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不行就不行?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讨好父母,为了让自己变得“重要”,孩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需要。
  有一天,我经过商场的玩具区时,看见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缠着妈妈给她买芭比娃娃,但被妈妈果断地拒绝了。
  眼看着孩子不开心,妈妈开始安慰道:“宝贝,你买点别的吧,家里已经有好多和这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娃娃了。”
  小女孩撅着嘴:“家里才三个嘛,和这个长得不一样的。妈妈,给我买嘛。”
  妈妈开始没耐心了,拉着小女孩就走,也许是用力过猛,扯着女孩撞到了柜台。这下,原本就委屈的小女孩找着发泄口,大哭起来,妈妈反倒埋怨她走路不小心。于是,两人开始如同拉锯一样,妈妈强拉小女孩回家,但小女孩哭喊着就是不肯走。
  这样的场景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够倔,但试想想,有几个孩子从小到大都会说:“好,你说不买,咱们就不买。”然后,没有任何怨言跟着父母离开?估计有,那也是“别人家的小孩”,而且,一个不敢表达自己需要、不敢坚持自己需要的孩子,真的是我们希望的吗?
  这个事例只是育儿长路中的一个小磕碰,却成为很多家庭引起战争的导火线。战争是一时的,它背后隐藏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
  真相1:愤怒,只是为了掩盖你的愧疚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说“不”好像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在我们的感觉里,拒绝就是一种伤害,伤害会引发愧疚,愧疚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情绪。为了避免产生愧疚,我们会很快用愤怒掩盖这种情绪的产生。因此,遇到不忍拒绝的要求时,我们会想:“你怎么能提这样的要求呢?你难道不知道这样的要求是不应该提的吗?”
  有了这样的对抗心态,拒绝别人时要么语气生硬,没办法自然友好地表达自己,要么一拖再拖,拖到别人自动放弃;要么虚假接纳:“算了,人家开口了,就这样吧。”虽然口头答应了,心里却不舒服。
  成人之间是这样,成人对待孩子就更加明显了。当我们拒绝孩子的时候,总是一副剑拔弩张的表情,仿佛已经预见到孩子要和你对着干一样。当然孩子不会让你“失望”,大部分时间他都会很配合你的预测,和你对着干,撒泼打滚,又哭又闹,让你导演的这部戏演下去。
  真相2:你主导的战争,剥夺的是孩子的自我意识
  在这场对抗中,有些妈妈甚至会话里话外地跟孩子透露这样一种信息:“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孩子或者乖孩子,我就不喜欢你了。”
  这种强压之下,孩子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需要,满足妈妈的需要,听妈妈的话,做一个好孩子,但这时他的心里也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妈妈不喜欢我,所以不允许。”“我不重要,所以妈妈不允许。”为了讨好父母,为了让自己变得“重要”,孩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需要,而这种放弃所产生的愤怒、失落不能表现出来,慢慢地转移到潜意识中,最后孩子将之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那就是:有需要是不对的,是自私的。
  长期以往,他被迫变成一个不敢提要求、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
  而那些在这种情况下,能坚持自己需要的孩子会怎样呢?当他们的“不”字一出口,父母就开始贴标签了,就如上文中的小女孩一样,刚说了自己的意见,妈妈就觉得她不懂事,意思是,如果你没听妈妈的话,买了这个芭比娃娃,那就是不懂事,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就得听我的。
  一个简单的购买要求变成了道德评判,孩子想买东西的时候,她真的想要这样不懂事,让你烦恼吗?
