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机械”中的应试研究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的延续、发展。受教育者能够使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智慧,掌握技能,提高认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经过多年教育改革,我们不可否认,在今天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应试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大程度是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每节课都会出现相对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些知识、能力的重、难点往往又会成为学生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考试重点。“简单机械”是学生普遍感到较难的重点,由于其难度大,且在中考中所占分数比例较高,故学生中流行着“简单机械不简单”的说法,而杠杆是简单机械中最基础、最易考的内容。本文将从简单机械中难点及易考易错点着手,对学生们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同时提出解题技巧。
  1杠杆失衡问题
  杠杆失衡是指原本平衡的杠杆在力或力臂发生变化后失去平衡的一类问题。
  问题的提出:如图1,在一轻质杠杆支点两侧A、B两点,分别挂上轻重不同的重物甲、乙两个物体,此时杠杆平衡。
  (1)若把甲乙两物体同时增加相同重力,杠杆将向哪边[HJ1。4mm]偏转?
  (2)若把甲乙两物体同时减去相同重力,杠杆将向哪边偏转?
  (3)若把甲乙两物体同时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杠杆将向哪边偏转?
  (4)若把甲乙两物体同时远离支点相同的距离,杠杆将向哪边偏转?
  应试易错分析:
  [TP7CW104。TIF,BP#]
  由于初中学生对力矩(高中知识)没有形成概念,而题目中没有具体的动力、阻力的大小,也没有动力臂、阻力臂的长短,故多数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学生也只能靠 “蒙”,正确率可想而知。
  解题技巧:(1)立足课本实验,得出平衡条件
  学生经历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得出结论:
  [JZ]F1L1=F2L2。[HJ1。55mm]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经历实验,亲手操作实验得出结论,远远超过老师直接给出结论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的影响。杠杆平衡原理是学生解决许多杠杆问题的基础,但要想用这一原理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还不太方便,那么,作为老师怎样给出解题技巧,减轻学生的应试负担呢?
  (2)抽象出实验局部特征,得出应试技巧
  如图2,这是杠杆平衡的一典型图例,此时支点左侧的力臂可以看成2,右侧力臂看成3,而左边的重力可以看成3,右边力臂看成2,2×3=3×2(即F1L1=F2L2)。
  而上述杠杆失衡前,轻的物体可以看成2,重的物体可以看成3,则它们平衡时,对应的力臂可以看成3和2,一切疑问便可在这一抽象出的模型中得以解决。
  解析(1)若把甲乙两物体同时增加相同重力,杠杆将向哪边偏转?
  即可看成左边的3个钩码减少1个变为4个,右边的2个钩码增加1个变为3个,这样左侧力矩变为4×2=8,右侧力矩变为3×3=9,9>8,故杠杆向右端偏转;
  (2)若把甲乙两物体同时减去相同重力,杠杆将向哪边偏转?
  即可看成左边的3个钩码减少1个变为2个,右边的2个钩码减少1个变为1个,这样左侧力矩变为2×2=4,右侧力矩变为1×3=3,4>3,故杠杆向左端偏转;
  (3)若把甲乙两物体同时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杠杆将向哪边偏转?
  即可看成左边的3个钩码右移1格,右边的2个钩码左移1格,这样左侧力矩变为3×1=3,右侧力矩变为2×2=4,4>3,故杠杆向右端偏转;
  (4)若把甲乙两物体同时远离支点相同的距离,杠杆将向哪边偏转?
