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昌文与他逝去的江湖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

  看着不醒目,大事没他不成——这是沈昌文行走江湖的“人设”。
  在出版江湖,沈昌文的奇闻轶事,与他的光荣成就一样声名远播。他做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时,聚拢才俊,搅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五湖四海三教九流,都尊他一声“沈公”。他在读者中的影响力,从“50后”辐射到“90后”。
  《读书》最火的十年(1986-1996年)由他操盘,做成了中国读书类杂志的“顶流”,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白月光;当三联编辑室主任时,策划了上百本轰动一时又影响深远的畅销书;退休了在幕后运筹,也与后生们折腾出不少耐看的丛书系列。一辈子在书界“厮混”,沈昌文看起来却没个读书人的样子,做派上与“领导”更是毫不相干,甚至比广大群众还要“下里巴人”一些。身背双肩包,脚蹬运动鞋,饭桌上搞“业务”,却闭口不谈风雅,专门“津津乐道那些恶形恶状的事情”(陆灏语)。居然就此拉拢了当年知识界的半壁江山在身边。
  沈昌文的“反差萌”,曾给“粉丝”带来极大的心理落差。野夫登门拜访,不太相信这个“杂役般的小老头”皱皱缩缩,竟然是给他和许多青年人带来“思想解放”的沈公。不过,沈昌文的名绩与事功,都藏在这套反差十足的辯证法里。
  2021年1月10日晨6时许,90岁的沈昌文达成了最后的愿望:一觉而去,无疾而终。在世时,他身边总是热络;离世后,怀念声也喧闹。他的智巧与聪敏来自旧社会的文化商人,身上有八九十年代最好的灵活与调和、决断与诡计。现在,他把那个时代带走了。

爆款制造者


  按今天的时兴说法,沈昌文是一个有“用户视角、IP意识、产品思维”的出版人。总能在适时的阶段,推出人们精神上最渴求的文化“爆款”。
  1984 年,沈昌文做过一本“化腐朽为神奇”的俄文畅销书《情爱论》。《情爱论》印数120万册,用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的话说,“都卖疯掉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就连远在新疆的书店也卖脱销了。
  之所以说“化腐朽为神奇”,在于这本书资质平平、稍嫌乏味,当年的年轻读者、后来的学者周国平、李永平都没看上眼,主要仰仗沈昌文眼光精准而运作成“爆款”。上世纪80年代,大众阅读和精英阅读没有明显分界,学术读物也能令大众趋之若鹜。《情爱论》虽然没在学界掀起过水花,但这个荷尔蒙暗涌的选题恰逢其时,填补了国内情爱主题出版的真空地带。
  1982年,初次发现《情爱论》的外文书时,沈昌文有点小激动。保加利亚人基·瓦西列夫讲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性观念,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否定过肉欲,因为肉欲是爱情的唯物主义基础”。沈昌文年轻时读过俄文夜校,50年代已经开始翻译俄文著作。他在列宁的书中留意到著名女革命家柯伦泰的情爱观,她认为,性的问题,在所有妇女问题之中最为重要。由此开始,沈昌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妇女和爱情的论述兴致勃勃。
  沈昌文知道,得把肉欲拿到台面上来谈。在80年代抛出这个话题,正好击中中国人的心坎。非但如此,谈论情爱还得不庸俗,具备理性的高度。这也贴合当时大众的阅读心理:较少出于娱乐的目的,更渴求文化和思想上的启蒙。
  文化商人的“滑头”之处,在沈昌文对书名的斟酌上体现出来。他把干巴巴的原题《论爱情》,改成了意味绵长而文雅的《情爱论》。沈昌文对此颇为得意,他喜欢在“学术的幌子”之下介绍新观念。编书编杂志时,他常耍一个花招:提供有关的材料,引起读者的种种想象,由此产生非看不可的念想。
  除了得意之作《情爱论》一炮而红,不少80年代的畅销书都是沈昌文的“IP”。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是一例。在与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的饭局上,沈昌文得知了这本1980年出版即在美国反响强烈的畅销书,又动了念头。
  《第三次浪潮》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新潮。托夫勒描绘的未来,就像天方夜谭: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即将普及,核心家庭即将瓦解,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信息社会即将到来……这些预言已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但在当时闻所未闻。
  《第三次浪潮》最初只在《读书》上连载,做了一定的删减,1984年公开发行,如同火山迸发。“文革”之后的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地球村”,目睹西方国家步入“后工业社会”的样态,也触发了对新技术革命的畅想。
  沈昌文爱做外文书。改革开放之初,外文书毕竟是了解海外社会科学新思潮的重要路径。何况他也有资源,在人民出版社做“皮书”的翻译出版时累积了不少经验。他有一套操作方法:从解放前上海(此后还有台湾)已经主持翻译的出版社书目中寻宝。“这些书又解放思想,又看得懂”,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其中,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1925年)就是他发掘的另一本畅销书。
  《宽容》是一本宗教历史类普及读物。起初,沈昌文没料到能够畅销。《宽容》一下子印了五六十万册,推出后轰动出版界。这本书所持的人文主义立场,恰好契合了彼时中国人置身历史转折点的心态:从历史源头反思人类对异己的恐惧。
  沈昌文选择的翻译书目,有助力时代思潮转向的心愿,且删减得当,没惹出过什么麻烦。随后,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个政治家的肖像》和《昨日的世界》陆续出版。他又把“脑筋动到外国驻华使馆等单位身上”,由此推出了美国文库(10种)、美国文化丛书(27种)、德国文化丛书(12种)和日本文化丛书(6种)等。中国人对海外世界的想象,一下子打开了。
  沈昌文推出的国内新书也影响深远,比如杨绛的《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将饮茶》,巴金的《随想录》,董鼎山的《西窗漫记》,郁风编的《郁达夫海外文集》,以及夏衍、胡风等一批作家的杂文集等。至于他策划出版的蔡志忠漫画、金庸小说风靡一时,则是后话了。
1945年,沈昌文与师兄孔宪祥、师弟张德仁合影

