经过丽江》,解读新教材之“新”
下面,选取初二部编本教材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探讨对新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和把握。
1.从文章题目入手,培养文体素养。文章基础知识是知识的储备,必须重视,关键能力培养才是重点。
例如,文章题目何不用《一滴水的自述》,而用《一滴水经过丽江》拟题?我认为:《一滴水的自述》是说明文,按照说明文的写法,不够生动形象,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散文,“经过”有动态感、延伸感和期待感;“丽江”是自然美景区,引人入胜,引起极大的阅读期待与兴趣,及探究欲望。
2.从查找线索入手,培养时空观念。线索是散文要素,一篇文章可有多条线索。这些线索安排不紊乱,巧妙贯穿在“我”一滴水旅途所见所闻中。这样安排有何好处?除此之外,还通过哪些线索展开对自然风物的描写?
可以按照地势高低顺序、水形成过程顺序、时间空顺序等,思路纵横交织,立体展现玉龙雪山下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3.从综合运用入手,培养综合技能。“综合性”是对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是课堂教学难点,也是将来的命题重点。就是动脑 动手 实用能力运用。例让学生仔细阅读原文,用描绘写作思维图的形式,动手解构文章:一滴水游踪,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而全面把握文章脉络线索与情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文本解读,剖析文章结构、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独立思考力、解决问题力、交流合作与创新力等综合能力。
以課文为范例,多元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特邀专家:邹天顺,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名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清远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清远市首批名教师,清远市清新区高中语文教研会会长。
2018年秋季,全国大部分省市使用“部编版”新教材。就语文教材而言,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教材的选文。因为不一样的课文往往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具有三十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是深有体会的。例如,有的课文,对作为教者的教师都没有吸引力,他怎么会很有兴趣地讲好课,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呢?因此,我认为课文有温度,课堂教学才有热度,没有温度的课文,不可能引发师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冷淡,课堂教学怎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所以,语文教材的课文质量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即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起了多大作用。
近来,我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身份尤其关注了义务教育“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选文,发现绝大多数课文很不错,这些作为范文的课文基本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较强的人文熏陶作用;二是对学生阅读具有典范作用;三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可以让学生享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美感;四是具有较强的仿写功能,即课文文本对学生的写作欲望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例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一篇很典范的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多种营养。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发挥其典范作用呢?
首先,认准文本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作家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尤其别具一格的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通过 “小水滴” 的经历, 从古代到现代, 从雪山到平原, 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如此童话般的游记美文,学生还是很喜欢兴趣阅读的。文章内容的可读性,为学生吸取语文养分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对如此个性鲜明的美文,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重点要抓住读与写的结合,即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写这样的游记散文。
引导学生读懂《一滴水经过丽江》,主要是明确以下四点:
一是明确本文的写法特色。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特色鲜明。
二是理清文章线索。文章以“小水滴”为线索,通过“雪花——冰川——小水滴——跌入、跃出 落水洞——经玉河流入四方街——经中河流经丽江古城并流出古城进入金沙江”完成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历程。以时间和行踪交叉为序,安排全文的内容,有较强的游记散文的行文特色。
三是读出作者的情感。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小水滴”经过丽江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对丽江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可见,文章借物抒情而情意切切。
四是提炼文本的语文营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与写作,而阅读往往又是为写作服务的。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学习了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如果仅仅是教会学生会欣赏,是算不上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因此,像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这样的美文,务必要让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也要会写,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
