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开篇分别阐述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价值,重点探求如何利用群文阅读,“带领”阅读活动由课内走向课外,包括保持正确的认识、筛选出趣味性强的资料、增强对文本的感知意识及独立探索能力、构建整合板块加以培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学;课外读物
一、 引言
群文阅读是在单篇的基础上加以叠加,突显出整体的结构化,通过合理整合,形成清晰的脉络。开展群文阅读,可培养学生创新性、发散性等思维,由此培养其核心素养。将此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文字的辨识度,
以此形成常态化的阅读意识。
二、 阅读与课外阅读的价值
(一)阅读价值
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语文成绩,并在培养其语文素养方面也起到较大的作用。另外,其本身是语文学科教学中极为关键的部分。现实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大量的文本内容为基础,教学生写字、写作及其他有关学习部分,因此可以说,阅读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失的内容,需要以庞大的日常积累为依托,才能保证词汇的丰富性,并逐渐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根据小学阶段的有关教学标准显示,低年级的学生,即一、二年级的学生,阅读量应当超过五万字,而三、四年级的学生,至少需要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而进入五、六年级后,至少应阅读一百万字的内容。整合计算后,小学阶段共需阅读超过一百四十五万字。从该庞大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单纯依靠教材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二)课外阅读
一方面,课外阅读的文本一般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所以其应当为后者的一种延伸。课内阅读可以让小学生掌握文章的表述方式,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而课外阅读的内容通常和教材文本有一定的关联性,由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借助课外文本增加教学资源,让学生综合来看某位作者的文学作品,以此有更深的体会,运用其中应用的描写方法进行续写或仿写。小学生则在明确任务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保证基本的效率。例如,在讲解《坐井观天》《风娃娃》《小柳树与小枣树》等文章时,可以由此联系多个传统的故事,如《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拔苗助长》《自相矛盾》等。另一方面,课外阅读的推进可以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具体而言,联系课外文本,可以优化其语文素养,并打破课内教学的约束,扩大小学生的文学视域,通过书本认识到广阔的设计。此外,对学生的智慧培养也有意义,阅读量的增加,促使学生在读写方面有所进步,运用不同的文学意境渲染,陶冶小學生的文学情操。同时,可进一步扩大语阅读教学的范畴,为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简言之,课外阅读可以推动小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维护思维的活跃度,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 基于群文阅读推动小学语文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认识课外阅读
利用群文阅读手段,提高阅读效果,整个过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观念及清楚的认知。因为以往教学理念的限制,部分教师即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虽有所变化,但本质上依旧不认同融入课外内容,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基础知识,即词汇、背诵等,忽视文化素养及未来综合发展等方面的考量。所以,需保证语文教师有清晰的认识,在主观意识上积极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而非以完成任务的态度进行。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率,还会限制所选文本的质量及广度。为此,学校方面应当肩负起培养教师的责任,积极组织主题性的集体活动,并安排观看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使教师认识到学校对此的重视,继而逐渐提升个人的重视度,主动搜寻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外读物,并鼓励学生推荐分享,进一步扩大文本的涵盖量,带动小学生进行阅读。
(二)保证课外文本有趣
具有鲜明趣味性的读物才可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其逐渐爱上阅读,并从中有所收获。教育本身应当是较为“自由”的,降低“包办”的占比,予以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减少外力的制约,强调在旁的引导,适度控制理性培养,强调在情趣方面的启发。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其对世界依旧保持较强的新鲜感,在兴趣偏好上,更倾向于大胆的想象、诙谐的语言、拟人的处理方式,此类的文本比较容易获得小学生的青睐。为保障阅读文本的情趣,在选择方面,应当注意内容的类别及选材,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类似于歌曲、浅显的古诗词等,在保障质量的同时,需使小学生体会到其中的趣味性,借此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内化动力。选择寓言故事,情节结构应当比较简单,保证学生的可理解性,使学生可直接被带入相应的情境中。在讲解《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时,可适当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整个过程,并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使其逐渐爱上读书。又如,儿歌系列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可提供《小鸟小鸟》《小红花》《数鸭子》《小青蛙》等,让小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进入富有美妙音乐的世界中,此种处理也具有别样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学生感知认识
