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的先贤古圣都深谙:少年强,则国家强。而我们要培养坚强有智慧的青少年,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构筑健康强大的心理堡垒。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从对食物、金钱、权力、名誉的渴望,到在精神上对他人的征服与控制……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把沟通的双方阻隔在两个世界!
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一个读八年级的男生,刚满14岁,人长得高高壮壮的。该生平时酷爱打篮球,与同学相处得也较为和谐。但他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性格孤僻。根据经验,不少这类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或者是和父母、同学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影响性格变化。我注意到他经常和同学说:“我的父亲是做设计师的,在日本东京工作,很少回来。”我们都惊叹于他家境的与众不同。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彻底颠覆了我们老师对他的认识,也颠覆了他妈妈对他的认识。那是开学的第十一周星期二的早上,当我走过他身边的时候,他突然起来跟着我走出教室说有事和我说。他说他一个人在家里照顾他高龄的爷爷,其他亲人又不在家,需要向我借700元钱做生活费,并说尽快还给我。我一看这可怜的孩子,哪有不借的理由,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满足了他的请求,把我半个月的工资借给了他。我心里还不停地想,这时候,适当给他予帮助,就是最好的沟通与鼓励方式了。有一天,当我往他身上看的时候,我惊呆了!我看到他的手上,全是血迹!他的解释是:他承受不住心理压力,晚上在家里心情悲伤的时候,就用拳头狠狠地击墙。他述说完之后,又开口向我借500元。就这样,他先后4次问我借钱,我都善良地帮助了他。但与他沟通的过程中,我也早就察觉到了异样,感觉背后肯定有不同的真相。于是,我找了个合适的时间去他家里家访。事情的真相让我始料未及:他爷爷、奶奶、妈妈、叔叔,全部在家里,正平静地生活着。而他借那么多钱,纯属是虚荣心与消费的欲望在作怪!与家人缺乏沟通,对金钱、高档食物的渴求欲望,让他变成了这样。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也不愿去想起和述说。但从这件事中,我认识到了,家人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老师和孩子之间如果沟通不到位,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正是由于我的适当沟通和努力,把这个学生的心理阴暗面委婉地呈现了出来,才有了他后来的转变和提升。假若我当时不进行跟踪和沟通,他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会造成心理进一步扭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个例子以惊人的方式揭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很多隔膜,孩子的不少心理問题,皆因孩子与父母家人、老师之间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当所造成的。
而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发现另外一类的沟通问题:有很多学生,不愿或不能按照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去努力学习和生活,或者不听话,从而给父母造成了烦恼和痛苦,同样孩子也处于痛苦之中。笔者还观察到,在不少的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苦恼。这些,都成为了教育界的难题。究其原因,也是父母、老师,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我发现,不少家庭还处于“家长专制型”的教育模式,这些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我是你爸(妈)啊!你看那谁谁家的孩子多听话,成绩多优秀。无独有偶,类似的情况也会经常在一些师生之间上演,成为教育难题。这也是造成目前社会上频现的一些师生矛盾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些捆绑着“爱”“感恩”等名义的各种要求时,孩子往往心里一点也不服气,成人们却丝毫不给孩子拒绝的机会。这样,令人痛苦的各种场面出现了: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逆反,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对立或疏远;教师把家长请到办公室来喝茶,学生却不一定会真心为这些教育谈话 “买单”。甚至,孩子会开始在另一角度,挑剔着父母和老师们的言行,开始从心里认为父母和老师们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而理由呢?同样也是所谓的为了父母和老师们好。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孩子、老师之间的意见和看法都不尽相同。父母和老师认为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篇苦心,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而孩子则认为父母师长们在沟通中预设了辈分、从属关系、话语霸权等前提,不尊重自己的意愿,而是试图把他们的执念灌输给自己。于是,不但没能有效的沟通对方,甚至可能会因爱生恨,造成诸多憾事!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的人生中荡起了这些不和谐的涟漪呢?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因果——其中的一方要求另一方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而另一方不愿意或做不到,从而造成了沟通的不畅。从生物学上看,这些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插曲;从哲学上看,这些是人类的贪婪与劣根性,人总喜欢把自己的意愿、思想、认识、观念等强加给对方;从心理学上看,这种心理从本质上来说是种 “自私”的行为,它的表现范围是执着于和自己有一定关系的人(执着的强度取决于和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类似于“差序格局”)。
著名国学研究家浩然认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几乎没有权力去改变对方,也没有能力去真正改变对方,一个人的改变,只能是当这个人他己愿意改变时!否则,再多的说教和压力等,都难以真正改变对方,反而过分的要求往往会导致无穷的争吵与不和,或者暂时的忍辱负重、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等等,一旦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发不可收拾的结局。
周恩来曾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给全世界人民提出过一个观念:求同存异!也就是互相尊重各自合理的不同看法与意愿,并寻求一种双方均可认同和接受的沟通方式与途径。因此,笔者认为:这同样是化解成人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各种沟通障碍的一个有效法宝!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就源于它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或者其他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能用一颗诚心去实践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沟通技巧,将会达到一种全新的教育高度和境界。