修正不良结构,建构阅读的心灵地图
特邀专家:余航,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漳州基地校主持人,闽南师大2012级中文系研究生校外导师,福建省优秀语文教师,清华北大等高校自主招生课题辅导组核心成员。
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入选在人教版新教材中的八年级下册的游记单元。这篇文章堪称经典的游记,作者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跨越时空地展现了丽江一带的自然和人文风光。但正因为经典,学生可学的东西很多,教师可教的东西也很多,该学什么,怎么学,反倒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游记散文的传统学习路径不外乎“理清游踪”和“分析景物特点”。现在的难题如何在这个经典的篇章中,引领学生学习这两个传统的学习项目,并生成高层级的思维活动。
对此,我认为,可以将文本变成一个“不良结构”再请学生识别,并加以修正,在修正中建构阅读的心灵地图,进而精确化分析“文本心灵地图上的节点”——景物的特点。
提供支架:
请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完善初始认知
阅读支架的基本形式很多,有时候往往呈现为教师直接提示阅读的有效区域,甚至是句子或字词短语。但这类过于直接的提示会替代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没有将自身阅读经验与文本实现有效对接,最终影响阅读能力的提升。
更有效的阅读支架是围绕文本创设模拟的情境,由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以文本为依据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例如,可以设计这样问题作为支架:
考古学家复原了一幅明代古丽江城的平面示意图,请你仔细观察,找出并修改图上不准确之处。
图如下:
学生依据对文章的阅读,不难从图中发现多处错误:
1.水从玉龙雪山下来应向南,而不是向西。2.黑龙潭的位置错误,水经过丽江坝后到要先到黑龙潭,然后才进入玉河。3.笔架山不在玉河附近,而是远在丽江城的东部。4.进入四方街(即丽江城)之前玉河就一分为三,而不是流出城才分流。5.狮子山不在四方街(即丽江城)外,而在城内。5.从中河进入金沙江要先过丽江坝。
寻找并修正错误的过程,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更是一个重新认识文本的过程。在这个修正过程中,学生对游踪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终复原出准确的明代古丽江城示意图,如下:
这个探究过程澄清了游踪,并清晰地梳理出“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狮子山”六大景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更清晰地指向了前述的“调序”问题的解决。
综上,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在于文章本身的生命力,更在于成为一个经典的学习样本,当学生从“不良结构”的修正和文本地图的建构角度审视和学习这一经典文本,就不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学习。
阿来:带着感情去阅读与写作
特邀专家: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2016年10月21日,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课堂内外》(高中版)2013年6月号刊发的著名作家阿来撰写的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入选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成为中学生学习的课文。本刊记者专门就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何写好文章等问题采访了阿来。
知识面丰富才能放开写
聊起《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的构思,阿来说,“中国有很多古城,但丽江古城是把水利用得最好的,水就是這个城市的生命,所以在写这个文章时,我就构思怎么写这个水,想着水从哪儿来。”
“丽江之所以漂亮,首先是周围环境好,还有玉龙雪山。”他指出,写丽江的水必须了解水的变化历程,这里也就有了部分科普的内容。先是雨雪慢慢堆积成冰川,然后又慢慢融化,一滴一滴冰川水汇集在一起,在云南丽江的地理条件下变成溪水,扎到地下从九子海出来,灌溉了一个小村庄,又扎在地下从黑龙潭出来变成景观,然后流到四方街,哺育丽江人。丽江城因水而建,因水而生。水自丽江城流出后进入金沙江,从金沙江汇入长江,流向大海。大海的水又蒸发变成云飞回来,变成雨雪,这就是水的循环。这篇文章的骨架就是这样。
“但光写科普就没有意义,同时也要把丽江的文化展现出来。”在文章里,阿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永恒的生命,让水看到了变化多端的山河地貌,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丽江古城,看到了市井日常,看到了马帮和驿道。 他提到,水在地上、地下的流动速率不一样,在岩缝地下,水渗透就会很慢,所以文章里也有时间的变化,每次水从地下出来就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文章中蕴含的每个知识点都代表了离不开常识的积累,如果不懂地理,没有关于地质、水的知识,就很难放开写,也不可能找到这种构思的点。”
阿来认为,文章简单,并不等于内容也简单。“这里的水不是冷冰冰的客观的水,不是化学课上老师讲的H2O分子化的水,它是带有情感的生命,就跟人一样,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纯到丰富的过程,是我们生命的历程。”他用“生命的欢欣”来形容这篇文章表达的最主要情感,水从一出现就一直在不断经历,它在地表上流动的时候,经历过光明,经历过黑暗,就跟人生起伏一样,每当重新露头,又看到美好人间。
温儒敏指出,“部编本”的总体特色,可以从四方面去看。
1.“部编本”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
2.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理念,在教材编写中“沉淀”下来了。这些年一线教学所出现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通过教材的编写去纠偏。应当说新教材还是注意“接地气”的,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3.注重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更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但还是要努力去創新,是“守正创新”。
4.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在教学过程中,新编教材的使用存在哪些难度,老师如何来引导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本期,本刊就这一主题专访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名师,以新教材中《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为例,他们带来了新编教材使用的课堂实录。
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自我读书