群文教学方式中,需要启发学生进行文本整合,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意识,以构建出具有多面性的阅读体系。为此,教师应将某一主题作为群文的核心,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文本统筹,强化在读物内容上的把控。同时,课堂上教师需鼓励小学生在自己提供读物中,进行分类整合,培养学生在内容分析及识别上的能力。利用整合的教育引导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框架,逐步添加新的内容。例如《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讲述华夏民族一直以来的飞天梦,经过多年的实践努力,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由此可从“科技”“飞天梦”搜索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人类的飞天梦》《抢占太空制高点》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以某主题确定好群文读物后,可让学生逐个阅读,而后摘选出资料中个人认为比较精彩的部分,并大致概括介绍文本的内容,以此达到较好的感知效果。在文本上的整合是为使资料之间实现某种融合与弥补,丰富某一领域的知识面,有助于强化小学生在大局观念上的思考。 (四)培养独立探索能力
群文阅读模式下,合理连接各读物资料是极为重要的能力,而怎样使学生可以自觉并准确找出其间的关联点,实现有效整合,由此形成一种较为抽象的理念。例如,讲解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词汇时,可以此为题,筛选有关的绘本资料,直接交给各小组,每位学生可随意挑选进行阅读。此时每位学生仅能接触到一本读物,但通过组内成员的沟通,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接收的新信息量。在各抒己见的情境下,对某词有更全面认知,并懂得倾听,扩展是考的方向。至此小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关联性的意识,将当前阅读的内容与曾接触过的文本对比联系。例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联系到《我为祖国点赞》《祖国在我心中》等适合小学生朗读的资料。利用阅读延伸获取众多关联性的内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即使无教师的有意识引领,也会自觉找寻类似的文本进行阅读。
(五)建立整合阅读板块
从语文学科课程的层面上看待问题,可以轻松发现,根据特定流程,以教材为蓝本,会使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阅读的关键,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的阅读技巧也无法灵活应用在个人主动开展的课外阅读中,即使阅读大量的资料,但实际掌握的阅读量有限。为此,应当构建出系列性的课程系统,将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写作等均纳入阅读教学中,更具侧重点的认识阅读。阅读教学中的目标、内容及技巧能力应当根据不同年级进行设定,由于小学阶段的年龄跨度较大,学生发育较快,因此分段设计是合理的。进而使得阅读课程更具系统性、适用性,激发出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主观意愿爱上阅读。
该课程系统大体上应分出三个线路,首先是目标,其为整个阅读行为实施的根本方向,对其的设定不仅需符合课标要求,还需适应小学生的特征、偏好以及阅读能力。对此,不同年级的划分标准需略有差异,具体而言,低年级的学生应当具备观察文本的能力,并愿意表达个人观点,概述文章故事情节;中年级学生需注重积累,并懂得和他人分析,基于阅读文本制作手抄报、黑板报等;高年级学生则应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并在分享的基础上,和他人展开讨论,编写小故事。
其次是内容,阅读文章的介绍及挑选均应基于阅读课程系统,使学生在课程接触中有所体会。结合小学语文的有关标准要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划分内容要素,课外阅读需和教材有所联系,如主题、描写手法、作者等。同时兼顾不同年龄小学生的大致偏好及心理特点,强调顺应其认知规律,达到整合课內外内容的效果,并将单篇文本和群文组合读物建立某种共识。简言之,教师可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更具童话色彩的资料,包括绘本、小故事及诗歌等;中年级则在保留童话及诗歌的同时,加入文学类的课外读物;高年级则以文学为主,并配以适合的人物传记类书籍。
最后是技巧能力,强化学生阅读技巧,需要借助大量读写类的联系,综合运用口语表述、书面编写等,以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并形成独到的观点。从具体的活动入手,开展丰富的梳理形式,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技巧的掌握能力,其中低年级可实施故事大会、小绘本制作等;中年级安排阅读笔记、阅读手报等;高年级则应在阅读资料过程中增加批注、编制故事及人物关系构图,创作个人喜爱主题的剧本。
四、 结语
基于群文阅读,教师需予以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度,并保证自己提供资料的质量,不仅要迎合小学生的兴趣偏好,还应具备教育意义,而非单纯地娱乐。另外,安排上需由表及里,逐渐增加阅读内容的深度,以适应认知能力的发展,并养成阅读的习惯,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德威.课外读物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的整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65.
[2]孔毅.浅议小学语文课外“群文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19(24):62-63.
