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有限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49~70岁。手术遵循不接触隔离原则,采用头侧-尾侧-中间入路顺序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
【机 构】
: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科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科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有限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49~70岁。手术遵循不接触隔离原则,采用头侧-尾侧-中间入路顺序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计量资料以平均值(范围)表示。
结果(1)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有限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和围术期死亡。3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0 min(150~26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mL(50~350 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3 d(2~6 d),术后开始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4 d(3~7 d)。32例患者中,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肠梗阻、切口感染和腹泻各1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2 d(10~22 d)。(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2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8枚(19~43枚),中央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枚(6~12枚)。手术切除标本长度为30 cm(25~39 cm),切缘均为阴性。病理学T分期:pT1期2例,pT2期8例,pT3期19例,pT4a期3例;病理学N分期:pN0期16例,pN1期12例,pN2期4例。病理学类型:黏液腺癌3例,高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18例,低分化腺癌4例。(3)随访情况:3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范围为1~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期间,6例患者肿瘤远处转移,其余26例患者均无瘤生存。
结论有限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疝和腹壁外科专业仍在"绩优模式"下运行,这可以维持当前疝病治疗的质量,但也限制了疝病诊断与治疗的个体化原则和创新性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疝和腹壁外科领域,运用疝病治疗解决方案,就需要制订一种可发展和调整的组织架构和诊断与治疗方案。其核心是要求疝病方案能在"持续临床质量改进制度"(CCQI)基础上完成。疝病诊断与治疗CCQI制度的重点就是建立一支专门的疝病医疗团队,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疾
目的探讨直肠腔内超声(ERUS)与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和直肠癌环周切缘(CRM)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93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2例,女71例;年龄为(60±12)岁,年龄范围为26~90岁。患者术前均行ERUS和MRI检查,手术均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术后行病理学检查。以术后病理学分期为金标准,评
微创外科发展至今已逾30年。一系列新的技术在近年来崭露头角,使我们看到新的方向,同时亦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在手术术式方面,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腹腔镜消化道重建近年来也成为被关注的热点话题。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治疗部分复杂低位直肠癌患者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亦在手术安全性、根治性方面具有一定争议。在微创设备与器械方面,3D腹腔镜、裸眼3D腹腔镜、4K超高清腹腔镜以及腹腔镜荧光技术等成为近年来在国内
随着循证医学概念的不断深入和胃肠外科疾病谱的改变,胃肠外科的发展也再次面临机遇和挑战。系统化的外科质量控制,对学科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若没有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的支持,微创技术的推广还应慎重。并发症定义的标准化和统一管理有助于临床研究的开展和并发症防治水平的提高。多学科团队和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和实施,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规范治疗。
胰体尾癌侵袭性强,手术切除率低,以往认为肿瘤侵及腹腔干时不可切除。联合腹腔干的胰体尾切除术(DP-CAR)是治疗这种疾病的新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该手术方式,但均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其研究结果根据各医疗中心不同的治疗方案和围术期管理而不同。该手术方式的优势和缺点仍存在争议,本文就DP-CA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外科治疗是目前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科学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是食管癌根治术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食管癌根治术中关于淋巴结清扫范围、数目及前哨淋巴结等一直争议不断,但同时也在争议中逐步形成了相应的临床实践共识。
医学伦理起源悠久,内涵丰富,从古代朴素的"医德学"发展为近现代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核心精神包括自主、无害、善行、公正。研究者常在成果获得与伦理规范的平衡中开展临床研究。外科的临床研究者应深刻理解医学伦理原则,严格遵从医学伦理学规范;伦理委员会严格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审查监管作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现代医学知识,正确认识临床研究;秉承临床科研伦理为先,以人为本,合作实践的原则,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最主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7月至2015年12月由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开滦林西医院、开滦赵各庄医院、开滦唐家庄医院、开滦范各庄医院、开滦荆各庄医院、开滦吕家坨医院、开滦林南仓医院、开滦钱家营医院、开滦马家沟医院、开滦医院分院行健康体检的95 177例受试者的体检资料;男75 909例,女19 268例;年龄为(51±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常见的二级及其以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来源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具有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误诊率高,预后差等特点。早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一直被认为是治愈ICC唯一有效的方法。ICC易通过淋巴系统转移的特点,肝周围淋巴结清扫(LND)能否改善可根治性切除ICC患者的预后成为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并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进一步探讨根治性切除术是否应常规联合淋巴结清扫,已高度怀疑有淋巴
胰腺癌在所有消化道肿瘤中预后最差,治疗极具挑战性。胰腺癌的治疗模式正在由"surgery first"过渡到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外科治疗仍占据主导地位。笔者通过历史回顾,评述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新辅助治疗的意义、围术期并发症、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热点问题。胰腺癌的最终突破仍有赖于早期诊断及敏感生物靶向药物的研发,外科医师需要与时俱进,认知视角应从局部转变到全局,从形态学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