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孔子衣镜”

来源 :地方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o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备受关注.从其制作时间上看,“孔子衣镜”制作时间是刘贺被封海昏侯之后.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满足“读过《史记》”、“有漆树”、“有专业手工者”、“有足够的时间”四个条件.当刘贺“身患痿疾”被封海昏侯后,面临着南方“卑湿”,“丈夫早夭”的威胁,以及汉宣帝的监视.而“孔子衣镜”正面的西王母、东王公等纹饰则指向刘贺对长寿长生的渴望.背面的儒家内容正是利用汉宣帝重法而轻儒的性格,假装崇儒而无抱负,以减少汉宣帝对自己猜忌,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其他文献
明清鼎革之际,舟山因其海上抗清基地之故而遭到迁弃空岛的处置,原有的地方秩序几近解体.康熙年间展复之后,地方官府、驻扎官兵、旧有土著、新来移民等人群纷纷进入,在复杂的互动中重塑舟山的社会秩序.在此过程中,罹患迁界之难的土著在重返家园后,纷纷通过修建祖坟祠庙、修纂家系族谱等手段重构祖先历史和迁徙记忆,以凝聚宗族力量,参与地方开发.有些宗族积极参与官府发起的地方公共事务,为本族争取了大量社会资源,因而实现了宗族实力的延续或跃升,舟山也从清王朝迁弃的沿海荒岛转变为王化之地.
邓训自汉代以降深受河湟地区民众尊崇,逝世后成为当地普遍信奉的地方神明.在其故事流传过程中,邓训既是忠烈勇敢的英雄典范,又是惠政为民的清官榜样,同时也是表征民间信仰的文化符号,邓训信仰承载着河湟地区的历史图景与民间记忆,折射出一个地域的民间文化和当地民众内心的信仰建构.
景观人类学的场域研究是指当地人主观上对所处的文化或环境所进行的赋义.照此理论,壮族圩就是壮族民众在地理、活动与心理上进行场域建构的结果.壮族圩因地势、河流而发展受限,但道路、村落也建构了其独特面貌.壮族圩还通过经贸、居住、文娱等进行活动建构.此外,遵守圩期、向往圩的文明、认同圩上的美食、形成共同的死亡想象等是壮族人对圩的心理场域建构.显然,探讨壮族圩的场域建构就是探讨人地关系的重要人类学命题.
湖南地方情景喜剧自1998年产生至今,已然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0余年间湖南地方情景喜剧由稚嫩走向成熟,并最终成长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电视剧类型,屹立于湖南地方电视剧之林.本文从基本内涵、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入手对湖南地方情景喜剧展开考察.辨析了湖南地方情景喜剧与喜剧、情景喜剧、其他情景喜剧流派以及方言情景喜剧的差异,阐明了湖南地方情景喜剧的基本概念,总结了湖南地方情景喜剧的五大基本特征.明晰了湖南地方情景喜剧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在叙事艺术上的基本特点与代表作.
期刊
期刊
明清时期鲁西地区是碧霞元君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呈现出庙宇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等特征.地方官员和士绅对碧霞元君信仰大多持默许和认可态度,并试图借助祀神活动传达官方祭祀理念,进行社会教化.地方官员和士绅关于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于地方社会道德秩序的关注,表达了他们试图用官方正统文化去改造民间文化的强烈愿望.相较地方官员和士绅,普通民众崇祀神灵的目的则较为简单,带有显著的世俗性和功利性的特征.在满足其自身信仰需求同时,神灵信仰也起到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强化地域认同的作用.地方家族也利用重修庙貌
期刊
《菌谱》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食用菌研究专著,其成书受到仙居自然环境、南宋饮食风尚以及陈仁玉个人生活经历的共同影响.《菌谱》的内容反映出宋代谱录著作分类的一般方法,体现出宋代农业生产中技术化、商品化加强的趋势;它的首创性为后代食用菌研究开辟了范例,提升了食用菌消费的热度.与宋代前期所著谱录相比,《菌谱》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这种书写转型是宋代文化、经济、思想演变的重要体现.《菌谱》为代表的谱录见证了宋代“农”与“学”的结合,种类繁多的谱录之作可以视为传统农业生产学术分科的雏形.
明清时期,地处河北平原腹地的景州地区由于地势低下,水患频发.在长期的抗洪防水实践中,境内相继开展了若干次水道治理活动,修建了一系列水利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的水患,并使得区域内部的水系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对景州影响较为深远的措施有两个:一是惠民渠的开浚,二是江江河与大洋江的开凿.这两项水利工程竣工后,景州境内的水患防治格局焕然一新,基本上奠定了这一地区疏水排水的基础,也促进了黑龙港水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