沈昌文年轻时

有办法的文化商人


  做得来畅销书,得益于沈昌文眼光敏锐,关键还在于,他的路子比一般人广。
  一来,他的段位承上启下,聚拢了民国老人与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学人的文化资源;二来,他行事分寸感极强,举重若轻,从上峰到下游都拿捏得当。
  祖籍宁波,成长在上海,成就在北京,地域赋予了沈昌文行事派头的底色。民国时期的小职员,建国后的编辑,从底层摸爬滚打一路打拼上来,也从行将终结的旧世界里,继承来一些传统的生存智慧。
  14 岁时,沈昌文在上海金银首饰店当学徒,深谙人至“贱”则无敌的道理。离银楼不远处,他常去邹韬奋在上海创办的生活书店买书——这就是后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前身。他还在上海一所夜校学习过无线电收发报,最后的学历是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采访系二年级肄业。
  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进步工人,沈昌文想考三聯书店,未果。于是取便宜灵活之法门,伪造大学学历、假扮《学习报》记者,最终考取北京的人民出版社。沈昌文与三联缘分不浅。名义上,他是在人民出版社,但后来做事出书,实际上都是以三联书店的名义了。
  1951年,沈昌文初入京城,从校对员做起,业余自学俄语。到了1954年,翻译文章又出书,总算春风得意,在总编辑办公室里做起了社领导秘书。他曾服务的领导王子野、曾彦修、陈原等,“是共产党的出版界里边最有学问的人。”
  从1954年到1960年,沈昌文回忆与“高人”共事的那六年,耳濡目染,是他出版学徒生涯中收获最多的一段,他称之为“研究生阶段”。那段时间,沈昌文几乎把出版社资料室的书翻了个遍。
  在单位,这位小沈处事灵活,有时甚至灵活得过了头。这种做派,被大家戏称为“沈昌文现象”。后来,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张惠卿对媒体回忆,“沈昌文很聪明,做事很有办法,别人做不好的事他能做好,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能解决。”
  关于这种派头,许纪霖说上海话叫作“晓得看山水”。沈昌文有市民阶层出身的海派文人特有的精明和狡黠,“他将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别人要伤害他,不太容易,因为你不能打倒一个主动躺在地上的人。”沈昌文以此混世,百试不爽,大智若愚,逢凶化吉。
  沈昌文是工人阶级出身,又有“会来事儿”的特质。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国内“反修”时,组织翻译体现“帝、修、反”头面人物的反动言论的“灰皮书”“黄皮书”。沈昌文粗通几门外语(实际上也不懂装懂,懂的是一些外语的冠词、前置词),是个人才,于是接了组织翻译政治“灰皮书”的工作。
  “上面给我的工作,就是专门找有问题的人翻书,让我这个政治上可靠的人去找。所以我当时认识了很多有问题的人,以后变成大人物了,”沈昌文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描述他的“原始积累”道路。李慎之、董乐山、冯亦代等“大人物”,都是在那时候认识的,后来在工作上给了他很大帮助。
  “他太了解当年那批文化老人了,”出版人俞晓群告诉《南方人物周刊》,“那一批文化老人,具有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他们的能量在80年代爆发了。”沈昌文的成就也多少附丽于此。
  1986年,中央决定恢复三联书店作为独立出版机构,沈昌文成了第一任总经理,带着29个年轻同事,白手起家。在过去的学习中,沈昌文已经历练成出版行业里最“懂行”的玩家,几乎可以调动出版界所有顶尖人物。在一个锐意变革的新世界里,他在文化出版江湖的艺业更是如鱼得水。