特邀专家:何郁,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诗人、作家,北京作协会员;北师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语文建设》《文学校园》等多家报刊特约编委;201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年度人物。
我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教学愿景:讲一篇,学生就能读懂三篇,所谓“举一反三”;教一种读书法,学生就能领悟到十种读书法,所谓“闻一知十”。
然而这样的愿景总是迟迟难以实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肯定的,这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能没太注意教会学生自我读书——我们老师总以为自己讲明白了,学生就学会了。其实不然。我们需要用一篇一篇的课文作为例子,细致地教,甚至是手把手地教,让教材确实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让学生确实从这个例子中获得经验和方法。读整本书也是如此,要带着学生一起读,一起思,一起拷问,一起总结,一路逶迤而行,既是相伴,也作良师。换一句话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读书上,下一番苦功夫。如此,那个美好的愿景或许就能实现。
下面我将以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读书。
这篇文章别具一格,它巧妙地以一滴水作为切入点,这一滴水既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也是丽江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风貌的见证者。
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构思颇值得玩味。文章以小见大,举重若轻,轻盈空灵。这个内容既跟阅读相关,也跟写作相关,所以这节课有读写结合的内容。当然因为这节课的基础是阅读,还因为这个教学点有点难,所以本次课的写作任务能落实多少,就要看课的推进情况了。
阿来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家,也是一个实力派作家,他的文字精美,表达流畅,字里行间跃动着作家的情感深流。这些特点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十分突出,这应该成为又一个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就该明白,要引导学生读好一篇课文,老师首先要下一番功夫钻研课文,要力争在课文中多有“发现”。只有这样,你才好圈定教学内容。
如何使用新教材来促进和提升语文教学——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
特邀专家:俞春霞,扬州市甘泉中学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扬州市语文教育学会理事,扬州市邗江区青年骨干教师,多次获市、区课堂教学一等奖,多次开设区级以上讲座。
部编新教材凸显出了与以往传统教材相比较的很多优势。首先,采用“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教材,充分发挥文本的语用价值和生命价值;其次,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搭建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的桥梁;再者,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培养并且呈现出一定的阶梯形和序列性。按说新教材更加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实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课改之后,有些老师课上得越来越“花哨”“繁琐”,缺少语文教学的“干货”。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具体地使用新教材来达到促进和提升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美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教材体例清晰,重点突出,尤其“读写结合”的教学意图越来越明显和强烈。《一滴水经过丽江》单元后也有关于游记的写作指导,它可以帮助学生写作游记,反过来这实际也是指引学生阅读文本的一个抓手,当然写作还是需要循序渐进,不必一步到位,那样实际也到不了位。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可以通过三步来实施写作:
段式仿写:比如第10小节“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四个“看到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写,写一处地方的特色。
叙事视角仿写:本课抓住水城特色用“一滴水”的自述口吻来写,我们也可以抓住一个地方的特色然后以一个恰当的身份进入,最好这个物是“动”的。比如化作一匹马来穿越草原,化作一尾鱼来游历洞庭湖,化作一辆的车穿行老南京城……
写作游记。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抓住游记写作的四个要点:交代清楚游踪、突出景物特征、交代相关知识、融入独特感受。 统编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特邀专家:丁卫军,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学术先锋人物,全国首届中语教改新星,全国文学教育名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通州区名教师。
统编教材体现了“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编写思想,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基于当前中学生糟糕的阅读现状开出的良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学生阅读方法,实现学生自能自主阅读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用自己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能用框框套套来过多地束缚学生的阅读。例如学生自读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会有很多不同的表达。赵伊纯同学诗意的文字跟着阿来放飞自己的想象,她这样写道:
或许丽江的媚秀,藏在水里,水波澹澹中,时光轮回。水的渺小,是那种稍纵即逝的珍惜,它漫无目的地沉睡了千年。醒来时,它终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它要去那古镇,淌过漫长的古道,游离、缥缈,沉醉于手鼓击打的乐曲,感受纳西民族的豪放,那丽江内心的豪放,它从水中看到了整个世界。
木质的水车似乎永不停息,它,千百水滴中的一员,靠近劳作的水车。旋转,跳跃,它闭着眼,何去,何从,它看不见,当它重又从空气中坠落,它嗅到了玉河的味道。它,有故事的它,惊叹于桥的永恒,沦陷于东巴文化,那是古老的纳西文化,经得起时间捶打的文化。它跟随着人,去畅享古城的夜,那繁华不世俗的夜,那热闹却不喧嚣的夜,那清凉却不冷寂的夜,它的心,弥散在吉他清唱的民谣里,它的神,凝注于星空下的笑靥里,它,找到了母亲的味道,足够它依恋的味道。但它,还是要走啊!
