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性别高论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an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5岁有余、6岁不足,不大不小间,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渐渐从日常生活中浮现:该如何对他进行简单的性教育呢?
  我的观点是:这时的性教育,其实就是“性别教育”——
  首先让他清楚男女的区别,不要冒犯他人;同时明白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不能给人触碰,懂得保护自己。
  点滴教育间,懵懵懂懂的儿子,给我带来了不少欢乐。
  妈妈的纸尿裤
  此“纸尿裤”非彼“纸尿裤”,而是儿子给我每月需要的“小面包”的命名。在他大概4岁左右,某天看到我不小心在洗手间留下的“证据”,赶忙惊恐地问:“妈妈,你怎么流血了?”我无奈,唯有尽量平静地告诉他,这是每个女人隔一段时间就会到访的“好朋友”,不是他想象中的“流血事件”,妈妈并没有受伤,但因为招待“好朋友”会比较疲劳,可能脾气不好。
  他眨巴着小眼睛恍然大悟说:“哦,我明白了,就像娟娟阿姨过段时间就来找你玩一样!”我想了想,貌似也无须纠正,就默认了。
  儿子继续充当好奇宝宝:“那贝贝(女同学)会不会也流血啊?”
  我赶紧告知:“现在不会的,等小朋友慢慢长大后,个子变高了,身体也强壮了,男生和女生才会有不同的变化。”
  儿子点点头,体贴地说:“那你要多休息哦,以后在你招待朋友时我就不惹你了。”
  就这样,我完美解决了一次尴尬,不但普及了正确的知识,还赢得了孩子的关心。随后据他说,原来小朋友之间也会讨论各自妈妈的“流血”事件,儿子还语重心长告诫众人:这个时候不要招惹妈妈,因为她的脾气会变得不好……
  办公室的袭胸事件
  常带儿子去公司,儿子总能跟同事们玩得不亦乐乎。那天,公司一个年轻女同事穿了一件胸前缀满珠绣的衣服。儿子一见,眼前不由发亮——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这些明亮亮的东西。
  我一个没注意,儿子已经嗷嗷叫着直冲人家衣服而去。小姑娘躲避不及,被儿子一把扑在胸前,不由得一声尖叫。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了。我赶紧把儿子抱起来,向脸红的小姑娘道歉;儿子则一脸无辜,瞪大眼睛看着我;其余人明白了怎么回事后,哄堂大笑。笑声中,儿子一溜烟儿从我怀里下来,躲进了小办公室。
  我赶紧尾随进去,小声问他:“刚才吓着你了?”儿子点点头。
  我问:“你记不记得妈妈平日里给你讲的,凡是被衣服覆盖的地方,都不能给别人碰?对小姐姐来讲也一样。”
  儿子有点明白了自己刚才失误在哪,但依然辩解说:“我只是想摸摸她衣服上的亮珠珠!”
  “妈妈知道,可是呢,这个亮珠珠的位置紧贴着小姐姐的胸,妈妈之前给你讲过的,小男生最需要保护的地方是小鸡鸡,而女生呢,就是胸了。”
  儿子又一次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姐姐以为我抓她的胸!”
  于是这件事情的喜剧性结尾是,儿子满办公室追赶着给人家解释:“姐姐,我只是想摸摸你胸前的亮珠珠,不是想摸你的胸啊!”
  男人、女人和不男不女
  儿子有个坏习惯,晚上睡觉前总喜欢用手拽自己的小鸡鸡。我经常提醒,但他总是置若罔闻,于是,我决定和他进行一次聊天。
  “还记得你小时候,有一次小鸡鸡肿了,我们去医院的事情吗?”
  “记得,要把小鸡鸡泡到药里(高锰酸钾)呢!”儿子的记性还真是好。
  “你现在天天拽小鸡鸡,估计很快又要去医院了!”我故作担忧地说。
  “啊,为什么?因为我的手上有细菌?那我先洗手再拽总可以吧?”
  我一时语塞,正在考虑怎么劝说,谁知,他倒继续“分析”开了:“是不是会把小鸡鸡拽掉?可我没有用劲儿啊!”
  我乐了:“万一拽掉怎么办?”
  “是啊!”儿子陷入了思考中,“以后我想尿尿,要是去男厕所,人家说你没有小鸡鸡,不能进;可是要去女厕所吧,我又没有咪咪和长头发,人家也不让我进去(瞧他多清楚男女的区别)!最后我变成不男不女,被尿尿憋死啦!”他自己分析完,赶紧摇摇头把手抽了出来,痛苦地说:“妈妈,我再也不拽了!”
