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黑孩子》既是理查德·赖特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描写了他少年时代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赖特在少年时代对种族、肤色、黑人与白人的社会地位及宗教产生了种种困惑,他一直渴望摆脱种族歧视并开始新的生活。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他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的内容给了他启发,从而顿悟。此后,他前往北方去寻求自己的梦想,这标志着他成长了起来。
[关键词]种族冲突;困惑;顿悟;觉醒;成长
[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69—02
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到理查德·赖特,确实出现了一个高峰,一个里程碑。赖特在当代美国文学特别是在美国黑人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崛起于3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人称他开一代新风。1940年赖特的代表作《土生予》问世,它既是一部抗议小说,也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有较深刻的批判意义。《黑孩子》是理查德·赖特的第二部巨作,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记录了他青少年时期的苦难经历,在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书中主人公出生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南方的一个贫困黑人家庭,自幼生活不得温饱,家庭的变故又迫使他中断学业,不得不从少年时代就外出求职谋生。在他一生的前二十年里,他从家庭到学校,从孤儿院到社会,饱尝了南方社会对黑人实行种族歧视的种种恶果,幼小的心灵蒙受了无法医治的创伤,对这种罪恶制度产生了本能的憎恶和反抗精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抱着那个时代许多黑人青年都难以避免的幻想,离开家人,只身去美国北方,指望找到一条出路。小说通过作者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亲身经历,愤怒鞭挞了种族主义的罪行,也无情地批判了黑人社会中逆来顺受的思想。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评论了《黑孩子》这部作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将对主人公的困惑、顿悟和成长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的冲击。20世纪20年代的兴旺景象、实验气氛以及浮华戛然而止。不仅是美国而且在全球的所有工业国家都陷入一场灾难性的经济萧条中。华尔街的崩溃面临着可怕的时代;公司倒闭,工厂关门。无数美国人失业,流离失所,他们的希望化为泡影。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形势加剧,人们的生活状况恶化,对于美国黑人来说,生活异常艰难,黑人孩子成长的道路更加崎岖。《黑孩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因此,成长小说应该限制在主人公从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状态进入知之状态的叙事(芮渝萍,2004:7)。大多数成长小说的主题都是描写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历某个特别的事件(往往是不幸的事件)或特殊遭遇后,对人生、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最后脱胎换骨,成熟起来,完成了青少年走向成年的社会化进程。
小说中的主人公赖特从童年开始就对于白人和黑人问题产生困惑。妈妈要带着赖特和他的弟弟从姥姥家搬到阿肯色去,在火车站等车的时候,赖特第一次注意到了售票处有两行人,一行是“白人”,一行是“黑人”。就连车厢内的座位也有白人区和黑人区之分,两个种族的观念在赖特的头脑里隐约出现。主人公不仅意识到白人和黑人的区别,而且注意到了黑人中的“白”人。他的姥姥是个混血儿,有爱尔兰、苏格兰和法国血统,因此长的很白。赖特对此也很困惑,问了妈妈关于姥姥婚姻及名字的问题,想弄清楚姥姥是不是白人。如果姥姥是白人,她为什么能和黑人一起生活。接下来困扰赖特的是白人和黑人的地位和社会分工不同。有一次,理查德自己在野外玩,看见一队接着一队的黑人士兵从身边经过,他们手握步枪开往前线。还有一次,他在户外的门前玩,看见了带着脚镣的黑人囚犯在挖一条浅沟,肩上扛着步枪的白人看着他们。赖特问了妈妈白人和黑人的问题,想弄明白为什么黑人要冲锋卖命,为什么黑人当阶下囚,而白人却高高在上。此外,宗教问题也困惑着赖特,使他的生活不得安宁。他生活在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姥姥、妈妈、艾迪小姨都是虔诚的信教徒。他们三番五次地带他去教堂参加宗教仪式,聆听教诲.为了净化他的灵魂,他们还送他去宗教学校念书。赖特对此半信半疑,无法接受,他始终不肯相信宗教会改变人的一生。