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经验表明,在以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为主要内涵的经济发展阶段,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应该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一、世界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趋势和战略
(一)世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趋势
第一,全球工业化重心正在转向东半球。第二,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加快。第三,服务业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方向加快发展。促成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动因有技术进步的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开拓市场的需要,降低成本的压力,社会责任的要求等。
实施产业全球转移是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通过产业全球转移,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其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断加强。美国、西欧和日本在基础科研、应用技术、新产品开发领域继续占有领先优势,稳居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工业化得到加速,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某些领域的竞争力也在提升。但总体上看,其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在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低端。
(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战略目标
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现实发展道路及发展目标是: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 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 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目标主要通过三个途径:
1、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
目前,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迅速提高服务业的生产率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首先,目前中国处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 对消费性服务业大规模需求的阶段还没有到来,支持服务业快速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整体提高的是生产性服务业, 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率提高最为迅速的部门, 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 能够推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第三,服务业技术进步能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就业的增长。
2、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全面提高制造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将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
3、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为核心
加快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 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首先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
二、大企业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的优势
(一)大企业的市场地位能够对产业的优化升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企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可持续发展能力、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能够承担起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资金数额大、技术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项目的建设。大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路径、战略转型、管理提升等能够对整个产业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是众多中小企业所无法企及的。
(二)大企业在市场自发的技术创新中居于主体地位
大企业拥有大量技术人员,科研开发能力强,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都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大企业专注于研究开发等核心业务,而把非核心业务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发包或转移给中小企业。大企业是重大技术成果的主要投资方。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群,把产业结构日益推向更高层次。
(三)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推动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产业升级
从产业集群成长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体系,大企业发展核心技术和产品,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协作,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产业集群中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是尖端技术的源头,其尖端技术会沿着产品价值链,缓慢地扩散到低端技术企业和相关的组织。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的共生关系良性发展,最终会促使集群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
(四)大企业能有效地执行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既是市场调节的自然过程,也需要国家政策的自觉引导。目前的大型企业一般以企业集团为其组织形式,集团内以大企业为骨干,集合众多的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的经济行为依托于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大企业在政府产业政策和众多微观经济主体之间起着政策传导作用,能够协助产业政策的调整,提高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保证政策效果。
(五)大企业发起的并购活动是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
由于并购资金规模较大,参与的主体主要是大型企业。目前,中国企业已步入并购重组的活跃期。大型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加速,混合并购将会渐入高潮。地方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异地并购的不断展开,将大大推进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
三、发挥大企业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作用的着力点
(一)增强大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形态创新的发动机。制造业大企业不断分离非核心业务,产生多样化的中间服务需求,相关服务领域的企业客户大量增加,这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应承担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任。要改变以往产业结构调整以政府为主体的不规范现象,使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依赖于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来进行。
(二)以大企业推动要素的跨区域优化重组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经验证明, 产业的空间合理配置和区域经济合理分工主要依靠大型产业资本集团来完成。在我国原有体制下, 企业对地方政府存在着很强的依附性, 缺乏能够跨地区对资源要素实行优化重组的大型、特大型产业资本集团。这种状况在目前尚没有根本改变。高效的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通过企业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的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能够打破地区、部门分割,纠正地方政府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在政府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大型产业资本集团的同时, 还应该消除在企业跨区域生产、销售、采购、人员流动、投资等方面的限制措施, 为企业能够进行跨区域要素重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
(三)大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发挥先导作用
清洁能源与低碳经济被认为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清洁能源的成本较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其成本,但这是一个缓慢且投入巨大的过程。对发达国家而言,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所做的结构调整,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而言,为了长期的发展目标,必须跟上本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中国在经济转型中,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层次低,应用清洁能源的企业量少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低,导致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利润末端。大企业应该在诸如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发挥先导作用,加大投入,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大企业在产业链优化升级中发挥带动作用
大型工业企业应积极主动从制造功能向服务功能延伸,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销售、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发展,提高服务在工业企业销售额和利润中的比重。大企业应依托自身技术力量,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在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制造水平。加速更新和改造陈旧落后设备,提高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围绕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以自身的技术开发中心为主体,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开发研制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产品升级换代。
(五)促进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建设
在大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的实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水平。能否合理选择集群主体,是集群发展的关键。适宜充当龙头的大企业,应当符合三个标准:一是要有较大的规模和实力,能够发挥产业集群主角的功能。二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对上下游产业链条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能力。三是要有核心优势,包括核心技术、专利产品、管理技能、市场网络等诸多方面。
(六)大银行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贷支持
要进一步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具体讲,要严格控制对产能过剩企业的新增贷款,坚决退出产能过剩企业信贷市场,特别要坚决退出对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浪费严重企业的贷款,利用信贷杠杆,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的继续恶化。
国内商业银行特别大银行要重点研究新兴产业开拓和进入的战略与措施,率先进入新兴产业金融市场,集中力量扶持和培育新兴产业成长与发展,为我国产业更新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作出贡献。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银行业要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要适应居民购房、购车、置业、装修、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娱乐等消费需求的特点,创造新的消费信贷产品与工具,扩大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通过消费信贷助推居民消费增长,促进消费升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一、世界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趋势和战略
