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本是最受人们喜欢的一种娱乐形式,几乎所有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离不开它,而对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那么,如何找回音乐课应有的魅力?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本文立足实践,从生活式、幻想式、感悟式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一种以主体性、创造性等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现将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作以下尝试。
一、生活式
教育源于生活。现在的学生对于你弹我唱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感到厌倦,而丰富多彩的音乐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感受音乐。如:我在教二年级歌曲《五彩的春雨》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首先,我采用谜语式的导入让学生猜谜语,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春雨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让一部分同学扮演草地,一部分同学扮演花朵,还有的同学扮演河流,通过这些学生的切身体验,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春雨是五彩的。音乐在流动,春雨也在不断的变化,时大时小,时重时轻。音乐通过动作融入学生的身体内,让学生感受到春雨的变化。
二、幻想式
幻想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增进幻想,音乐的幻想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而闪烁着它那迷人的光彩,并在音乐教育中以其独特的奇异功能,发展着儿童的心智能力。
我们精心选取能够引起儿童幻想的音乐教材,把它合理地组织在一起,然后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进入幻想,就会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我们千万不要指责这是“想入非非”,更不要厌烦训斥,而要因势利导帮他们把幻想之火炽热的燃烧起来。例如: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七色光之歌》《种太阳》等等,老师可以构成一幅幅色彩各异、奇特美妙的画卷,增长儿童幻想力的发展。
三、互动式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美、体验美。
四、回归式
让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音乐课再也不能是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就能对付得了的,为了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如:把学生带到清清的小河旁、静静的柳树下、芳香的花丛边,让学生在叮咚的流水声、沙沙的树叶声和鸟语花香中去听音乐、学音乐,充实内容。课外音乐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一种创新的实践,也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和发展音乐特长学生的一种尝试。
五、感悟式
音乐教育若只是教会学生唱歌,过分强调学生掌握音乐的理论知识,就会降低学生感受音乐的乐趣和魅力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唱《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时,作了这样的尝试:创设情景,放录像,有一群顽皮的孩子在草地上嬉戏、打闹;有些人为了赚钱,把大面积的森林乱砍滥伐;化工厂排放大量的浓烟废气、污水,致使河流污染等等。这时,我就抓住学生的情绪,深情并茂地演唱《热爱地球妈妈》的歌曲,那深情、企盼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在充分体验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后,还需老师强调用什么情绪去演唱吗?又如:我常常启发学生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校园里的读书声、上课的电铃声、小菜场有节奏的叫卖声、春雨的沙沙声等。实践证明,在有了丰富声音体会后,再去辨别音长、音高、音色,再去学习辨别前后两个音之间关系,就水到渠成了,又何必让学生去背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呢?音乐从听觉的享受开始,打开学生心灵,应能真正感悟音乐。
总之,音乐教学的改革关系着全民素质提高的大计。构建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实践新的课程标准的一种有效尝试,这利于拓展学生音乐的空间,开发学生音乐的潜能,让儿童的音乐灵性在开放式教学中插上翅膀。
一、生活式
教育源于生活。现在的学生对于你弹我唱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感到厌倦,而丰富多彩的音乐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感受音乐。如:我在教二年级歌曲《五彩的春雨》时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首先,我采用谜语式的导入让学生猜谜语,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春雨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让一部分同学扮演草地,一部分同学扮演花朵,还有的同学扮演河流,通过这些学生的切身体验,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春雨是五彩的。音乐在流动,春雨也在不断的变化,时大时小,时重时轻。音乐通过动作融入学生的身体内,让学生感受到春雨的变化。
二、幻想式
幻想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增进幻想,音乐的幻想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而闪烁着它那迷人的光彩,并在音乐教育中以其独特的奇异功能,发展着儿童的心智能力。
我们精心选取能够引起儿童幻想的音乐教材,把它合理地组织在一起,然后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进入幻想,就会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我们千万不要指责这是“想入非非”,更不要厌烦训斥,而要因势利导帮他们把幻想之火炽热的燃烧起来。例如: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七色光之歌》《种太阳》等等,老师可以构成一幅幅色彩各异、奇特美妙的画卷,增长儿童幻想力的发展。
三、互动式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美、体验美。
四、回归式
让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音乐课再也不能是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就能对付得了的,为了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如:把学生带到清清的小河旁、静静的柳树下、芳香的花丛边,让学生在叮咚的流水声、沙沙的树叶声和鸟语花香中去听音乐、学音乐,充实内容。课外音乐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一种创新的实践,也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和发展音乐特长学生的一种尝试。
五、感悟式
音乐教育若只是教会学生唱歌,过分强调学生掌握音乐的理论知识,就会降低学生感受音乐的乐趣和魅力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唱《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时,作了这样的尝试:创设情景,放录像,有一群顽皮的孩子在草地上嬉戏、打闹;有些人为了赚钱,把大面积的森林乱砍滥伐;化工厂排放大量的浓烟废气、污水,致使河流污染等等。这时,我就抓住学生的情绪,深情并茂地演唱《热爱地球妈妈》的歌曲,那深情、企盼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在充分体验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后,还需老师强调用什么情绪去演唱吗?又如:我常常启发学生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校园里的读书声、上课的电铃声、小菜场有节奏的叫卖声、春雨的沙沙声等。实践证明,在有了丰富声音体会后,再去辨别音长、音高、音色,再去学习辨别前后两个音之间关系,就水到渠成了,又何必让学生去背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呢?音乐从听觉的享受开始,打开学生心灵,应能真正感悟音乐。
总之,音乐教学的改革关系着全民素质提高的大计。构建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实践新的课程标准的一种有效尝试,这利于拓展学生音乐的空间,开发学生音乐的潜能,让儿童的音乐灵性在开放式教学中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