“大型服务类杂志”


  前几年,沈昌文的弟子俞晓群看《非诚勿扰》,听见主持人孟非说这是一档“大型服务类节目”,灵光一现,一下子想起了沈昌文的办刊理念。沈昌文做出版,也颇有这种服务精神:“编辑是服务学者的,一定永远将我们定位在服务行业。”
  作为出版人,沈昌文有一种随叫随到的开放性和服务性。这也是《读书》在“高光十年”塑造的对话氛围。沈昌文时期的《读书》,风格上的自成一派、见解上的驳杂多样受益于此。
  《读书》创刊于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第二年。在这个思想界空前活跃的节点,“一些屡经沧桑的老人想重新办起一个他们创办过的理想的杂志”——沈昌文在《因为无能》一文里如此描述《读书》的诞生。

  《读书》每期发行量十几万册,发表过一些引起轰动的文章,比如《读书无禁区》《人的太阳必然升起》,还刊发了吕叔湘、金克木、张中行、舒芜、劳祖德、王蒙、叶秀山、杜维明、甘阳、张汝伦、刘东等大量老中青学者的文字,影响了一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对于这本杂志的功德,沈昌文很有自信:“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不读《读书》!”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假如不是《读书》的读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
  为什么偏偏是《读书》在那个年代如此成功?沈昌文心里有底。从站稳脚跟到成长发展,《读书》始终有三个特色:专栏文章、海外学人文章和青年学子新论。
  “沈公在任时的《读书》,做到了一代人的极致。”《读书》现任编辑卫纯对《南方人物周刊》感慨,这种“极致”是后人不可复制的。一方面,这仰仗一批不可复得的文化老人,“他们既有学识,又有阅历,写起文章来言简意深,言近旨远,文史的含量和气味都是坚固的。今天的人不太可能写出那样的文章了。”另一方面,在于沈昌文在那样一个时间节点,不遗余力介绍海外新潮资源,跟进改革开放之后的新鲜思潮,为《读书》真正打开了局面。
左起:吴兴文、刘苏里、沈昌文、钟芳玲、徐淑卿