(一)世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趋势
第一,全球工业化重心正在转向东半球。第二,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加快。第三,服务业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方向加快发展。促成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动因有技术进步的推动,国际分工的深化,开拓市场的需要,降低成本的压力,社会责任的要求等。
实施产业全球转移是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通过产业全球转移,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其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断加强。美国、西欧和日本在基础科研、应用技术、新产品开发领域继续占有领先优势,稳居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工业化得到加速,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某些领域的竞争力也在提升。但总体上看,其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在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低端。
(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战略目标
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现实发展道路及发展目标是: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 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 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目标主要通过三个途径:
1、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
目前,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迅速提高服务业的生产率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首先,目前中国处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 对消费性服务业大规模需求的阶段还没有到来,支持服务业快速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整体提高的是生产性服务业, 而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率提高最为迅速的部门, 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 能够推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第三,服务业技术进步能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就业的增长。
2、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全面提高制造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将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
3、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为核心
加快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 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首先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
二、大企业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的优势
(一)大企业的市场地位能够对产业的优化升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企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可持续发展能力、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能够承担起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资金数额大、技术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项目的建设。大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路径、战略转型、管理提升等能够对整个产业产生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是众多中小企业所无法企及的。
(二)大企业在市场自发的技术创新中居于主体地位
大企业拥有大量技术人员,科研开发能力强,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主体。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都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大企业专注于研究开发等核心业务,而把非核心业务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发包或转移给中小企业。大企业是重大技术成果的主要投资方。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群,把产业结构日益推向更高层次。
(三)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推动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产业升级
从产业集群成长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体系,大企业发展核心技术和产品,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强化企业专业化分工与配套协作,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产业集群中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是尖端技术的源头,其尖端技术会沿着产品价值链,缓慢地扩散到低端技术企业和相关的组织。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的共生关系良性发展,最终会促使集群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
(四)大企业能有效地执行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既是市场调节的自然过程,也需要国家政策的自觉引导。目前的大型企业一般以企业集团为其组织形式,集团内以大企业为骨干,集合众多的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的经济行为依托于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大企业在政府产业政策和众多微观经济主体之间起着政策传导作用,能够协助产业政策的调整,提高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保证政策效果。
(五)大企业发起的并购活动是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
由于并购资金规模较大,参与的主体主要是大型企业。目前,中国企业已步入并购重组的活跃期。大型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加速,混合并购将会渐入高潮。地方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异地并购的不断展开,将大大推进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
三、发挥大企业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作用的着力点
(一)增强大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形态创新的发动机。制造业大企业不断分离非核心业务,产生多样化的中间服务需求,相关服务领域的企业客户大量增加,这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应承担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任。要改变以往产业结构调整以政府为主体的不规范现象,使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依赖于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来进行。
(二)以大企业推动要素的跨区域优化重组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经验证明, 产业的空间合理配置和区域经济合理分工主要依靠大型产业资本集团来完成。在我国原有体制下, 企业对地方政府存在着很强的依附性, 缺乏能够跨地区对资源要素实行优化重组的大型、特大型产业资本集团。这种状况在目前尚没有根本改变。高效的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通过企业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的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能够打破地区、部门分割,纠正地方政府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在政府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大型产业资本集团的同时, 还应该消除在企业跨区域生产、销售、采购、人员流动、投资等方面的限制措施, 为企业能够进行跨区域要素重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
(三)大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发挥先导作用
清洁能源与低碳经济被认为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清洁能源的成本较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其成本,但这是一个缓慢且投入巨大的过程。对发达国家而言,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所做的结构调整,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而言,为了长期的发展目标,必须跟上本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中国在经济转型中,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中国清洁能源技术层次低,应用清洁能源的企业量少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低,导致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利润末端。大企业应该在诸如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发挥先导作用,加大投入,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大企业在产业链优化升级中发挥带动作用
大型工业企业应积极主动从制造功能向服务功能延伸,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销售、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发展,提高服务在工业企业销售额和利润中的比重。大企业应依托自身技术力量,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在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制造水平。加速更新和改造陈旧落后设备,提高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围绕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以自身的技术开发中心为主体,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开发研制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产品升级换代。
(五)促进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建设
在大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的实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水平。能否合理选择集群主体,是集群发展的关键。适宜充当龙头的大企业,应当符合三个标准:一是要有较大的规模和实力,能够发挥产业集群主角的功能。二是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对上下游产业链条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能力。三是要有核心优势,包括核心技术、专利产品、管理技能、市场网络等诸多方面。
(六)大银行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贷支持
要进一步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具体讲,要严格控制对产能过剩企业的新增贷款,坚决退出产能过剩企业信贷市场,特别要坚决退出对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浪费严重企业的贷款,利用信贷杠杆,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的继续恶化。
国内商业银行特别大银行要重点研究新兴产业开拓和进入的战略与措施,率先进入新兴产业金融市场,集中力量扶持和培育新兴产业成长与发展,为我国产业更新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作出贡献。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银行业要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要适应居民购房、购车、置业、装修、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娱乐等消费需求的特点,创造新的消费信贷产品与工具,扩大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通过消费信贷助推居民消费增长,促进消费升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