千尺高空飞落下,那是它的勇气;千山万水留洁净,那是它的贞洁。它只是无虑地以自己的方式走过丽江,它只是无法忘记,那恬淡与旷达交错的绝唱。它恋那丽江,悠悠的,一座城。
给予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单一,也是制约学生有效阅读的瓶颈。除了精读、略读,还有跳读、浏览等等多种方法。还有如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训练写作的方法也可以介入到阅读中,实现读写结合,读写共生,也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可行路径。
解读文章,尝试阐释学科素养
特邀专家:孙延堂,辽宁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36年,出版教育专著16本,散文集1本,参编多部教学参考书。曾被《中国好老师》杂志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教育人物”。
以往旧教材和旧中考命题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无非必备知识的储备,字音、重要词语的识记能力,重要句子含义理解能力的把握;关注文章思想感情与文章主旨,以及写作技法。而新教材侧重对语文育人功能与核心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三方面提升,这应是未来中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
广大初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考点的要求。明确方向,开拓进取,以新姿态和新视角,主动参与到研究新教材中。
从《一滴水经过丽江》,解读新教材之“新”
下面,选取初二部编本教材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探讨对新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何理解和把握。
1.从文章题目入手,培养文体素养。文章基础知识是知识的储备,必须重视,关键能力培养才是重点。
例如,文章题目何不用《一滴水的自述》,而用《一滴水经过丽江》拟题?我认为:《一滴水的自述》是说明文,按照说明文的写法,不够生动形象,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散文,“经过”有动态感、延伸感和期待感;“丽江”是自然美景区,引人入胜,引起极大的阅读期待与兴趣,及探究欲望。
2.从查找线索入手,培养时空观念。线索是散文要素,一篇文章可有多条线索。这些线索安排不紊乱,巧妙贯穿在“我”一滴水旅途所见所闻中。这样安排有何好处?除此之外,还通过哪些线索展开对自然风物的描写?
可以按照地势高低顺序、水形成过程顺序、时间空顺序等,思路纵横交织,立体展现玉龙雪山下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3.从综合运用入手,培养综合技能。“综合性”是对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是课堂教学难点,也是将来的命题重点。就是动脑 动手 实用能力运用。例让学生仔细阅读原文,用描绘写作思维图的形式,动手解构文章:一滴水游踪,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而全面把握文章脉络线索与情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文本解读,剖析文章结构、体会情感,培养想象力、独立思考力、解决问题力、交流合作与创新力等综合能力。
以課文为范例,多元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特邀专家:邹天顺,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名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清远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清远市首批名教师,清远市清新区高中语文教研会会长。
2018年秋季,全国大部分省市使用“部编版”新教材。就语文教材而言,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教材的选文。因为不一样的课文往往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具有三十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我是深有体会的。例如,有的课文,对作为教者的教师都没有吸引力,他怎么会很有兴趣地讲好课,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呢?因此,我认为课文有温度,课堂教学才有热度,没有温度的课文,不可能引发师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冷淡,课堂教学怎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所以,语文教材的课文质量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即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起了多大作用。
近来,我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身份尤其关注了义务教育“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选文,发现绝大多数课文很不错,这些作为范文的课文基本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较强的人文熏陶作用;二是对学生阅读具有典范作用;三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可以让学生享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美感;四是具有较强的仿写功能,即课文文本对学生的写作欲望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例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一篇很典范的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多种营养。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发挥其典范作用呢?