原文中的一段话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宗教的若干象征对我的感官都具有吸引力,教会所操持的活生生的人生戏剧在我心中也产生了反响。……从那些既甜美又令人忧郁的圣歌中涌现出来的令人发抖的命运感和我从生活中领略到的命运感交融在一起了。但是从感情上和理智上我却从未完全相信过宗教。”然而,家庭成员对他熟视无睹、冷漠无情的态度更使他困惑不已,在精神上饱受痛苦和折磨。赖特万万没有想到他的爸爸会撇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和别的女人跑了,他一直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在姥姥家的那段日子里,姥姥和艾迪小姨认为他是“坏孩子”,无药可救。汤姆舅舅全家搬到姥姥家以后,和赖特之间也发生过冲突,就连汤姆舅舅的女儿麦吉也不允许和他说话。最使赖特伤心的是他的亲弟弟也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和他疏远。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不仅和白人之间有永恒的距离,而且和同族之间也有莫名的距离。家庭生活的拮据、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感情上的孤立和疏远迫使赖特到处找工作,好让自己填饱肚子,还能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不被同学和伙伴嘲笑。赖特先后到两个白人家庭去当男仆,都遭到了冷遇。在第一个白人家里,女主人直截了当地问他是否偷东西,侮辱了他的人格;给他的吃的东西发霉变质,影响了他的身体发育;对他的理想挖苦和嘲笑,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在第二个白人家里,因为不会挤牛奶而挨骂。“……那个女人曾以为我会告诉她我偷不偷东西.而眼前这个女人又对我,一个黑鬼,竟然住在杰克逊而不会挤牛奶感到吃惊。她们到头来都差不多,只是稍有不同罢了。我面对着的是这女人头脑中的一堵墙,一堵她没有意识到其存在的墙。”他在白人家庭里当仆人遭到了欺辱和谩骂,在内心中他困惑不已,为什么白人和黑人会有这么大的区别,为什么白人会以这种残酷的方式对待黑人,为什么白人和黑人之间会有这样一堵墙。种种困惑给赖特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难以磨灭的阴影,致使他身心憔悴、疲惫不堪。
“顿悟”一词早先是一个宗教术语,指上帝在人间显灵,以昭示其现实存在。詹姆斯·乔伊斯用它来指日常生活中世俗的、非宗教的启迪。乔伊斯对这个术语的解释是:顿悟是一种突发的精神现象;通过顿悟,主人公对自己或者对某种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芮渝萍,2004:143)。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都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一步到位。因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也在变化。顿悟对于主人公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它是成长小说中结构链上的一个必备要素,它 往往是小说情节结构上的高潮或小高潮(芮渝萍,2004:144)。小说中的主人公赖特在十年当中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到了黑人的悲惨生活,察觉到了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赖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凑足了去北方的钱,离家出走,开始了他旅行的第一段行程,到达了盂菲斯。赖特在一家眼镜店工作,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白人。在这里,他不仅要赚钱谋生,而且要面对种种考验。他的顶头上司,年轻的白人,奥林先生利用种种手段挑拨他与另一个黑人男仆哈里森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仇恨、厮杀,结果两人在拳击搏斗中两败俱伤。白人从中获得刺激和兴奋.他们把对黑人的仇恨和歧视转嫁到黑人对黑人的搏斗残杀上。这使得白人和黑人的矛盾更加激化,冲突更加激烈。一天,赖特偶然读到关于门肯的文章,他不明白为什么南方人会憎恨北方白人,于是借了几本书来读,找到了原因。此后,他又读了刘易士的《大街》,德莱塞的《珍妮姑娘》等很多书,书中的内容对他的启迪很大,他获得了顿悟,从而觉醒。“现在我明白了做一个黑人的意义。我能够忍饥挨饿。我早就学会了含恨而生一一想到我得不到同情,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这比任何事情都更使我感到受了伤害而痛苦万分。我产生了一种新的饥饿。”“……我与我所居住并苟活性命的世界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而且这种距离感在与日俱增,愈来愈大。……我不知道我能忍耐到什么时候。”书籍使赖特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让他明白了种族歧视的鸿沟永远不能逾越,唤起了他追求自由的意识。饥饿、怨恨、怒火总有一天会像火山一样喷发,结束这段痛苦的生活。