[3]王春霞.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的融合探究[J].新课程,2019(6):42.
作者简介:乔红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柳林镇奤盖小学。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学;课外读物
一、 引言
群文阅读是在单篇的基础上加以叠加,突显出整体的结构化,通过合理整合,形成清晰的脉络。开展群文阅读,可培养学生创新性、发散性等思维,由此培养其核心素养。将此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文字的辨识度,
以此形成常态化的阅读意识。
二、 阅读与课外阅读的价值
(一)阅读价值
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语文成绩,并在培养其语文素养方面也起到较大的作用。另外,其本身是语文学科教学中极为关键的部分。现实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大量的文本内容为基础,教学生写字、写作及其他有关学习部分,因此可以说,阅读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失的内容,需要以庞大的日常积累为依托,才能保证词汇的丰富性,并逐渐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根据小学阶段的有关教学标准显示,低年级的学生,即一、二年级的学生,阅读量应当超过五万字,而三、四年级的学生,至少需要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而进入五、六年级后,至少应阅读一百万字的内容。整合计算后,小学阶段共需阅读超过一百四十五万字。从该庞大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单纯依靠教材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二)课外阅读
一方面,课外阅读的文本一般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所以其应当为后者的一种延伸。课内阅读可以让小学生掌握文章的表述方式,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而课外阅读的内容通常和教材文本有一定的关联性,由此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借助课外文本增加教学资源,让学生综合来看某位作者的文学作品,以此有更深的体会,运用其中应用的描写方法进行续写或仿写。小学生则在明确任务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保证基本的效率。例如,在讲解《坐井观天》《风娃娃》《小柳树与小枣树》等文章时,可以由此联系多个传统的故事,如《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拔苗助长》《自相矛盾》等。另一方面,课外阅读的推进可以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具体而言,联系课外文本,可以优化其语文素养,并打破课内教学的约束,扩大小学生的文学视域,通过书本认识到广阔的设计。此外,对学生的智慧培养也有意义,阅读量的增加,促使学生在读写方面有所进步,运用不同的文学意境渲染,陶冶小學生的文学情操。同时,可进一步扩大语阅读教学的范畴,为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简言之,课外阅读可以推动小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维护思维的活跃度,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 基于群文阅读推动小学语文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认识课外阅读
利用群文阅读手段,提高阅读效果,整个过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观念及清楚的认知。因为以往教学理念的限制,部分教师即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虽有所变化,但本质上依旧不认同融入课外内容,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基础知识,即词汇、背诵等,忽视文化素养及未来综合发展等方面的考量。所以,需保证语文教师有清晰的认识,在主观意识上积极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而非以完成任务的态度进行。不仅会影响教学的效率,还会限制所选文本的质量及广度。为此,学校方面应当肩负起培养教师的责任,积极组织主题性的集体活动,并安排观看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使教师认识到学校对此的重视,继而逐渐提升个人的重视度,主动搜寻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外读物,并鼓励学生推荐分享,进一步扩大文本的涵盖量,带动小学生进行阅读。
(二)保证课外文本有趣
具有鲜明趣味性的读物才可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其逐渐爱上阅读,并从中有所收获。教育本身应当是较为“自由”的,降低“包办”的占比,予以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减少外力的制约,强调在旁的引导,适度控制理性培养,强调在情趣方面的启发。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其对世界依旧保持较强的新鲜感,在兴趣偏好上,更倾向于大胆的想象、诙谐的语言、拟人的处理方式,此类的文本比较容易获得小学生的青睐。为保障阅读文本的情趣,在选择方面,应当注意内容的类别及选材,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类似于歌曲、浅显的古诗词等,在保障质量的同时,需使小学生体会到其中的趣味性,借此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内化动力。选择寓言故事,情节结构应当比较简单,保证学生的可理解性,使学生可直接被带入相应的情境中。在讲解《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时,可适当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整个过程,并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使其逐渐爱上读书。又如,儿歌系列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可提供《小鸟小鸟》《小红花》《数鸭子》《小青蛙》等,让小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进入富有美妙音乐的世界中,此种处理也具有别样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学生感知认识