首先,认准文本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作家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尤其别具一格的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通过 “小水滴” 的经历, 从古代到现代, 从雪山到平原, 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如此童话般的游记美文,学生还是很喜欢兴趣阅读的。文章内容的可读性,为学生吸取语文养分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对如此个性鲜明的美文,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重点要抓住读与写的结合,即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写这样的游记散文。
引导学生读懂《一滴水经过丽江》,主要是明确以下四点:
一是明确本文的写法特色。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特色鲜明。
二是理清文章线索。文章以“小水滴”为线索,通过“雪花——冰川——小水滴——跌入、跃出 落水洞——经玉河流入四方街——经中河流经丽江古城并流出古城进入金沙江”完成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历程。以时间和行踪交叉为序,安排全文的内容,有较强的游记散文的行文特色。
三是读出作者的情感。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小水滴”经过丽江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对丽江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可见,文章借物抒情而情意切切。
四是提炼文本的语文营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与写作,而阅读往往又是为写作服务的。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学习了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如果仅仅是教会学生会欣赏,是算不上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因此,像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这样的美文,务必要让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也要会写,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
修正不良结构,建构阅读的心灵地图
特邀专家:余航,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漳州基地校主持人,闽南师大2012级中文系研究生校外导师,福建省优秀语文教师,清华北大等高校自主招生课题辅导组核心成员。
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入选在人教版新教材中的八年级下册的游记单元。这篇文章堪称经典的游记,作者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跨越时空地展现了丽江一带的自然和人文风光。但正因为经典,学生可学的东西很多,教师可教的东西也很多,该学什么,怎么学,反倒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游记散文的传统学习路径不外乎“理清游踪”和“分析景物特点”。现在的难题如何在这个经典的篇章中,引领学生学习这两个传统的学习项目,并生成高层级的思维活动。
对此,我认为,可以将文本变成一个“不良结构”再请学生识别,并加以修正,在修正中建构阅读的心灵地图,进而精确化分析“文本心灵地图上的节点”——景物的特点。
提供支架:
请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完善初始认知
阅读支架的基本形式很多,有时候往往呈现为教师直接提示阅读的有效区域,甚至是句子或字词短语。但这类过于直接的提示会替代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没有将自身阅读经验与文本实现有效对接,最终影响阅读能力的提升。
更有效的阅读支架是围绕文本创设模拟的情境,由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以文本为依据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例如,可以设计这样问题作为支架:
考古学家复原了一幅明代古丽江城的平面示意图,请你仔细观察,找出并修改图上不准确之处。
图如下:
学生依据对文章的阅读,不难从图中发现多处错误:
1.水从玉龙雪山下来应向南,而不是向西。2.黑龙潭的位置错误,水经过丽江坝后到要先到黑龙潭,然后才进入玉河。3.笔架山不在玉河附近,而是远在丽江城的东部。4.进入四方街(即丽江城)之前玉河就一分为三,而不是流出城才分流。5.狮子山不在四方街(即丽江城)外,而在城内。5.从中河进入金沙江要先过丽江坝。
寻找并修正错误的过程,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更是一个重新认识文本的过程。在这个修正过程中,学生对游踪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终复原出准确的明代古丽江城示意图,如下:
这个探究过程澄清了游踪,并清晰地梳理出“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狮子山”六大景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更清晰地指向了前述的“调序”问题的解决。
综上,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在于文章本身的生命力,更在于成为一个经典的学习样本,当学生从“不良结构”的修正和文本地图的建构角度审视和学习这一经典文本,就不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学习。
阿来:带着感情去阅读与写作
特邀专家: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2016年10月21日,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课堂内外》(高中版)2013年6月号刊发的著名作家阿来撰写的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入选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成为中学生学习的课文。本刊记者专门就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何写好文章等问题采访了阿来。
知识面丰富才能放开写
聊起《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的构思,阿来说,“中国有很多古城,但丽江古城是把水利用得最好的,水就是這个城市的生命,所以在写这个文章时,我就构思怎么写这个水,想着水从哪儿来。”
“丽江之所以漂亮,首先是周围环境好,还有玉龙雪山。”他指出,写丽江的水必须了解水的变化历程,这里也就有了部分科普的内容。先是雨雪慢慢堆积成冰川,然后又慢慢融化,一滴一滴冰川水汇集在一起,在云南丽江的地理条件下变成溪水,扎到地下从九子海出来,灌溉了一个小村庄,又扎在地下从黑龙潭出来变成景观,然后流到四方街,哺育丽江人。丽江城因水而建,因水而生。水自丽江城流出后进入金沙江,从金沙江汇入长江,流向大海。大海的水又蒸发变成云飞回来,变成雨雪,这就是水的循环。这篇文章的骨架就是这样。
“但光写科普就没有意义,同时也要把丽江的文化展现出来。”在文章里,阿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永恒的生命,让水看到了变化多端的山河地貌,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丽江古城,看到了市井日常,看到了马帮和驿道。 他提到,水在地上、地下的流动速率不一样,在岩缝地下,水渗透就会很慢,所以文章里也有时间的变化,每次水从地下出来就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文章中蕴含的每个知识点都代表了离不开常识的积累,如果不懂地理,没有关于地质、水的知识,就很难放开写,也不可能找到这种构思的点。”
阿来认为,文章简单,并不等于内容也简单。“这里的水不是冷冰冰的客观的水,不是化学课上老师讲的H2O分子化的水,它是带有情感的生命,就跟人一样,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纯到丰富的过程,是我们生命的历程。”他用“生命的欢欣”来形容这篇文章表达的最主要情感,水从一出现就一直在不断经历,它在地表上流动的时候,经历过光明,经历过黑暗,就跟人生起伏一样,每当重新露头,又看到美好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