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书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基本特征是美。书法的艺术美体现在多方面,其中变化是体现书法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点画线条的变化美,结构组合的变化美,布局安排的变化美等等。正因为有这些的变化,才使一幅作品显得生动活泼,美观大方,赏心悦目。
【关键词】书法 变化美 点画线条 结构组合 布局安排
书法是我国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作为艺术,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美。
书法的艺术美与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美,其共性是相通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变化来体现美感。绘画有线条粗细明暗的变化,音乐有旋律高低快慢的变化,舞蹈有姿势节奏的变化,建筑有结构风格的变化等,这些也是书法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书法也是通过变化来体现美的。
书法的变化美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点画线条变化美
点画是汉字结构的基础,书法表现形式主要是线条,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是富于变化。古人说过:“学书贵能通变。”为使笔画体现变化,就要有露锋和藏锋、中锋和侧锋、方笔与圆笔、提笔与按笔等用笔的变化。在一个笔画中,从起笔到收笔,笔画的轻重是不一样的,如:竖画一般都比横画重;点画的收笔较重;撇画的起笔较重;箠露竖的起笔和收笔都比较重;捺画要写出一波三折;提画的起笔较重等。另外,凡在一个字里有相同笔画的,它们的长短、轻重、曲直形态各不相同。例如:双人旁的两撇长短不一样;三点水的三点形态不一样;四点底的四点大小和位置高低不一样;“三”字三横的长度和形态也不一样;“食”字下面的捺画改变为反捺等等,如果把这些笔画都写得一摸一样,没有变化,就显得单调呆板,这就说明了笔画线条的形态、长短、粗细的变化体现汉字的美。
那么如何体现这些笔画线条的变化呢?主要是用笔技巧。一是要把握好速度,在书写每一个笔画的过程中都有快有慢,一般来说,笔画重的地方和转折之处宜慢,轻的地方宜快。例如:横、竖、撇等笔画的起笔处就要慢,箠露竖和捺画的收笔处也要慢。要做到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二要把握好力度的分寸,做到落笔稳实,沉着有力,力透纸背,古人有“入木三分”之说。三是要讲究运笔的技巧,在运笔过程中,要运用提按顿挫等笔法,笔在纸上作上下的空间运动叫做“提按”,是运笔中最普遍最重要的运笔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能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变幻感和沉浮感。另外,无论是起笔与收笔,回锋还是折锋,都离不开“顿挫”,挫笔即顿后略提,再过渡到下一个动作。只有在熟练掌握运笔技巧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富有变化的各种笔画。
二、结构组合变化美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方”是汉字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但是这种“方”并不像几何图形那样规矩,而是给人的整体感觉而已。实际上近似方形的字并不多,即使接近方形的也是方中有变。例如:“上”、“下”就近似三角形;“天”、“王”就近似梯形;“今”、“令”就近似菱形;“冷”、“的”就近似圆形等等。
一个字是由若干笔画组合而成,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以及它们的几十种变形,可以组成千万个不同形体的汉字。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就是因为汉字本身的形体构造就蕴含着美的因素,就是因为字字有别。要在整齐中显现参差不齐,千姿百态,关键在于变化。例如:在上下结构字中,有上面宽的,有中间宽的,有下面宽的,有上长下短的,有上短下长的;在左右结构字中,有左高右低的,有左低右高的,有左长右短的,有左短右长的,有左窄右宽的,有左宽右窄的;在包围结构字中,有包得严实的,有里面部分要探出包围框的等等。正如有书法家把汉字比作“像叠罗汉,有立的,有卧的,有板着的,有伸脚的,不但要整齐,还要叠成花样,而且是好多种不同的花样。”因此,要重视汉字的形体变化。书写时要根据汉字本身应有的形态,因字赋形,顺其自然。要把笔画的长短区别、位置高低的变化写好,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这就需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如果写得千篇一律,没有变化,那就显得呆板,更谈不上美观了。
三、布局安排变化美
布局是对整幅作品进行全盘安排的规范要求。一幅好的作品,除了运笔流畅、点画优美、结体舒展、结构美观外,还须讲究章法布局,无论是字体之间、行列之间,还是天头地脚、落款用印,都要进行通盘考虑,精心安排,使全篇布置变化多端,和谐美观。布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形式的多样变化。一种是纵有行,横有列:要求是字距小于行距,给人一种行行分明,字字入距的舒适感觉,其特点是整齐清楚,匀称协调,一般适用于楷书。而字体较宽的隶书,则字距大于行距。还有纵有行,横无列:行式有定,而每行字数无定,其特点是灵活自然,整齐中显出变化,粗看行行整齐,细看字字大小、长短、宽窄各异,适用于行书。
二是在正文中,要字字意别。写行草书,遇有相同的字要加以变化,避免雷同,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共有20多个“之”字,每个形态都不一样。这就好比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千人千面,虽有相似,绝无雷同。楷书较为规矩,伸缩性小,但也应字字意别。
三是正文和落款字的大小不一样,正文的字要大于落款的字,这样正文和落款就能做到宾主分明。
四是正文和落款的字体最好要有变化,用两种字体书写,但要与汉字发展史相顺应,即正文的字体在历史上先出现,落款字体后出现。例如正文是隶书或楷书,仍用隶书或楷书落款,就显得单调死板,如果改用行书落款,整幅作品就显得静中有动,生动活泼。
