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操作技能的中、高级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专业课教学一直是技工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企业单位的用人需要呢?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一、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理论要联系实际
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学生的实际和工厂生产实际两个方面。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学生下厂参观、实习等,使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经验,使间接经验和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间接经验才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脱离生产实践,空讲理论,学生不能理解势必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就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在讲《车工工艺学》第一章第一节车削和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生很难接受,如果到车间教学,教师可操作车床车外圆,让学生观看后进行讲解车削是工件和刀具相对运动来完成的车削过程中形成三表面(已加工表面、加工表面、待加工表面)及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深度、进给量、切削速度),这样讲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
另外,教学还必须把专业知识和生产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了这些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用处,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而且教会他们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鼓励他们提出疑问,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判断、推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的系统连贯性,要求突出重点难点。抓住教材体系本身最主要的东西,即基本概念和规律性知识,要全力以赴地讲解明白透彻,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巩固。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易于解决。有的内容可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讲《车工工艺学》第一章第二节,为了确定和测量车刀的角度,需要假想三个辅助平面作为基准,即基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书中讲了,基面是通过切削刃上某个选定点,垂直于该点主运动方向的平面;切削平面是通过切削刃上某个选定点,与切削刃相切并垂直于基面的平面。正交平面是通过切削刃上某个选定点,并同时垂直于基面和切削平面的平面。那么这些面究竟在哪,特别是基面切削平面的定义,有一些专业教师都不扎实,他们给学生讲时,只能就书论书,讲完了学生也不明白,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实际上我们只要认真仔细分析,判断垂直该点主运动方向的平面是与车刀底平面平行的,一般可认为基面是水平面。基面位置知道后由于基面与切削平面垂直,所以切削平面位置也就确定了,一般可认为切削平面是铅垂面。这样很难讲明白的一节课,由于我们因势利导分散了难点,化难为易,在学生理解的同时,其他问题如车刀角度的正确位置学生也就知道了。
三、教具和语言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
直观(如挂图、模型、图片、实物实习)手段的运用要尽量与教师的讲解、提示相配合,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教师的语言除起到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外,还要弥补教具表现不出来的部分。纠正学生产生的错觉。启发学生抓住关键部分,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掌握要领和规律。
四、在教学反思中研究教学
每节课下来,反思教学过程,总感到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一般来说,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并非难事,难的是按照专业课知识的发展线索,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好的课案变成好课,课案与课堂的有机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融合,做一线的专业课教师,更多的要依靠教学反思,不能只通过教学这个讲台,应使专业课教学尽量接近生产实践。
专业课的知识比较枯燥,知识点多且零碎,难以理解,有些知识的系统性又比较差,这就对我们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所教专业要有深度、广度(如公差、机械、制图、金工等),还要有一定实际操作水平。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注意到相关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照应,使你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加完整,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理论要联系实际
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学生的实际和工厂生产实际两个方面。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学生下厂参观、实习等,使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经验,使间接经验和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间接经验才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脱离生产实践,空讲理论,学生不能理解势必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就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在讲《车工工艺学》第一章第一节车削和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生很难接受,如果到车间教学,教师可操作车床车外圆,让学生观看后进行讲解车削是工件和刀具相对运动来完成的车削过程中形成三表面(已加工表面、加工表面、待加工表面)及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深度、进给量、切削速度),这样讲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
另外,教学还必须把专业知识和生产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了这些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用处,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而且教会他们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鼓励他们提出疑问,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判断、推理,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的系统连贯性,要求突出重点难点。抓住教材体系本身最主要的东西,即基本概念和规律性知识,要全力以赴地讲解明白透彻,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巩固。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易于解决。有的内容可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讲《车工工艺学》第一章第二节,为了确定和测量车刀的角度,需要假想三个辅助平面作为基准,即基面、切削平面和正交平面。书中讲了,基面是通过切削刃上某个选定点,垂直于该点主运动方向的平面;切削平面是通过切削刃上某个选定点,与切削刃相切并垂直于基面的平面。正交平面是通过切削刃上某个选定点,并同时垂直于基面和切削平面的平面。那么这些面究竟在哪,特别是基面切削平面的定义,有一些专业教师都不扎实,他们给学生讲时,只能就书论书,讲完了学生也不明白,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实际上我们只要认真仔细分析,判断垂直该点主运动方向的平面是与车刀底平面平行的,一般可认为基面是水平面。基面位置知道后由于基面与切削平面垂直,所以切削平面位置也就确定了,一般可认为切削平面是铅垂面。这样很难讲明白的一节课,由于我们因势利导分散了难点,化难为易,在学生理解的同时,其他问题如车刀角度的正确位置学生也就知道了。
三、教具和语言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
直观(如挂图、模型、图片、实物实习)手段的运用要尽量与教师的讲解、提示相配合,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教师的语言除起到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外,还要弥补教具表现不出来的部分。纠正学生产生的错觉。启发学生抓住关键部分,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掌握要领和规律。
四、在教学反思中研究教学
每节课下来,反思教学过程,总感到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一般来说,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并非难事,难的是按照专业课知识的发展线索,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好的课案变成好课,课案与课堂的有机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融合,做一线的专业课教师,更多的要依靠教学反思,不能只通过教学这个讲台,应使专业课教学尽量接近生产实践。
专业课的知识比较枯燥,知识点多且零碎,难以理解,有些知识的系统性又比较差,这就对我们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所教专业要有深度、广度(如公差、机械、制图、金工等),还要有一定实际操作水平。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注意到相关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照应,使你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加完整,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