  老沈说:“你知道伐,要消灭一个敌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变成朋友。”后来,陆灏得知“宠爱”背后因由,大为折服,于是“甘于跟着老沈当学徒”。
  俞晓群与沈公的交往,用他的话说是“强拉硬拽,磕头作揖,拜沈公为师”。但实际上,俞晓群是沈昌文的第一个广告客户。当年,俞晓群拿着辽宁教育出版社的经费,在《读书》上做过广告。
  教育类出版社出版教辅书不愁销路,在所有出版社里是最有钱的。后来,俞晓群也是沈昌文“出卖情报,坐以待币”的“金主”。沈公出情报、布网络,俞晓群则负责报销“吃喝玩乐”的费用。
  俞晓群最初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做理科编辑,后来提了副总编辑,学数学出身的他,于是也要开拓文科的选题。当年在辽宁,相当于在“塞外”,就算有出版策划的主意,也不知道该怎么获得一流学者、优质版本以及上级的肯定与背书,来组织建构起一套系列丛书的出版策划。
  俞晓群目光如电,一下子抓住了沈昌文这个师父。“抓住了沈老,就相当于抓住了中国半个出版业。”
  沈昌文做事分寸感极强,脑袋清醒,这一点令俞晓群暗自佩服了多年,又学不来。沈昌文做出版,都是奔着初心做,也从没出过事,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于做事,沈昌文倒有很多小伎俩可以借鉴。在俞晓群看来,这是一种真正的方法。沈昌文传授过一些出版人与学者的谈话技巧:不要说你“应该”怎样,而勇于说“不知道”;要引导学者去讲,装作不懂,又并非真的不懂,而是可以引导深入对话。再者,知识分子往往各执己见,神仙打架。编辑就要做旁观者,就像开咖啡馆的,只负责端茶倒水,不掺和打架。
  俞晓群觉得,这还是一种传统文化商人的智慧,“胡适、王云五、张元济都是这种风格。与人聊天,交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来交流文化,塑造自己的文化产品,这不是循规蹈矩,也不是极端商业化的做法。”
  沈昌文当年做《读书》,是遵循老前辈对思想性刊物的定调。然而,他本人的兴趣不在思想性,而在趣味性,那种登堂入室的趣味性。13岁在上海做学徒时,是在柜台上看小报长大,后来看到柯灵先生主编的老《万象》,很是心仪。1998年创刊的《万象》杂志,符合沈公的趣味。有时候,《万象》近乎八卦杂志了,是文人的故事会。
  《万象》的门面担当和具体执行是陆灏,但老沈在背后使了很多招。当时,几乎每一次校样,沈昌文看后都会有一封信,说各种想法。“有些事情不能变了,因为校样有时间性,但是它的启发性非常大,”陆灏说。

