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i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推进之中。新课程倡导能力与知识并重,甚至把能力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能力的达成上,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智力因素主要是先天性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更多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因此,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上将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情感等特征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它们支配着学习的意向,构成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学时代是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并行不悖的。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历史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主阵地。首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本人所具有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都直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示范作用。其次,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历史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地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地挖掘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听课、提问、讨论和练习等多样的教学环节中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培养学习的能力。再次,历史学科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历史知识蕴涵丰富,历史故事生动有趣,学生爱学乐学,易于感知和接受,从而使历史学科的教与学成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渠道。
  此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是在集体中逐渐养成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一些优良的性格特征,如诚实、责任心、自律性等,离开班集体根本无法培养。因此,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建设也至关重要。辩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表明,学生自我教育在培养非智力因素过程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个体行为才能发挥作用,即外在影响(压力)→内在需要(动力)→自觉行为(行动)。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机遇和挑战并存,成功与挫折同在,作为青年学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品格,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很多,比如自我教育法、行为锻炼法、兴趣激励法、耐心说服法等。教学过程中究竟运用何种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即“教有法,又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法那法,只有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所期望出现的效果。
  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之下,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进行自我剖析、评判和调节的方法,它是其他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内化和深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主动能动性。自我教育法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自我反省。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是自我评价。尽量公正客观地认识自我,既不夸耀也不贬低,善于发现长处也敢于承认短处。第三是自我调节,善于扬长避短。此外须关注环境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身处逆境时,不要怨天尤人,要勇于面对,努力以积极姿态适应环境。这方面,教师应不时地挖掘古今典型事例启迪学生。比如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孙中山“愈挫愈奋”;邓小平“三落三起”等。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磨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如果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反而更能激发斗志,直至达到成功的彼岸。
  行为锻炼法。是指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认知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这类认知活动要达到三个目的:完成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某种非智力因素对顺利完成活动的重要性;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学习活动无疑是他们的主体活动,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个人来说,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和养成的习惯将影响他的一生。但是,学习活动是既有趣又艰苦的事情。教师应在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指导学生锻炼的过程中,对学生适时点拨,使之明确持之以恒、努力拼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如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终挂六国帅印”;南北朝时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隋末李密“少时常将《汉书》挂于牛角,边行边读”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我崇拜的历史名人”等话题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总之,教师要通过多样而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和自觉的锻炼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和我爱学,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新课程倡导新理念,新理念催生新思路。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上,这是极富前瞻性的重要举措,是与我国在新世纪大力倡导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相应和的。面对突飞猛进的21世纪,只有在更加科学的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也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金良年.论语译注·理仁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岳麓书社,1988.
  [4]蓝开祥.战国策名篇赏析·秦策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中的“的”字一般只有两种用法:一是构成形容词,作定语用,引修饰后面的名词;二是“的”字结构的用途。(至于“有的放矢”,“目的地”等之类的“的”字,那就另当别论。现仅从语法角度讲。)的字看来似乎很简单,然而,英语就不尽相同。除了有以上汉语所共有的特点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法。英语的说法和构词也不尽相同。中学生往往会受到汉语的影响,容易混淆,出现鱼目混珠的错误现象。现就英语“的”字用法做一些教学上
目的:通过测量缩瞳前后瞳孔中心偏移方向及偏移量,探讨其对有晶状体眼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晶状体定位的影响和改进的方法。方法:选取26例52眼健康眼,年龄18-78岁,用10g/L匹罗卡
平地瑶民歌凝聚了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彰显出瑶族音乐文化久远、古朴的神韵,由于它形成的历史原因,既保留了瑶族自身固有的文化,又吸收汉、壮族文化,因而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文化特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谈点滴体会.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颇有些兴
伴随着西方职业指导理论的不断引入,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由于一批先进人士的倡导和践行,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当时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和升学等社会突出问题。对近代职业指导进行深入研究
从纵向角度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籍管理档案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考证与分析,以其在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现代地籍管理档案的实际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尽管素质教育大力提倡,新课标已经实施,但目前大多数数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机械的三部曲: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互动形式单调,内容贫乏.因此,我们教师应改变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下面就关于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备课纵横兼顾    备课是教师学习、分析、研究和处理教材的过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已有4-8年之久,高师院校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情况如何,是改革推行之后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对高师院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
学困生是班集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常游离于课堂之外,收获的是鄙视、质疑的目光。在他们内心深处,比其他学生更渴望被关注、被赏识。如何使这一群体成为课堂
布氏杆菌病是人和动物共患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对人、畜危害最为严重.国家将本病与炭疽列为职业病.病畜流产时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平时为隐性经过往往被人们忽视,却传染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