  没有。她不过是想要买一个她喜欢的东西而已。
  有次我和豆豆逛超市,豆豆拿了一盒饼干和一袋面包,我蹲下来告诉他:“两个只能买一个,你自己选。”
  豆豆:“可是两个我都想要呀。”
  我说:“不可以,只能选一个。”
  豆豆:“那你别说话,让我好好想想。”
  过了一会儿,他告诉我:“我仔细思考过了,两个我都想要。”
  好吧,既然是思考过了,那就买吧。孩子,你有表达需要的权利,我有表达拒绝的权利,但没有说一定要牺牲你的需要来满足我的需要,或者是牺牲我的需要来满足你的需要。我们有话好好说,行不行都可以商量。我的态度是想要告诉孩子:“你的需要很重要,我看见了。”抑或:“你的需要很美好,虽然我不能满足它,但我看见了,我尊重它。”
其他文献
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规划控制狂,那么做妈妈就是世界上最绝望的工作——不光因为孩子理解力不足而破坏力惊人,更是因为他们多变,你控制不了,影响也有限。  因此,纪伯伦才哲学而诗意地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
微量元素检测是个精密的过程,外界很多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它的结果,比如温度、工作人员的衣着,甚至是空气。之所以称为“微量元素”,就是人体所需的量很小,一旦检测出现误差,盲目补充,必然带来其他危害。  所以,关于微量元素各种认识的“拨乱反正”之路,势在必行——  误区1:  花一样钱,补五六七八样?  这个广告词看起来很实惠,但却是种误导。比如钙制剂和锌制剂会竞争转运蛋白,相互影响吸收,效果反而没有单种
Tora妈妈推荐(澳门,家庭主妇)  你有没有想过,世上有可以重复使用的白纸让熊孩子们画画,不浪费纸张,可以全方位临摹,又可以玩大半天的神器?近期,根据“无纸笔书写”这一未来流行趋势,Boogie Board 推出了Play
记得有一位成功的母亲曾经说过:“我在女儿出生之前的打扮是非常随意的。但自从当了母亲后,就开始刻意地打扮自己了,因为希望女儿从小就能从母亲的形象中感受到美的教育,知道女人本来应该的样子。”  确实,大多数的女儿都会把自己的母亲当做模仿对象,包括穿衣打扮、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人生态度等等。所以,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女儿,母亲自己要率先示范,成为这样的女人,只有先做好自己,呈现最好的状态给女儿,她才会耳濡目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儿童国学启蒙的意义,这催生了不少国学班。可在大家忙于打听哪个国学班好时,却也有人尝试自己在家给孩子启蒙。  对家长来说,这也是一种共同成长。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年老的掌灯人。每天,他都会清洁和擦拭他的灯笼,让那灯火保持明亮。他仔细地照顾着灯火,火焰燃烧得又高又旺。村里无论谁要点亮灯笼,都可到掌灯人那里得到新的灯火。  可是,掌灯人慢慢变老了,要保持灯火的明亮变得越来越困难。他努力寻找了一些新的掌灯人。可那些年轻人都不想整夜坐在那里照顾这个灯火,更想去跳舞聚会、吃喝玩乐,他们常常把灯笼丢在一边,慢慢的,灯笼越来越暗——
“不像”或“乱”,都是值得被鼓励的。  一个朋友的孩子酷爱画画,可以整天整天地一个人画,朋友欣喜于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又焦虑于孩子“乱画”会被耽误,于是心急地自己教或找人教,教画形象、教涂颜色,当后来领到专业老师那里时,得到的评价是——被大人教坏了。    不少爸爸妈妈都会出现朋友家的情况:孩子什么时候会画出赏心悦目的画?孩子某些画画习惯需要纠正吗?孩子不喜欢画画怎么办?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曾焦虑
P21页参考答案:  老虎最精良的攻击武器就是粗壮的牙齿和可伸缩的利爪,另外,铁棒一样的尾巴也非常可怕。
一天里面,我最喜欢傍晚时分。  如果天气好的话,夕阳会暖暖地照在身上,空气中弥漫着各家各户的饭香,每个人都在回家的路上。  我总能回忆起自己背着小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的样子。斜斜的光漏过建筑物的缝隙,一格一格落在我的脚面上。我走走跳跳,交错穿插在明暗的空间,闻着混合各种食物的香气,有红烧肉,有炸鱼,有青菜冲进油锅那“呲啦”一声的蒜香味,熟悉的邻居奶奶从窗户里探出脑袋笑着问上一句,这孩子怎么又磨蹭到现
周围很多妈妈都问我这个“过来人”,应该怎么挑选幼儿园呢?在我看来,幼儿园首先应该资质正规,其次尽可能离家近。满足这两条之余,可以再考察条件和理念。  但是很多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她们特别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必须有爱心!”  她们担忧,幼小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说话也不利索,老师到底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呢?有的家长甚至说:我得选一个有摄像头的幼儿园!我必须亲眼看到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底过得怎样,幼儿园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