逝去的江湖


  沈昌文年近90岁时,依旧生气勃勃,胡说八道。席上围坐,燕语莺声,沈公怡然自若。以至于他在文化江湖上的影響力,仿佛也是吃饭吃出来的。
  毛尖向《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分享了一个饭局场面:
  “记得有一次陆灏和俞老板吵架,陆灏大概也是气昏了,骂俞晓群昏君。大家都尴尬。沈公不慌不忙举重若轻,一句话消了俞老板的气:至少陆灏承认你是君嘛。”
  “他那种可以把自己放得很低但又游刃有余的能力,绝对少林寺的灰衣僧,只不过他是高分贝。他待人接物,各种周旋,每个人都被他拿捏了七寸,把年轻的飘得以为自己马上要拿诺贝尔,把年纪大的哄成青春焕发。他像一个转换器,把各种人调适到他要的状态。反正,一桌吃饭,温度八十,全拜他所赐,”毛尖说。
  用俞晓群的话说,沈昌文的影响力是从下至上的。以至于在世时,他身边总是热络;离世后,怀念声也喧闹。文化出版界的布局今天已经改变,又受到新媒介环境的冲击。尽管当年《读书》的精神传承依然在,但那些附丽于时代性的辉煌不可复制了。
  “今天我们总以粉丝多寡来讲文化影响力。那么很多网红中的小人物,恐怕影响力都超过了沈公,但很多东西没法替代。”江晓原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沈昌文继承了旧社会文化商人的智巧与聪敏,又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好的灵活、决断与调和。毛尖说,“他身上体现出80年代最好时候的气息。这个跟沈公有关系也罢没关系也罢,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学术共同体的概念是明亮的。在他周围,确实集合了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现在,他把那个时代带走了。
  (参考资料:沈昌文《也无风雨也无晴》《阁楼人语》,脉望编《八八沈公》,雨驿整理《沈公昌文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曾梦龙《1980 年始,沈昌文和他解放中国人思想的上百本书 | 畅销书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中国》,曾焱《沈昌文,在读书饥渴时代出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转类构词法和复合构词法的特点总结出名词化短语动词的含义,并结合英语新闻报道用语简洁性特点和大量实例,分析了名词化短语动词在美国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情况,以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掌握和使用这类词汇。  关键词: 名词化短语动词 新闻报道 转类构词法 复合构词法    一、名词化短语动词概述    英语词汇非常浩瀚且新词层出不穷,对所有英语学习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尽管如此,学习英语
译/李富军    俄罗斯雕塑家列万·拉扎列夫(1928-2004)(Levon Lazarev)的名声不只在俄罗斯,可以说是世界范围的。他是很多著名历史人物纪念碑的作者,比如:哥特,克瓦林格(Kvarengi),巴赫,撒哈洛夫(Saxarov).   列万·拉扎列夫生于格鲁吉亚并在那里长大。当他只有9岁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亲被枪杀,妈妈和奶奶把列万养大。他的家庭是艺术型的,这个男孩一开始受家庭熏陶
摘 要: 本文以改革开放30年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为脉络,通过30年历程的回顾,探讨在改革发展不同阶段,行政管理体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对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历程 进展 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走过了很不寻常的30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站
一、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班级管理的宗旨和根本目的应该是以班级为活动载体,提供和创造学生主动成长的机会,以此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去感知、体验、判断,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班主任理应成为新形势班集体建设的引导者、协调者、合作者,不断地创造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成为班级的主人,体现出班级
摘要: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适应日益扩展的国际交流,提高学生接受国外前沿信息的能力,双语教学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更有效地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双语教学有效实施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中国加入WT
内容摘要: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郊外,矗立着一座巨型成吉思汗骑马雕像。巨型塑像、对自然的侵占以及现代社会对一位13世纪征战英雄的纪念,种种元素均使这个建筑群疏离于21世纪的日常生活。然而,正是这种疏离标记着现代化世界的状态。笔者将运用幽灵论来分析成吉思汗骑马雕像建筑群及其与蒙古社会的关系。马克·费舍尔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未来”一直在被缓慢抹消,当代人无法表达自己对于“现在”的体验。这是一个未来尚
摘 要: 《独角兽》是一部典型的封闭式小说,作者默多克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在封闭的环境中渴望自由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期待冲破牢笼,最终她冲破了牢笼,获得了自由,但是她的自由却是以死亡为代价换来的。默多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女性主义融入了她所创造的封闭世界中。  关键词: 《独角兽》 封闭式小说 女性主义    一、 引言    《独角兽》是英国女作家默多克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
2008年5月23日上午,比利时雕塑家奥利维埃·斯特贝尔的雕塑《运动员之路》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门被正式捐赠给北京市政府。整个雕塑群长达约160m,宽约23m,总高约20m,总重约达130t,使用了1200余根钢管组装而成。据称,整座雕塑约耗资200多万欧元。  所有的钢管是在上海制作热弯曲后被运输到北京进行安装的,据说使用的304不锈钢材料与上海电视塔的材料相同。由于涉及到复杂的结构力学、防
为了展示60年来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宣传、保护优秀城市雕塑。住房和城市建设部、文化部最近联合下达文件,组织开展“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评选活动。现就有关问题,我们采访了本次大奖评审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城雕委主任吴为山教授。  (以下简称宋、吴)  宋:中国的城雕发展近百年了,经历了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艺术特征。请您先谈一下中国近代的城市雕塑以及建国后的城雕发展和相关的文化背景。  吴
2012年,我受鄂州市博物馆委托,进行了鄂州市博物馆名人馆雕塑艺术的创作,最终以较高质量完成了这项艺术工程,受到了鄂州市文化局、博物馆领导以及文化艺术界有关方面专家的肯定,从而与鄂州结下了不解之缘。鄂州市博物馆的前身系创办于1953年的西山文物陈列室,1959年叫鄂城县地志博物馆,1961年和鄂城图书馆一起并入文化馆,1978年3月从文化馆分离,成立鄂城县博物馆,1983年建市后改称鄂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