在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及失去天真后,主人公开始认识人生和自我。赖特在思想上弄清了以前似懂非懂的问题,他深深地意识到了白人的强大、黑人的弱小,黑人过着驯顺的奴隶生活,黑人在工作中受到的歧视和侮辱。但是他却不会接受这一切,不会过着苟且偷生一样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赖特没有接受莫斯太太一家人的帮助,更没有娶她的女儿贝斯从而继承家产的想法。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办事。赖特把妈妈和弟弟接到孟菲斯,麦吉姨妈也碰巧到来,他们一起筹划着未来的生活。经过反复讨论,决定他和麦吉姨妈先走去芝加哥。赖特巧妙地辞掉了工作,坐上了北上的火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走得于心无愧,义无返顾。”赖特深知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深知在南方生活没有出路,深知种族歧视永远都存在,他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这一举动是他成长的重要标志。他要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
“我两眼随时保持着警惕,一身带着有形无形的伤疤,就这样直奔北方而去。我满脑子模模糊糊的就只一个想法:生活是可以堂堂正正的;人格是不容侵犯的,人与人交往,应当做到无所畏惧或无所羞愧;人生在世,如果是生而有幸,那么,虽说是命中注定要在这儿经受一番折腾和苦难,也许会因祸得福的。”
赖特离开南方乘车去北方意味着他要摆脱南方带有严重种族歧视、种族压迫的生活,到北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人生道路对他来说还很长·他不想过着逆来顺受生活,自己的命运不需要别人的安排·他要找到他的位置,找到他生存的理想之地。
[参考文献]
[1]伯纳德·w·贝尔.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M].刘捷,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初青艳,邵宗音.文化冲突中的抗争与生存一论《土生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84.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孙胜忠.成长的悖论:困惑与觉醒一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c]//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三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63.
[6]袁彬,黄池.文化冲突中的抗争与生存一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c]//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四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76.
[责任编辑:王袁源]
[关键词]种族冲突;困惑;顿悟;觉醒;成长
[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69—02
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到理查德·赖特,确实出现了一个高峰,一个里程碑。赖特在当代美国文学特别是在美国黑人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崛起于3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人称他开一代新风。1940年赖特的代表作《土生予》问世,它既是一部抗议小说,也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有较深刻的批判意义。《黑孩子》是理查德·赖特的第二部巨作,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记录了他青少年时期的苦难经历,在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书中主人公出生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南方的一个贫困黑人家庭,自幼生活不得温饱,家庭的变故又迫使他中断学业,不得不从少年时代就外出求职谋生。在他一生的前二十年里,他从家庭到学校,从孤儿院到社会,饱尝了南方社会对黑人实行种族歧视的种种恶果,幼小的心灵蒙受了无法医治的创伤,对这种罪恶制度产生了本能的憎恶和反抗精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抱着那个时代许多黑人青年都难以避免的幻想,离开家人,只身去美国北方,指望找到一条出路。小说通过作者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亲身经历,愤怒鞭挞了种族主义的罪行,也无情地批判了黑人社会中逆来顺受的思想。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评论了《黑孩子》这部作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将对主人公的困惑、顿悟和成长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的冲击。20世纪20年代的兴旺景象、实验气氛以及浮华戛然而止。