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女权主义发展历史中的分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这篇论文旨在通过讨论激进女权主义的定义,与其它流派的女权主义思想和自身内部的分歧以及遇到的挫折,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激进女权主义及其发展过程。
  关键词:女权主义;性别压迫
  [中图分类号]:D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激进女权主义(radical feminism),”Bonnie Kreps在1968年這样写道,“之所以被称为‘radical’是因为它致力于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最根本的改变。我们,处于这场运动的这个阶段,不相信只通过给女人分一块更大的蛋糕就能改变她们受到压迫的现实...我们认为这块蛋糕本身就是腐烂的。”激进女权主义产生于女性解放运动中,始终保持着与左派组织及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政治家”和“反对女性解放运动在左派中的从属地位,并认为造成女性受压迫现状的原因不仅仅是资本主义,还有男性极权和男性本身”的“女权主义者”之间的分歧。就像Jo Freeman在《The Politics of Women’s Liberation》中指出的一样,这种分歧一直被认为出现在这场运动中“女性权利”(改良主义者)和“女性解放”(激进观点)的分支之间。Freeman认为这种错误的印象完全误解了“激进”和“改革主义者”这两个名词在女权运动中的真正含义,她写道“有些改良主义者组织有着她们没有意识到的,能够完全改变这个社会的平台,而其他‘激进’组织则更关注传统中女性关于爱、性、孩子以及人际关系的问题(但并非是用传统的观点)”。作为激进女权主义运动中的一员,Freeman用自己的理解对这两个分支进行了辨别,她认为基于“结构和风格,而非意识形态来说,总体上出现得更久的那个分支采取的是传统的政治行动,而新分支则更具实验性”。
  但无论最开始这种分歧是如何被描述的,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女权主义”替代“女性解放”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主流认知,根据不同的政治信仰,“政治家”变成了“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或“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而“女权主义者”则变成了坚持认为人类发展历史中最根本的压迫是性别压迫的“激进女权主义者”。
  除了一部分政治活动上的区别之外,在那个年代涌现出的激进女权组织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认知——女性的个人体验是组织任何政治活动的唯一“权威”。这个认知引导出的一个重要推论就是女性在根本上是相似的,或者说只要她们能够意识到,彼此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就至少能让她们团结在一个大规模的运动之中。但对于团结所有女性之后的活动,不同政治理念的激进女权主义者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女权组织Redstocking坚持要组织一场完全自主管理的,集中解决性别歧视问题的女性运动,而其他一些组织则将女性联盟视作一种与更大的政治运动联系在一起的途径。
  所以说使得激进女权主义在后期式微的并不是激进女权主义者本身内部的分歧,而是激进女权主义思想中所推崇的“女性联盟”在社会中实现的难度。首先,大部分女性都不是女权主义者,而即使是参与过女性解放运动的活动者们也并未聚集在统一的女权主义旗帜之下。就像Echols曾经在《Daring to Be Bad》中指出的那样,就算平等权利修正案也并不为所有女权主义者所全盘接受。比如说平等权利修正案“削弱女性解放运动的改革派……为具有专业技能的女性开放掌权的机会”,而女权组织Fury的一位活动者Brown认为在它通过之后,中产阶级女性“会忽视改革派可能带来的‘危险’问题”,因为她们“没有对我们国家最根本的结构进行质疑,她们从华尔街和殖民地获得了太多的好处”。这个例子的关键并不是平等权利修正法案和它直接导致的种种问题,而是在于揭露出了分歧和不统一一直存在于女性解放运动中的状态。激进女权主义者一直因其在政治活动中对于“全体女性”的定价策略而遭到诟病,一方面,并非所有女性都能站在统一战线上对抗父权制,不同种族、阶级、性取向的女性中存在着部分人认为比两性之间的矛盾更尖锐的分歧,并拒绝为解决性别问题让渡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利益,“全体女性”这个单位始终只能存在于激进女权主义者的设想之中;另一方面,社会仍然意识不到性别压迫的严重性,因为按照激进女权主义的定义,这是一个唯一受压迫阶级中没有男性存在,而且所有男性都属于统治阶级的社会问题,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男性不愿承认自己在对女性的压迫中受益,他们反而指责激进女权主义制造性别对立。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中,激进女权主义的声音逐渐被更加温和,愿意与男性合作,同时不介意能否从根基改变性别压迫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替代。
  接下来,第二次女权主义思潮的根就被深埋在了一种缺乏批判性的对于种族主义、阶级论和同性恋恐惧的普世主义讨论之中。这些并不能完整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讨论启发了之后的很多文章和活动,这其中就包括了将激进主义运动最终分解成了更倾向于自由主义,也更广泛地为人所知的运动的那些文章和活动。但尽管被忽视和边缘化,但激进女权主义者在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为了保证激进女权主义,也就是最初的“女权主义者”的思想继续存在下去,激进女权主义者们必须用批判的态度来看待它,同时尤其要注意社会中那些过于热心的,对于女性生存体验——构成激进女权主义关于增强自我意识,以及支持女性的理论依据的基础的,最普遍的体验——的代价的解释(例如现在广泛存在的自称跨性别女性的生理男性对于某些性别空间、界限及经历的重新定义)。总而言之,激进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继续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女性本身上,关注女童和女性的基本人身权利,以及她们自我意识的提升和女本位思维的建立,这同样也是全球范围内女性地位提升的关键。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新与旧》借用刽子手杨金彪在时代更替下的人生起伏,展現了沈从文所熟悉的湘西世界在新与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其中的“新”,只是对“旧”里面的野蛮与愚昧的延伸和放大,并使其中原本蕴含着的“爱与美”逐步瓦解。而所谓的“旧”,也只是在披上了一层“新”的外衣后而继续存在,甚至作为了“新”统治和压迫