  即可看成左边的3个钩码左移1格,右边的2个钩码右移1格,这样左侧力矩变为3×3=9,右侧力矩变为2×4=8,9>8,故杠杆向左端偏转。
  2最省力问题
  最省力问题是杠杆中特别常见的问题,意思为已知杠杆阻力、阻力臂,如何用一个最小的力来保持杠杆平衡。
  [TP7CW105。TIF,Y#]
  问题1:如图3所示,轻质杠杆下挂着重物G,为了使杠杆平衡,须在杠杆某处施加一个最小力,试问,这个力施加在何处?方向如何?请作图。
  应试易错分析:一是部分学生对杠杆力臂本质认识模糊;二是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认识不清或不会应用。于是出现如图4所示的五花八门的错误。
  [TP7CW106。TIF,BP#]
  解题技巧:一般老师会就题讲题,难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如果题型稍有变化,学生又会一筹莫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先把同类试题一起归纳,让学生分析不同点,然后找出解题技巧。
  [TP7CW107。TIF,BP#]
  如图5,几个看似相同的轻质杠杆,只是支点不同,杠杆形状比例稍有变化。但无论是哪种杠杆,根据杠杆平衡备件F1L1=F2L2,对于阻力和阻力臂确定的杠杆,要想用最小的力使其平衡,必须要动力臂最长,据此总结出解题技巧。
  (1)在杠杆上找到离支点最远的点,使其成为动力作用点;
  (2)连接支点和这个最远点,使这一线段成为动力臂;
  (3)过动力作用点作出动力(注意力的方向)。
  [TP7CW108。TIF,BP#]
  问题2有一个半径为5 dm,重力为900N密度均匀的圆柱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圆柱体前有一高2 dm的台阶,如图7所示,为了将它推上这个台阶,那么在圆柱体边缘上哪一点,沿什么方向施加力时,才能用最小的力使圆柱体刚好离开地面?在图上标出这一点,并画出此力的方向,求出力的大小(圆柱体与台阶在A处接触)
  [TP7CW109。TIF,BP#]
  应试易错分析:初学杠杆的学生因没有形成杠杆的概念,加之题目中没有直观的杠杆存在,故无从下手。
  解题技巧:应首先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建模法)的讲解,让学生能从圆柱体上台阶的过程中,建立如图8所示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原理,想用最小力推动圆柱体上台阶,最长力臂应为AB,根据圆的相关知识及勾股定理,计算出阻力臂,再求出F。
  解由题意得
  [JZ]F×AB=G×AD,
  [JZ]F×10 dm=900 N×4 dm,
  解得[JZ]F=360 N。
  应试能力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同的学科特点,即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章节,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物理来说,总结出同类题型,搞清基本原理,纵横相连,结成知识网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成绩的手段。
  但在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今天的教育应该考虑到未来的社会需求,人的发展的衡量标准是什么?那就是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设计中,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他文献
“磁体和磁场”是研究电磁学知识的起始节。这节的教学目标是知道磁体的基本性质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磁场及其方向性,知道磁体的磁场分布状况,理解磁感应线。根据教学要求,本节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研究磁体和磁极的知识。过去笔者在教这节课时,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磁体的吸铁性、指向性以及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通过习题加以巩固。这样教师讲得多,演示得多,既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挫
期刊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课程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充分挖掘课程知识的生活元素,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经验之上.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即是指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生活元素的基础上,联系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生活场景,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
期刊
进入初三的总复习阶段,老师们都会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试题,如不加筛选一个题可能在不同试卷中出现多次,而且相似的题目也很多。但如果老师善于总结、整理,是可以避免类似的不必要的浪费的。如纵观2014年山东省17地市的物理学业水平考试题,会发现有7个市直接在“实验探究题”中,考到“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而其他的地市在“实验探究题”中也至少有一电学实验题,多以实物图的连接或改动、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滑动变阻
期刊
合作探究是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一种非常适用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的过程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得以凸显,大家在交流合作的同时也能够逐渐深化对于很多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尤其是有助于对于一些疑难问题的思考,合作探究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将这些问题得以解答.教师要在课堂上更加鼓励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要让大家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深化自己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物理素
期刊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是中考物理实验综合考察的重要内容,物理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够学会数据收集、分析与处理,因此教会学生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
期刊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创新、生成的课堂,那么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课堂生长点在哪里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生长点1: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能认识到物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物理的应用价值”.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期刊
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实际上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来体现的,微机系统能直观地展现数字、图片等,提供具体直观的形象给学生,以此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屏幕上的彩色画面,能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从而产生无限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物理教学采用多媒体后,由于其声音和图像并茂的特色,刺激不单一,使得由刺激内容引起的有意识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优势兴奋状态,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生鲜”物理教学,让物理教学充满了魅力。  
期刊
一篇文章,不管有多少段,其结构不外乎由引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和结尾(conclusion)三大部分组成.rn一、引言的写法rn1.主题句法: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主题或亮出作者对
现代科学任何分支的发展和成熟,概念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核心内容,掌握其核心概念也是关键.高中物理教学中有经验的物理教师最关注是物理核心概念的教学,相当多的学生进入高中物理学习感到困难的原因也是核心概念的学习不理想.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做法值得讲究,笔者认为至少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多管齐下解决这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瓶颈.  1 以趣味性创新小实验构建概念探究的情景  生活中时时刻
期刊
假如能够做到永不妥协,那自然很好。但是生活告诉我们:永不妥协是不可能的。看一看这个世界,就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妥协。树要向阳光妥协。在无任何外力影响时,树总是向着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