  我强忍着内心笑意,表面严肃地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这些小片段虽是童言无忌的乐事,但也蕴含着性别教育的点点滴滴。可见,家长真的无需谈性色变,遮遮掩掩,只要妈妈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多留一点儿意,多操一些心,及时通过正确沟通给予帮助和解答,自然所有的尴尬和问题都迎刃而解啦。
其他文献
为了讨好父母,为了让自己变得“重要”,孩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需要。  有一天,我经过商场的玩具区时,看见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缠着妈妈给她买芭比娃娃,但被妈妈果断地拒绝了。  眼看着孩子不开心,妈妈开始安慰道:“宝贝,你买点别的吧,家里已经有好多和这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娃娃了。”  小女孩撅着嘴:“家里才三个嘛,和这个长得不一样的。妈妈,给我买嘛。”  妈妈开始没耐心了,拉着小女孩就走,也许是用力过猛,扯着
地球日又要到了。  地球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所以,我们要为他们保护地球,教他们保护地球。  这里的“他们”,就是孩子们。      “我现在害怕晒太阳,因为臭氧层出现了空洞。我现在害怕呼吸空气,因为我不知道那里有多少化学物质。以前和我爸爸经常在温哥华钓鱼,但在近几年却发现鱼的身上到处是癌细胞。我们每天都会听说有动物和植物绝种,那是永远消失的事情。我一生的梦想就是能看到成群的
越来越多的老二呱呱坠地,给他们的父母带来欢喜,也带来挑战:这些父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并没有与手足相处的经验;而偏偏,手足冲突与竞争几乎是每个“二孩家庭”的必然。  怎么解決?参考别人的经验?那你可要小心。  比如下面这些看似常识的“手足之道”——  老大就应该更懂事、多承担,平时让着弟弟妹妹;  兄弟姐妹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相亲相爱,和和睦睦,不打不闹;  孩子们还小,打就打去吧,长大了自然懂得兄友
我经常在孩子狼吞虎咽时提醒他小精灵忙不过来,他就会立刻细嚼慢咽起来,这个办法百试不爽。  三岁左右的孩子尚不需要学习课本知识,但对于一些常识性的经验和规范,则有必要让他们尽早接触并熟悉。而一些寓教于乐,对孩子进行知识科普的绘本,就是最好的方式了。因此,当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开始突击时,你就不用再支支吾吾地不知从何解释。《可爱的身体》  生理知识  作者:七尾纯、小林雅子等  光看看这些与孩子身体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治疗手段,作为一种有创治疗,它需要家长及孩子的配合,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存在一定风险。  输液前: 项准备要到位  很多孩子害怕医生和打针,在输液前容易哭闹,家长应采用转移注意力、提前预告或鼓励的态度安抚孩子,而不是哄孩子说不疼或是强制输液。  输液室经常是同一时段有多个孩子输液,为了安全起见,家长最好事先核对一下自己孩子输液瓶上的药品名称及姓名。  输液前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踢猫效应:一个男主人被上司批评之后,心情不好,回去与妻子吵了一架;妻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就把旁边玩耍的孩子训斥了一番;受了斥责的孩子怒火中烧,看到院子里的猫,就去狠狠踢了一脚。    踢猫效应本质上讲的是负面情绪在不同的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为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孩子很容易就会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发泄
究竟哪个图?
那种靠“单枪匹马”立于不败之地的“个人英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如今,任何人都要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大成功。  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从合群开始。现在,中国的家庭模式是“独生子女时代”的“421”家庭结构。由于家庭生活的优越性、日常活动的封闭性和交往对象的单一性,以及长辈的娇宠和偏袒,独生子女往往不善于交往,不容易合群。    孩子不合群的表现    冷漠型  主要表现为不乐意与小朋友接触、玩耍,
每当我们看到那些言行彬彬有礼、遇事不慌不忙的孩子,总会禁不住感叹:这孩子的好脾气是如何教育出来的?其实,孩子的脾气性格有遗传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习得。与其羡慕别人的孩子,不如反省自己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良好脾气成长的沃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父母的言行,父母说话的语气、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待冲突的解决之道、生气时的处理方法……想要让孩子有好脾气,家长要先问问自己是否有好脾气?一对急脾气的朋友夫
转眼间,儿子5岁多了。在这几年来,我完全没想过利用自己“英语老师”身份来让儿子“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整天带着他吃喝玩乐,爬高走低,开开心心地过日子。我是这么看的——  学习嘛,终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他想学的话,自然会找上门来。  这不,儿子真的就找上门来了……  等待时机  那是一个周末。儿子约他的好朋友俊俊一起去公园玩。一到公园,俊俊突然“智力大爆发”,对着公园的景物叽哩哇啦说了一通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