不仅是美国而且在全球的所有工业国家都陷入一场灾难性的经济萧条中。华尔街的崩溃面临着可怕的时代;公司倒闭,工厂关门。无数美国人失业,流离失所,他们的希望化为泡影。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形势加剧,人们的生活状况恶化,对于美国黑人来说,生活异常艰难,黑人孩子成长的道路更加崎岖。《黑孩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因此,成长小说应该限制在主人公从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状态进入知之状态的叙事(芮渝萍,2004:7)。大多数成长小说的主题都是描写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历某个特别的事件(往往是不幸的事件)或特殊遭遇后,对人生、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最后脱胎换骨,成熟起来,完成了青少年走向成年的社会化进程。
小说中的主人公赖特从童年开始就对于白人和黑人问题产生困惑。妈妈要带着赖特和他的弟弟从姥姥家搬到阿肯色去,在火车站等车的时候,赖特第一次注意到了售票处有两行人,一行是“白人”,一行是“黑人”。就连车厢内的座位也有白人区和黑人区之分,两个种族的观念在赖特的头脑里隐约出现。主人公不仅意识到白人和黑人的区别,而且注意到了黑人中的“白”人。他的姥姥是个混血儿,有爱尔兰、苏格兰和法国血统,因此长的很白。赖特对此也很困惑,问了妈妈关于姥姥婚姻及名字的问题,想弄清楚姥姥是不是白人。如果姥姥是白人,她为什么能和黑人一起生活。接下来困扰赖特的是白人和黑人的地位和社会分工不同。有一次,理查德自己在野外玩,看见一队接着一队的黑人士兵从身边经过,他们手握步枪开往前线。还有一次,他在户外的门前玩,看见了带着脚镣的黑人囚犯在挖一条浅沟,肩上扛着步枪的白人看着他们。赖特问了妈妈白人和黑人的问题,想弄明白为什么黑人要冲锋卖命,为什么黑人当阶下囚,而白人却高高在上。此外,宗教问题也困惑着赖特,使他的生活不得安宁。他生活在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姥姥、妈妈、艾迪小姨都是虔诚的信教徒。他们三番五次地带他去教堂参加宗教仪式,聆听教诲.为了净化他的灵魂,他们还送他去宗教学校念书。赖特对此半信半疑,无法接受,他始终不肯相信宗教会改变人的一生。原文中的一段话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宗教的若干象征对我的感官都具有吸引力,教会所操持的活生生的人生戏剧在我心中也产生了反响。……从那些既甜美又令人忧郁的圣歌中涌现出来的令人发抖的命运感和我从生活中领略到的命运感交融在一起了。但是从感情上和理智上我却从未完全相信过宗教。”然而,家庭成员对他熟视无睹、冷漠无情的态度更使他困惑不已,在精神上饱受痛苦和折磨。赖特万万没有想到他的爸爸会撇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和别的女人跑了,他一直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在姥姥家的那段日子里,姥姥和艾迪小姨认为他是“坏孩子”,无药可救。汤姆舅舅全家搬到姥姥家以后,和赖特之间也发生过冲突,就连汤姆舅舅的女儿麦吉也不允许和他说话。最使赖特伤心的是他的亲弟弟也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和他疏远。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不仅和白人之间有永恒的距离,而且和同族之间也有莫名的距离。家庭生活的拮据、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感情上的孤立和疏远迫使赖特到处找工作,好让自己填饱肚子,还能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不被同学和伙伴嘲笑。赖特先后到两个白人家庭去当男仆,都遭到了冷遇。在第一个白人家里,女主人直截了当地问他是否偷东西,侮辱了他的人格;给他的吃的东西发霉变质,影响了他的身体发育;对他的理想挖苦和嘲笑,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在第二个白人家里,因为不会挤牛奶而挨骂。“……那个女人曾以为我会告诉她我偷不偷东西.而眼前这个女人又对我,一个黑鬼,竟然住在杰克逊而不会挤牛奶感到吃惊。她们到头来都差不多,只是稍有不同罢了。我面对着的是这女人头脑中的一堵墙,一堵她没有意识到其存在的墙。”他在白人家庭里当仆人遭到了欺辱和谩骂,在内心中他困惑不已,为什么白人和黑人会有这么大的区别,为什么白人会以这种残酷的方式对待黑人,为什么白人和黑人之间会有这样一堵墙。种种困惑给赖特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难以磨灭的阴影,致使他身心憔悴、疲惫不堪。