群文教学方式中,需要启发学生进行文本整合,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意识,以构建出具有多面性的阅读体系。为此,教师应将某一主题作为群文的核心,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文本统筹,强化在读物内容上的把控。同时,课堂上教师需鼓励小学生在自己提供读物中,进行分类整合,培养学生在内容分析及识别上的能力。利用整合的教育引导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框架,逐步添加新的内容。例如《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讲述华夏民族一直以来的飞天梦,经过多年的实践努力,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由此可从“科技”“飞天梦”搜索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人类的飞天梦》《抢占太空制高点》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以某主题确定好群文读物后,可让学生逐个阅读,而后摘选出资料中个人认为比较精彩的部分,并大致概括介绍文本的内容,以此达到较好的感知效果。在文本上的整合是为使资料之间实现某种融合与弥补,丰富某一领域的知识面,有助于强化小学生在大局观念上的思考。 (四)培养独立探索能力
群文阅读模式下,合理连接各读物资料是极为重要的能力,而怎样使学生可以自觉并准确找出其间的关联点,实现有效整合,由此形成一种较为抽象的理念。例如,讲解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词汇时,可以此为题,筛选有关的绘本资料,直接交给各小组,每位学生可随意挑选进行阅读。此时每位学生仅能接触到一本读物,但通过组内成员的沟通,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接收的新信息量。在各抒己见的情境下,对某词有更全面认知,并懂得倾听,扩展是考的方向。至此小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关联性的意识,将当前阅读的内容与曾接触过的文本对比联系。例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联系到《我为祖国点赞》《祖国在我心中》等适合小学生朗读的资料。利用阅读延伸获取众多关联性的内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即使无教师的有意识引领,也会自觉找寻类似的文本进行阅读。
(五)建立整合阅读板块
从语文学科课程的层面上看待问题,可以轻松发现,根据特定流程,以教材为蓝本,会使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阅读的关键,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的阅读技巧也无法灵活应用在个人主动开展的课外阅读中,即使阅读大量的资料,但实际掌握的阅读量有限。为此,应当构建出系列性的课程系统,将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写作等均纳入阅读教学中,更具侧重点的认识阅读。阅读教学中的目标、内容及技巧能力应当根据不同年级进行设定,由于小学阶段的年龄跨度较大,学生发育较快,因此分段设计是合理的。进而使得阅读课程更具系统性、适用性,激发出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主观意愿爱上阅读。
该课程系统大体上应分出三个线路,首先是目标,其为整个阅读行为实施的根本方向,对其的设定不仅需符合课标要求,还需适应小学生的特征、偏好以及阅读能力。对此,不同年级的划分标准需略有差异,具体而言,低年级的学生应当具备观察文本的能力,并愿意表达个人观点,概述文章故事情节;中年级学生需注重积累,并懂得和他人分析,基于阅读文本制作手抄报、黑板报等;高年级学生则应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并在分享的基础上,和他人展开讨论,编写小故事。
其次是内容,阅读文章的介绍及挑选均应基于阅读课程系统,使学生在课程接触中有所体会。结合小学语文的有关标准要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划分内容要素,课外阅读需和教材有所联系,如主题、描写手法、作者等。同时兼顾不同年龄小学生的大致偏好及心理特点,强调顺应其认知规律,达到整合课內外内容的效果,并将单篇文本和群文组合读物建立某种共识。简言之,教师可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更具童话色彩的资料,包括绘本、小故事及诗歌等;中年级则在保留童话及诗歌的同时,加入文学类的课外读物;高年级则以文学为主,并配以适合的人物传记类书籍。
最后是技巧能力,强化学生阅读技巧,需要借助大量读写类的联系,综合运用口语表述、书面编写等,以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并形成独到的观点。从具体的活动入手,开展丰富的梳理形式,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技巧的掌握能力,其中低年级可实施故事大会、小绘本制作等;中年级安排阅读笔记、阅读手报等;高年级则应在阅读资料过程中增加批注、编制故事及人物关系构图,创作个人喜爱主题的剧本。
四、 结语
基于群文阅读,教师需予以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度,并保证自己提供资料的质量,不仅要迎合小学生的兴趣偏好,还应具备教育意义,而非单纯地娱乐。另外,安排上需由表及里,逐渐增加阅读内容的深度,以适应认知能力的发展,并养成阅读的习惯,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德威.课外读物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的整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65.
[2]孔毅.浅议小学语文课外“群文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19(24):62-63.
[3]王春霞.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的融合探究[J].新课程,2019(6):42.
作者简介:乔红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柳林镇奤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