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灯烛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k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古发现最早的灯,是战国时代的。战国时代已有连枝灯、兽形灯、盒形灯等等各种造型的铜灯,但普遍使用的是豆形的陶灯。
  秦汉时代,灯的式样更加繁多,有造型精美的人形灯、兽形灯,也有简朴实用的豆形灯、卮形灯。有座灯、吊灯,也有行灯、提灯。不管哪种灯,必不可少的是有一浅盘。盘中心大多有一尖状突起,用来安放灯捻或灯烛。汉代还不会制造蜡烛,灯中的燃料是用植物油或动物脂膏。云南昭通出土过一盏东汉时期的灯,上面还残剩一段烛芯。烛芯是用八九根细竹条,缠上一层3毫米厚的纤维做成的。用这种烛芯浸透油或动物脂肪,就制成了灯烛。不过,这种用脂膏做成的灯烛都比较粗短,不能做得很细长,而且这种灯烛无法插在针状的烛钎上,所以,魏晋隋唐时期的灯座上常常有一根或几根用来插灯烛的灯管,而没有后世烛台上的那种烛钎。
  大约到了西晋,才发明蜡烛。《世说新语》写石崇和王恺斗富,“用蜡烛作炊”,可见晋代已有蜡烛了。但因为蜡的产量远比油脂要低,所以用蜡烛照明是一种奢侈的生活,而“用蜡烛作炊”更等于是在烧钱了。
  (选自《趣味考古(插图本) 》/叶文宪 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7月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英语教学更为侧重对学生英语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语用技能尤其是口语水平的培养缺乏重视。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语言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英语的实际运用,需要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具备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的能力,因此口语教学极其关键。文章从快乐口语的实施、口语情境的创设、口语评价的实施以及口语实践的开展等方面探讨了小学口语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贺知章告老还乡之际,找唐玄宗走后门去了。他的诉求是啥呢?“臣有个小儿子,还没起大名呢。想请陛下给起个名儿,这样我回乡了。一说皇上给我儿子起名了,那多显摆呀。”  这个好办,唐玄宗张口就来:“老贺啊,为人之道,最在乎的就是信义。有信义的人,一生顺遂。老贺,看你就知道,你儿子将来一定是个讲信义的人。孚,就是信义的意思,你儿子就叫贺孚吧。”  贺知章千恩万谢出来,一脑门子郁闷。沉默良久,说:“这……陛下
摘 要: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即过分追求“得言”或是一味追求“得意”。其实,“言”和“意”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只有二者兼得,“言”“意”交融,比翼双飞,才能使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得以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意”交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05 文章编号:1674-120X
《不怕鬼的故事》 的出版速度在当时是大跃进的速度,其推出方式,也极富声势,这是非常符合现代的商业出版原则的;不同的是,现在出版商是为了钱,那时主持者是为了政治。  收拾房间时发现了1999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重新编定的 《不怕鬼的故事》。这本书是文学所的骄傲,系奉毛主席、党中央之命而编选。1959年春季,中央下达任务,主编为当时的所长何其芳先生,许多老先生参与指导,如钱锺书、俞平伯、余冠英、孙楷
王国维不买严复的账  作为首屈一指的大译家,严复对自己的翻译颇为自信是顺理成章的。他曾在信中说:“……有数部要书,非仆为之,可决三十年中无人可为者。”这话说来一点不托大:林纾译的那些小说,换个人也办得了,虽然未必那样文采斐然,若他翻译的 《原富》、《群己权界论》、《法意》 等大作,不是像他这样精通西学的,谁办得了?所以这个账当时的人应该大都是认的。  不是没有微词,《原富》的一些译法就在 《新民丛
邓钟岳是清代山东聊城人,康熙六十年 (1721) 辛丑科狀元。他就曾以考察秀才的方式扶持了一個贫困的忠良之后,令人钦佩不已。  據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 载:雍正四年 (1726),邓钟岳出任江苏学政,一次在南京院试考秀才的过程中,发现有位姓史的童生 (未考上秀才的,无论年龄多大,都称童生),40多岁了,在履历表上“祖父”栏填着“史可法”三字,感到有些奇怪。因为,传说中一般认为民族英雄史可法全家殉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顺应时代趋势开展阅读教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和改进阅读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快速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8-0029-02  快速阅读也叫速读,快速阅读是快速而有效的阅读,快速阅读是从文章中快速提
“小人”一词,在 《论语》 中出现24次,其中多数是与“君子”对举。  在春秋战国时期,“小人”的指称和使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对于位尊者的自我谦称或卑称。如 《左传》记晏婴谢绝齐景公为其更换旧宅,说:“小人(之宅) 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贵为上卿和辅国大臣的晏婴,在国君面前还是谦称“小人”。也是记载在 《左传》 里,叔孙氏向冉求打听战事计划,冉求回答说:“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其
时代的发展需要善于表达、善于沟通交流的各方面人才,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可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时就怕自己说得不够详细,学生听不懂,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与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束缚了人的思维和智力,削弱了人的学习主动性。  所以,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课堂,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必须丰富,训练的时间必须充足。教师要采用
《茅盾晚年谈话录》 是金韵琴 (茅盾的内弟媳)1975年在茅盾先生家做客半年期间,与姐夫茅盾闲聊的私人记录,由作者据所记日记整理成文。作者“文字流利生动,笔锋常带感情,使叙述人神形俱现”(李何林语),是茅盾在此特定赋闲时期的生活起居和思想风貌的真实写照。  到茅盾家作客  一九七五年六月十日  我终于听从雁姐夫 (茅盾名沈雁冰。从40年代第一次见面起,我一直称呼他“雁姐夫”。这是因为我的丈夫孔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