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奥斯汀小说中女性地位的缺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tgu618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奥斯汀作为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为有名的女性作。她的作品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其风趣、生动、具有讽刺性的语言,使她的作品在众多女性作品中脱颖而出,并深深影响了后世女性作家的写作,在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过度的历程中,她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隐藏在其作品背后的很多问题,笔者认为作者并没有深度挖掘,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欲以简·奥斯汀最为著名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为例,来探讨一下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思想上的局限性以及作品中值得笔者深入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简·奥斯汀;女性;女权主义;男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1
  一、财产继承法限制下婚姻中女性选择权的缺失
  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她不止一次地明确表示在当时的社会中,婚姻对女性的重要性,她曾经毫不讳言一桩好的婚姻,可以让女性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衣食无忧。读完小说后,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班纳特太太家的五个女儿为什么只能获得其父亲死后的每年9英镑的收入,而大部分的财产要由他们的远房亲戚——柯林斯先生继承?正是班纳特太太在文中不断地重复这一问题,让读者对这一说法产生了疑问。也正是由于她们不能继承父亲的遗产,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故事的发生,甚至可以将这一原因看作是这部小说中促成每对婚姻的基础。
  在18-19世纪的英国,受教会法的影响,财产继承分为动产继承和不动产继承两个部分。英国的动产一直奉行分割继承的原则,遗产被分为三份:妻子、子女、教会各继承一份,其中交给教会的三分之一称为“死者的份额”。不动产继承是土地继承,实行长子继承制。当时人们的主要财产为不动产,动产在个人财产中一般只占很小比例。此外,当时英国社会还存在限定继承权,对于没有儿子的家庭,其不动产由男性亲属继承。这样的法律就合理解释了,为何班纳特先生的大部分财产将有科林斯先生继承,而他的五个女儿只能得到每年9英镑的微薄收入。表面看来,简·奥斯汀并未对这一严重缺乏公平性的法律加以指责,但实际上她通过文中的四对新人的婚姻,暗讽了这种法律给女性的婚姻带来的被动性,女性作为没有经济来源的一方,在婚姻的选择上主动性是缺失的。
  無论是一见钟情的简和宾利,相杀相爱终成眷属的伊丽莎白和达西,还是为了追求性欲而私奔的莉迪亚,以及为了拥有稳定生活,没有爱情也要结婚的夏洛蒂,试问她们谁有选择的权力,假如说伊丽莎白还有一丝挣扎的话,那么其他三人基本上是束手就擒了。我想这里的“傲慢”与“偏见”不仅仅指人的感情,可能也有暗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社会对女性存在的偏见吧,即使再傲慢的女性,在经济不能独立的情况下,傲慢也只能放在一边,希望能够找一个好的归宿,以使自己不至于在失去父母以后无依无靠吧,这对于不能独立的女性来说是可悲的,而当时的英国社会并没有掀起女性主义的浪潮,即使简·奥斯汀有这样的思想萌芽,可能也是有诸多局限性的。
  二、工业革命后女性家庭地位的缺失
  18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生存状况与婚姻原则 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妇女的生存困境,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出现,原先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方式由于生产力低下而纷纷倒闭,广大妇女丧失了谋生手段,在经济上越来越受制于人。如果说下层劳动妇女还可以选择投身机器化大生产来自食其力,那么社会中的上层青年女性的生存空间反倒显得更为狭小。班纳特家是典型的小农场主家庭,班纳特太太和五个女儿全部仰仗班纳特先生养活,除了班纳特太太有微薄的继承财产外,他们的五个女儿是没有任何经济独立性可言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追求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基本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失去经济来源的女性在家庭中是没有话语权和地位可言的。简·奥斯汀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体现在了伊丽莎白和夏洛蒂两个人的婚姻问题上,伊丽莎白的婚姻是简·奥斯汀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的体现,而夏洛蒂的婚姻才恰恰体现了当时众多中产阶级女性的选择,她在没有任何爱情的基础上,选择了跟柯林斯结婚,而且在婚后生活中,尽管柯林斯犹如全书中的跳梁小丑般,可他对于夏洛蒂而言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他对男权的欲望在没有经济来源的夏洛蒂哪里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当然这一现象,在19世纪的很多作家哪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女性也在逐渐地觉醒,中产阶级及以下的妇女也在不断地争取自身的权力和地位不算奋斗着。简·奥斯丁在她的其他小说中,也做了这样的探索,可是女性地位的缺失,始终还是没有弥补过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老生常谈和女性将婚姻作为人生的保障这一问题在她的小说中并没有多大的改善,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简·奥斯汀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个人意识也不无关系,但至少她还保有一颗敢于追求美好生活和女性独立性的心。
  参考文献:
  [1]《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婚姻与妇女问题》 刘锦丽[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 437100]《名作欣赏》2013年24期ISSN:1006-0189.