“顿悟”一词早先是一个宗教术语,指上帝在人间显灵,以昭示其现实存在。詹姆斯·乔伊斯用它来指日常生活中世俗的、非宗教的启迪。乔伊斯对这个术语的解释是:顿悟是一种突发的精神现象;通过顿悟,主人公对自己或者对某种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芮渝萍,2004:143)。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都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一步到位。因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也在变化。顿悟对于主人公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它是成长小说中结构链上的一个必备要素,它 往往是小说情节结构上的高潮或小高潮(芮渝萍,2004:144)。小说中的主人公赖特在十年当中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到了黑人的悲惨生活,察觉到了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赖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凑足了去北方的钱,离家出走,开始了他旅行的第一段行程,到达了盂菲斯。赖特在一家眼镜店工作,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白人。在这里,他不仅要赚钱谋生,而且要面对种种考验。他的顶头上司,年轻的白人,奥林先生利用种种手段挑拨他与另一个黑人男仆哈里森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仇恨、厮杀,结果两人在拳击搏斗中两败俱伤。白人从中获得刺激和兴奋.他们把对黑人的仇恨和歧视转嫁到黑人对黑人的搏斗残杀上。这使得白人和黑人的矛盾更加激化,冲突更加激烈。一天,赖特偶然读到关于门肯的文章,他不明白为什么南方人会憎恨北方白人,于是借了几本书来读,找到了原因。此后,他又读了刘易士的《大街》,德莱塞的《珍妮姑娘》等很多书,书中的内容对他的启迪很大,他获得了顿悟,从而觉醒。“现在我明白了做一个黑人的意义。我能够忍饥挨饿。我早就学会了含恨而生一一想到我得不到同情,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这比任何事情都更使我感到受了伤害而痛苦万分。我产生了一种新的饥饿。”“……我与我所居住并苟活性命的世界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而且这种距离感在与日俱增,愈来愈大。……我不知道我能忍耐到什么时候。”书籍使赖特感悟到了人生哲理,让他明白了种族歧视的鸿沟永远不能逾越,唤起了他追求自由的意识。饥饿、怨恨、怒火总有一天会像火山一样喷发,结束这段痛苦的生活。
在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及失去天真后,主人公开始认识人生和自我。赖特在思想上弄清了以前似懂非懂的问题,他深深地意识到了白人的强大、黑人的弱小,黑人过着驯顺的奴隶生活,黑人在工作中受到的歧视和侮辱。但是他却不会接受这一切,不会过着苟且偷生一样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赖特没有接受莫斯太太一家人的帮助,更没有娶她的女儿贝斯从而继承家产的想法。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办事。赖特把妈妈和弟弟接到孟菲斯,麦吉姨妈也碰巧到来,他们一起筹划着未来的生活。经过反复讨论,决定他和麦吉姨妈先走去芝加哥。赖特巧妙地辞掉了工作,坐上了北上的火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走得于心无愧,义无返顾。”赖特深知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深知在南方生活没有出路,深知种族歧视永远都存在,他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这一举动是他成长的重要标志。他要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
“我两眼随时保持着警惕,一身带着有形无形的伤疤,就这样直奔北方而去。我满脑子模模糊糊的就只一个想法:生活是可以堂堂正正的;人格是不容侵犯的,人与人交往,应当做到无所畏惧或无所羞愧;人生在世,如果是生而有幸,那么,虽说是命中注定要在这儿经受一番折腾和苦难,也许会因祸得福的。”
赖特离开南方乘车去北方意味着他要摆脱南方带有严重种族歧视、种族压迫的生活,到北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人生道路对他来说还很长·他不想过着逆来顺受生活,自己的命运不需要别人的安排·他要找到他的位置,找到他生存的理想之地。
[参考文献]
[1]伯纳德·w·贝尔.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M].刘捷,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初青艳,邵宗音.文化冲突中的抗争与生存一论《土生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84.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孙胜忠.成长的悖论:困惑与觉醒一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c]//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三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63.
[6]袁彬,黄池.文化冲突中的抗争与生存一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c]//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四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76.
[责任编辑:王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