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爱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基础。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投入情感,真心热爱学生,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真正让其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呵护,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情感与对班级的热爱,才会崇敬、信任老师,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具有它真正的价值。
三年级时班级里新转来了一名学生,叫小东。他学习成绩差,语文、数学英语都时常不及格,行为习惯也很不好,站没站姿,坐没坐像,身体总是呈曲线形,组织纪律性也很差,三天两头就违纪,同学们也都不太爱跟他接近。他的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已经失去了信心。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绞尽脑汁帮助他改正不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可我一个多月的改正教育丝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我不甘心,我想我要尽最大努力,让他“改邪归正”。
又一次测试后,他的成绩依然很不理想,于是我准备摸清他成绩差的原因,设法了解他心里的想法。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他的后进并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与没有受到耐心教育有直接关系。在家里,一旦他犯了错或者考試没考好,家长对他非打即骂,长期以来,他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便产生了对抗心理,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几次与他家长沟通,做他家人的工作,尤其是他的爸爸。让家长认识到,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终生无法弥补的伤害,请他不要再打孩子。我理解做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也知道他们很爱小东,要想方设法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疼爱之心,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理解家人对他的期望,让他重拾学习的信心。他的爸爸接受了我的意见,不再动辄打骂他了。此后,小东十分感激我,与我的关系也亲近起来。我又因势利导,对他采取了特殊措施。因为他家庭条件不好,生活中给予他很大的帮助,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具送给他,每天中午休息时给他补习功课,取得一些成绩时及时表扬,并鼓励他积极上进。课余时间经常和他一起交谈,了解他的内心想法。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他和我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他都能告诉我,我也像对待我的亲人一样关心他、鼓励他,同时,小东也被我对他的关爱所打动,学习上有了积极性,以前从来不做家庭作业的他,变得爱学习了,遇到不会做的题,还经常主动问我。之后的几次考试,他的语文、数学和英语都考及格了,而且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我的心里倍感欣慰。
这个案例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就像案例中,我真正的放下老师的架子,对小东多一点耐心和鼓励,从他的感受出发,用心与他沟通,让他感受到家人和老师对他的爱,才使小东有了那样大的转变。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就是问题学生,背后一定都有一个不为你所知的原因,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们一定要究其根本,对症下药。而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真正送出爱后,不仅会促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好转,更会让他们的心理也得到自我完善。这也让我更有信心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将爱进行到底”!
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老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能够放下架子亲近他们,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从而促使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的教育才会取得效果。
三年级时班级里新转来了一名学生,叫小东。他学习成绩差,语文、数学英语都时常不及格,行为习惯也很不好,站没站姿,坐没坐像,身体总是呈曲线形,组织纪律性也很差,三天两头就违纪,同学们也都不太爱跟他接近。他的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已经失去了信心。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绞尽脑汁帮助他改正不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可我一个多月的改正教育丝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我不甘心,我想我要尽最大努力,让他“改邪归正”。
又一次测试后,他的成绩依然很不理想,于是我准备摸清他成绩差的原因,设法了解他心里的想法。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他的后进并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与没有受到耐心教育有直接关系。在家里,一旦他犯了错或者考試没考好,家长对他非打即骂,长期以来,他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便产生了对抗心理,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几次与他家长沟通,做他家人的工作,尤其是他的爸爸。让家长认识到,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有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终生无法弥补的伤害,请他不要再打孩子。我理解做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也知道他们很爱小东,要想方设法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疼爱之心,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理解家人对他的期望,让他重拾学习的信心。他的爸爸接受了我的意见,不再动辄打骂他了。此后,小东十分感激我,与我的关系也亲近起来。我又因势利导,对他采取了特殊措施。因为他家庭条件不好,生活中给予他很大的帮助,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具送给他,每天中午休息时给他补习功课,取得一些成绩时及时表扬,并鼓励他积极上进。课余时间经常和他一起交谈,了解他的内心想法。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他和我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他都能告诉我,我也像对待我的亲人一样关心他、鼓励他,同时,小东也被我对他的关爱所打动,学习上有了积极性,以前从来不做家庭作业的他,变得爱学习了,遇到不会做的题,还经常主动问我。之后的几次考试,他的语文、数学和英语都考及格了,而且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我的心里倍感欣慰。
这个案例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就像案例中,我真正的放下老师的架子,对小东多一点耐心和鼓励,从他的感受出发,用心与他沟通,让他感受到家人和老师对他的爱,才使小东有了那样大的转变。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就是问题学生,背后一定都有一个不为你所知的原因,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们一定要究其根本,对症下药。而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真正送出爱后,不仅会促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好转,更会让他们的心理也得到自我完善。这也让我更有信心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将爱进行到底”!
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老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能够放下架子亲近他们,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从而促使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的教育才会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