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区人群600例皮肤颜色调查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人群皮肤颜色差异.方法 利用MPA9色差测试仪测量华北(北京)、华南(深圳、东莞)、华东(常州、烟台)地区600名受试者额头、左脸颊、左手臂内侧、手背部皮肤颜色.采用国际照明学会规定的色度系统L*a*b*测量值得出每一受试者的个人类型角(ITA°),并根据Chardon等提出的肤色分类方法进行肤色分级.对各地区每个等级肤色的人次分布进行分析,对构成比进行x2检验,在SPSS16.0软件上完成.结果 在3个地区600名受试者2400个测试部位中,肤色Ⅰ级占2.96%,Ⅱ级占39.88%,Ⅲ级占36.58%,Ⅳ级占16.96%,V级占3.63%,无Ⅵ级肤色.华北地区Ⅱ级肤色与Ⅰ级肤色最多(530人次),Ⅳ、V级(37人次)最少;华东地区Ⅲ级肤色最多(335人次),Ⅳ、V级肤色居中(110人次);华南地区Ⅰ级肤色最少(2人次),Ⅳ级肤色最多(267人次).左手背最黑,左脸颊、左手臂部位肤色最白.对所选部位不同肤色等级的构成比进行x2检验后发现,部位之间肤色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人群肤色存在差异,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肤色差异也较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 检测2例以先天性鱼鳞病、智力发育迟缓及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的Sjogren-Larsson综合征患者的ALDH3A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2例分别为2岁女性及1.5岁男性儿童,家族中均无类似疾病。提取2例患者及其6例相关亲属(每例患儿的父母及哥哥)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ALDH3A2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同时随机抽取100例无关健康人外周血基因组DNA作对照。结果基因检
期刊
患者男,49岁.因面部、四肢起红斑、结节,伴痛痒、间断发热2年,加重1个月于2011年7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前额、鼻唇沟、口周、耳、颈、下颌起黄白色丘疹、结节,有压痛,皮疹渐增大,中心破溃,流出淡黄透明液体.自觉痛痒.之后前胸、四肢、肩背部起暗红色斑块,质硬,中央略凹陷,边缘隆起,触之软,表面破溃,有黄白色渗出.期间反复高热,最高达39.3℃,早期可自行退热,之后需要用退热剂才能降至
期刊
目的 探讨3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中ADAR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血样,用PCR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3个家系中的患者、患者亲属及与家系无关的50例健康个体的ADAR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所研究的3个家系中均存在ADAR1基因的异常.包括A及C家系中2个错义突变(c.1760A>G导致p.Y587C,c.3620G>T导致p.G1207V),B家系中1个移码突变(c.2433-
期刊
患者女,54岁,双下肢起红斑、结节、斑块伴疼痛1年.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足背起紫红斑,压之不退色,继而出现斑丘疹、结节,轻度疼痛,逐渐扩展至双小腿、膝关节.部分皮疹相互融合.8年前曾在某医院因关节痛、反复性口腔溃疡、面部蝶形红斑3个月,血白细胞2.8×109/L,尿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2400 mg,抗核抗体1:3200阳性,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阳性(+),血细胞沉降率68 mm/1 h
期刊
患者女,34岁,因面部皮损2年,于2012年1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0年3月无明显诱因双侧面颊部、下颌处出现红斑、皮下硬结,无压痛,无明显自觉症状.近2年斑块面积及皮下硬结渐增大,同时伴有明显皮肤凹陷和萎缩.患者偶有肌肉疼痛,无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痛等其他症状.既往体健,否认面部外伤史和局部注射史,无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等相关病史.家族中未见有直系亲属罹患本病.育有一子,现已10岁,身
期刊
目的 观察慢性紫外线损伤对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和自噬交互调控元件Bax、Bcl-2、Beclin-1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调控效应。方法健康昆明小鼠30只,雌雄各半,鼠龄6—8周,按性别随机分成慢性紫外线损伤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根据性别将小鼠分笼饲养。采用模拟日光紫外线(UVA+UVB)光源对实验小鼠进行照射,从最小红斑量(UVB0.07J/
期刊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为黑素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股骨基质细胞行原代培养,6次传代后以氢化可的松、重组人胰岛素、转铁蛋白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黑素细胞.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分化;透射电镜观察黑素小体成熟;免疫荧光染色观察黑素细胞相关表位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黑素细胞的细胞周期及获得率.结果 6次传代间充质干细胞数量近109,免疫荧光检测CD44阳性率94.
上海市同济医院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致病真菌分型暨浅深部真菌病诊疗进展”研讨班[项目编号:(2013—04—12—032国)]定于2013年9月26—30日在上海举办。学习班由赵敬军教授负责,将邀请知名专家廖万清院士、李若瑜、温海、刘维达、席丽艳教授等进行专题演讲,同时进行临床真菌学基础知识普及。
期刊
目的 探讨不同证候银屑病的发病与外周血Th1/Th17细胞轴漂移的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细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7A(IL-17A)的表达情况,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不同证候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17型细胞因子IL-17A的水平.结果 血热组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D4+IFN-γ+水平显著高于血瘀组及健康
患者女,20岁.因双手小指尺侧条状象牙白色斑2个月于2012年4月25日就诊.2个月前双手小指尺侧出现绿豆大白色角化性斑丘疹,逐渐增大并融合成条状象牙白色斑,并逐渐向上累及小鱼际尺侧中段,无自觉症状.否认发病与接触水有关,否认有系统疾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