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一个读八年级的男生,刚满14岁,人长得高高壮壮的。该生平时酷爱打篮球,与同学相处得也较为和谐。但他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性格孤僻。根据经验,不少这类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或者是和父母、同学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影响性格变化。我注意到他经常和同学说:“我的父亲是做设计师的,在日本东京工作,很少回来。”我们都惊叹于他家境的与众不同。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彻底颠覆了我们老师对他的认识,也颠覆了他妈妈对他的认识。那是开学的第十一周星期二的早上,当我走过他身边的时候,他突然起来跟着我走出教室说有事和我说。他说他一个人在家里照顾他高龄的爷爷,其他亲人又不在家,需要向我借700元钱做生活费,并说尽快还给我。我一看这可怜的孩子,哪有不借的理由,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满足了他的请求,把我半个月的工资借给了他。我心里还不停地想,这时候,适当给他予帮助,就是最好的沟通与鼓励方式了。有一天,当我往他身上看的时候,我惊呆了!我看到他的手上,全是血迹!他的解释是:他承受不住心理压力,晚上在家里心情悲伤的时候,就用拳头狠狠地击墙。他述说完之后,又开口向我借500元。就这样,他先后4次问我借钱,我都善良地帮助了他。但与他沟通的过程中,我也早就察觉到了异样,感觉背后肯定有不同的真相。于是,我找了个合适的时间去他家里家访。事情的真相让我始料未及:他爷爷、奶奶、妈妈、叔叔,全部在家里,正平静地生活着。而他借那么多钱,纯属是虚荣心与消费的欲望在作怪!与家人缺乏沟通,对金钱、高档食物的渴求欲望,让他变成了这样。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也不愿去想起和述说。但从这件事中,我认识到了,家人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老师和孩子之间如果沟通不到位,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正是由于我的适当沟通和努力,把这个学生的心理阴暗面委婉地呈现了出来,才有了他后来的转变和提升。假若我当时不进行跟踪和沟通,他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会造成心理进一步扭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个例子以惊人的方式揭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很多隔膜,孩子的不少心理問题,皆因孩子与父母家人、老师之间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当所造成的。
而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发现另外一类的沟通问题:有很多学生,不愿或不能按照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去努力学习和生活,或者不听话,从而给父母造成了烦恼和痛苦,同样孩子也处于痛苦之中。笔者还观察到,在不少的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苦恼。这些,都成为了教育界的难题。究其原因,也是父母、老师,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我发现,不少家庭还处于“家长专制型”的教育模式,这些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我是你爸(妈)啊!你看那谁谁家的孩子多听话,成绩多优秀。无独有偶,类似的情况也会经常在一些师生之间上演,成为教育难题。这也是造成目前社会上频现的一些师生矛盾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些捆绑着“爱”“感恩”等名义的各种要求时,孩子往往心里一点也不服气,成人们却丝毫不给孩子拒绝的机会。这样,令人痛苦的各种场面出现了: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逆反,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对立或疏远;教师把家长请到办公室来喝茶,学生却不一定会真心为这些教育谈话 “买单”。甚至,孩子会开始在另一角度,挑剔着父母和老师们的言行,开始从心里认为父母和老师们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而理由呢?同样也是所谓的为了父母和老师们好。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孩子、老师之间的意见和看法都不尽相同。父母和老师认为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篇苦心,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而孩子则认为父母师长们在沟通中预设了辈分、从属关系、话语霸权等前提,不尊重自己的意愿,而是试图把他们的执念灌输给自己。于是,不但没能有效的沟通对方,甚至可能会因爱生恨,造成诸多憾事!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的人生中荡起了这些不和谐的涟漪呢?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因果——其中的一方要求另一方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而另一方不愿意或做不到,从而造成了沟通的不畅。从生物学上看,这些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插曲;从哲学上看,这些是人类的贪婪与劣根性,人总喜欢把自己的意愿、思想、认识、观念等强加给对方;从心理学上看,这种心理从本质上来说是种 “自私”的行为,它的表现范围是执着于和自己有一定关系的人(执着的强度取决于和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类似于“差序格局”)。
著名国学研究家浩然认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几乎没有权力去改变对方,也没有能力去真正改变对方,一个人的改变,只能是当这个人他己愿意改变时!否则,再多的说教和压力等,都难以真正改变对方,反而过分的要求往往会导致无穷的争吵与不和,或者暂时的忍辱负重、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等等,一旦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发不可收拾的结局。
周恩来曾在亚非万隆会议上给全世界人民提出过一个观念:求同存异!也就是互相尊重各自合理的不同看法与意愿,并寻求一种双方均可认同和接受的沟通方式与途径。因此,笔者认为:这同样是化解成人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各种沟通障碍的一个有效法宝!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就源于它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或者其他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能用一颗诚心去实践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沟通技巧,将会达到一种全新的教育高度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