  [2]《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著 孙致礼译 译林出版社 2016年9月第一版ISBN: 9787544761697.
其他文献
摘 要:沙威作为《悲惨世界》里的主角之一,人物形象具有着多重性:在与其他主角的对比中,形象特点是单一固定的,而在故事情节发展之中,他的形象又具有着某种复杂性和深刻性。本文探究了沙威形象的多重性,以及多重性出现的原因:既是美丑对照原则之下人物形象的呈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刻意性;又是真实社会环境的产物,具有不可忽视的客观性与悲剧性。  关键词:沙威;人物形象;悲惨世界;美丑对照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野性的呼唤》包含丰富的现实主义特征,如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逼真的细节描写,对现实的深刻揭示等。而浪漫主义则体现在想象丰富,塑造理想化形象、设置神话悬念、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等方面。杰克·伦敦在这部小说中将二者完美融合。  关键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野性的呼唤》;融合  作者简介:马茜,女,汉族,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通过对儒家经典代表《论语》的解读,来浅析儒家的“仁爱”之心。从“仁爱”的提出、内涵以及践行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希望人们能够以宽容的心态,找回心灵的归宿,不忘初心。  关键词:孔子;《论语》;仁爱  作者简介:李怀梅,女,汉族,陕西榆林人,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1  一、仁爱的提出  
摘 要: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作家,1985年凭借校园青春推理小说《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而正式出道。他的推理手法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迁,最终形成了一种在推理界极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手法——“写实本格派”。东野在三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秘密》《白夜行》《神探伽利略》《嫌疑人X的献身》等,从各部作品中,读者不仅能读出手法上的变化,更能体会到作品独特的文学魅力以及作者创作的
摘 要:王家卫是一个有极度敏锐观察力的艺术家。他的镜头赤裸裸地展示着人性的两面性,直击人性本质。  关键词:重庆森林;生存状态;两面性  作者简介:郭焰(1986.7-),女,云南大理人,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1  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有一群人,他们具自身美好的天使般的人格
摘 要:“女正位乎内”,蔓延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历程中,并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认为,正则顺,不正则逆,并以《红楼梦》为例,分析“正位乎内”与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正位乎内;女性形象;红楼梦  作者简介:袁加鹏(1995-),男,四川巴中人,现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新与旧》借用刽子手杨金彪在时代更替下的人生起伏,展現了沈从文所熟悉的湘西世界在新与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其中的“新”,只是对“旧”里面的野蛮与愚昧的延伸和放大,并使其中原本蕴含着的“爱与美”逐步瓦解。而所谓的“旧”,也只是在披上了一层“新”的外衣后而继续存在,甚至作为了“新”统治和压迫
夜色笼罩了城市  欲望潜伏在霓虹灯下  行走的影子扑溯迷离  每一次迈开脚步  都要小心翼翼地走路  生怕陷入沼泽  默默地走路  不去回首昨日的旅程  遠方灯火依然辉煌  那就勇敢地走吧  除了前行已别无选择  游子的身影  从青涩走到成熟  脚步声踏出曲折的旋律  夜色默不作声  没有一丝月光  伸手 把伤口一一擦亮  让彻夜不眠的双眼  望得见黎明
美国人口中的“天堂的入口”——夏威夷,是美国的第50个州,常住人口约200万人,其人种分布为土著居民,白人和亚洲人各占约三分之一,并以亚洲太平洋文化为主流,夏威夷首府位于欧胡岛上的檀香山。夏威夷属于海岛型气候,常年温度保持在28度左右,基本没有四季之分。是十分适合冬季怕冷人群来此避寒度假旅游的好地方。整个夏威夷群岛均是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大大小小岛屿,主要的八个岛屿分别是:欧胡岛、茂宜岛、大岛、可爱岛
摘 要:余华小说《活着》以一个到农村采风青年的客观视角,向我们讲诉了一位经历了中国解放前、大跃进、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老人福贵的一生。天苍地茫人其实只是很微小的存在,可能努力一生也抵不过一句天道无常。人定不一定能胜天,但可以在命运次次的挑衅折磨后,以一棵芦苇的姿态立于洪流中。饱经沧桑,回报岁月以从容微笑。  关键词:死亡;韧性活着;从容释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