夜色笼罩了城市  欲望潜伏在霓虹灯下  行走的影子扑溯迷离  每一次迈开脚步  都要小心翼翼地走路  生怕陷入沼泽  默默地走路  不去回首昨日的旅程  遠方灯火依然辉煌  那就勇敢地走吧  除了前行已别无选择  游子的身影  从青涩走到成熟  脚步声踏出曲折的旋律  夜色默不作声  没有一丝月光  伸手 把伤口一一擦亮  让彻夜不眠的双眼  望得见黎明
美国人口中的“天堂的入口”——夏威夷,是美国的第50个州,常住人口约200万人,其人种分布为土著居民,白人和亚洲人各占约三分之一,并以亚洲太平洋文化为主流,夏威夷首府位于欧胡岛上的檀香山。夏威夷属于海岛型气候,常年温度保持在28度左右,基本没有四季之分。是十分适合冬季怕冷人群来此避寒度假旅游的好地方。整个夏威夷群岛均是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大大小小岛屿,主要的八个岛屿分别是:欧胡岛、茂宜岛、大岛、可爱岛
摘 要:余华小说《活着》以一个到农村采风青年的客观视角,向我们讲诉了一位经历了中国解放前、大跃进、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老人福贵的一生。天苍地茫人其实只是很微小的存在,可能努力一生也抵不过一句天道无常。人定不一定能胜天,但可以在命运次次的挑衅折磨后,以一棵芦苇的姿态立于洪流中。饱经沧桑,回报岁月以从容微笑。  关键词:死亡;韧性活着;从容释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简·奥斯汀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为有名的女性作。她的作品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其风趣、生动、具有讽刺性的语言,使她的作品在众多女性作品中脱颖而出,并深深影响了后世女性作家的写作,在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度的历程中,她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隐藏在其作品背后的很多问题,笔者认为作者并没有深度挖掘,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欲以简·奥斯汀最为著名的作品《傲慢
摘 要: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改编自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这部电影通过多重叙述视角的组织与建构,为读者展现了善恶交织的悖论诉讼,以及价值失落时代的人性思考,其叙事技巧与人文内涵带来丰厚的解读层次。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改编自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小说,以田小娥为主要的叙事路线,单一的叙事视角使得原小说浓厚的民族历史主题的消失。两部电影在呈现时均有一个鲜明的男性视角,可见其
摘 要: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处于不断的变化修订当中,增订六版相对于增订五版而言,实词部分吸收了当前语法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词种类新增了关系动词;二是新增了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区别。这次修订,使其内容更具科学性、时代性与实用性,更适合现代汉语教学。  关键词:黄廖本《现代汉语》五、六版;实词比较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新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交锋中,不仅批驳了后实践美学忽视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性和与时俱进性,坚定了实践美学以实践为本体的观点,而且从后实践美学的驳诘和质疑中认识到实践美学自身对其核心概念“实践”的模糊界定,认为要重树实践美学的威信,关键在于廓清“实践”概念。虽然新实践美学竭力的超越传统,完善实践概念,并表明自己已清楚认识到马克思实践哲学超越传统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但
摘 要:网络文学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而日新月异,其创作主体在后现代主义的全民狂欢中,面对身份界定的模糊不断寻求自我个性的标榜和内心欲望的疏放。文学在退去一层神圣朝袍的同时,总不可避免地穿上一件市井小民的短衫。本文結合近年来网络文学现象,尝试梳理这一文学创作主体的基本特征,以期对其成长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读者  作者简介:袁欣(1992.12-),女,汉族,陕西
摘 要:多重身份的作家奈保尔本身复杂、偏激而另类,他运用别样的叙事方式展示了殖民地社会的光怪陆离和荒诞。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以《游击队员》这部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镜像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女主人公的畸形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如何促使故事走向惨痛的结局。  关键词:镜像;他者;自恋  作者简介:杨婉婷(1992-),女,达斡尔族,新疆克拉玛依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欧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