五是落款和印章与正文的位置不能一样高,落款和印章要高于正文,这也是体现正文和落款的区别与变化。
总之,书法的艺术美,当然包含多方面因素,主要是体现在变化上。笔画的轻重变化得当,会从线条结体中释放出美的旋律;墨色的浓淡枯湿交替,能够显现出美的节奏;书体的大小间隔有致,促使画面产生起伏感和层次感;字距行距的疏密合宜,令人有着匀称感和舒适感。除了以上所述的点画线条变化、结构组合变化、布局安排变化外,它包含很多方面的变化。例如行草书中字的大小搭配与变化,作品样式的不同与变化,不同书体运笔和结构的变化,作品的创作风格不同与变化等等,无处不体现变化,正因为有这些的变化,才使一幅作品显得生动活泼,美观大方,使人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 董友知. 书法理论与书法百家.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师范学校)
【关键词】书法 变化美 点画线条 结构组合 布局安排
书法是我国一项独特的文化遗产,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作为艺术,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美。
书法的艺术美与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美,其共性是相通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变化来体现美感。绘画有线条粗细明暗的变化,音乐有旋律高低快慢的变化,舞蹈有姿势节奏的变化,建筑有结构风格的变化等,这些也是书法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书法也是通过变化来体现美的。
书法的变化美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点画线条变化美
点画是汉字结构的基础,书法表现形式主要是线条,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是富于变化。古人说过:“学书贵能通变。”为使笔画体现变化,就要有露锋和藏锋、中锋和侧锋、方笔与圆笔、提笔与按笔等用笔的变化。在一个笔画中,从起笔到收笔,笔画的轻重是不一样的,如:竖画一般都比横画重;点画的收笔较重;撇画的起笔较重;箠露竖的起笔和收笔都比较重;捺画要写出一波三折;提画的起笔较重等。另外,凡在一个字里有相同笔画的,它们的长短、轻重、曲直形态各不相同。例如:双人旁的两撇长短不一样;三点水的三点形态不一样;四点底的四点大小和位置高低不一样;“三”字三横的长度和形态也不一样;“食”字下面的捺画改变为反捺等等,如果把这些笔画都写得一摸一样,没有变化,就显得单调呆板,这就说明了笔画线条的形态、长短、粗细的变化体现汉字的美。
那么如何体现这些笔画线条的变化呢?主要是用笔技巧。一是要把握好速度,在书写每一个笔画的过程中都有快有慢,一般来说,笔画重的地方和转折之处宜慢,轻的地方宜快。例如:横、竖、撇等笔画的起笔处就要慢,箠露竖和捺画的收笔处也要慢。要做到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二要把握好力度的分寸,做到落笔稳实,沉着有力,力透纸背,古人有“入木三分”之说。三是要讲究运笔的技巧,在运笔过程中,要运用提按顿挫等笔法,笔在纸上作上下的空间运动叫做“提按”,是运笔中最普遍最重要的运笔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能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变幻感和沉浮感。另外,无论是起笔与收笔,回锋还是折锋,都离不开“顿挫”,挫笔即顿后略提,再过渡到下一个动作。只有在熟练掌握运笔技巧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富有变化的各种笔画。
二、结构组合变化美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方”是汉字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但是这种“方”并不像几何图形那样规矩,而是给人的整体感觉而已。实际上近似方形的字并不多,即使接近方形的也是方中有变。例如:“上”、“下”就近似三角形;“天”、“王”就近似梯形;“今”、“令”就近似菱形;“冷”、“的”就近似圆形等等。
一个字是由若干笔画组合而成,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以及它们的几十种变形,可以组成千万个不同形体的汉字。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就是因为汉字本身的形体构造就蕴含着美的因素,就是因为字字有别。要在整齐中显现参差不齐,千姿百态,关键在于变化。例如:在上下结构字中,有上面宽的,有中间宽的,有下面宽的,有上长下短的,有上短下长的;在左右结构字中,有左高右低的,有左低右高的,有左长右短的,有左短右长的,有左窄右宽的,有左宽右窄的;在包围结构字中,有包得严实的,有里面部分要探出包围框的等等。正如有书法家把汉字比作“像叠罗汉,有立的,有卧的,有板着的,有伸脚的,不但要整齐,还要叠成花样,而且是好多种不同的花样。”因此,要重视汉字的形体变化。书写时要根据汉字本身应有的形态,因字赋形,顺其自然。要把笔画的长短区别、位置高低的变化写好,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这就需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如果写得千篇一律,没有变化,那就显得呆板,更谈不上美观了。
三、布局安排变化美
布局是对整幅作品进行全盘安排的规范要求。一幅好的作品,除了运笔流畅、点画优美、结体舒展、结构美观外,还须讲究章法布局,无论是字体之间、行列之间,还是天头地脚、落款用印,都要进行通盘考虑,精心安排,使全篇布置变化多端,和谐美观。布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形式的多样变化。一种是纵有行,横有列:要求是字距小于行距,给人一种行行分明,字字入距的舒适感觉,其特点是整齐清楚,匀称协调,一般适用于楷书。而字体较宽的隶书,则字距大于行距。还有纵有行,横无列:行式有定,而每行字数无定,其特点是灵活自然,整齐中显出变化,粗看行行整齐,细看字字大小、长短、宽窄各异,适用于行书。
二是在正文中,要字字意别。写行草书,遇有相同的字要加以变化,避免雷同,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共有20多个“之”字,每个形态都不一样。这就好比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千人千面,虽有相似,绝无雷同。楷书较为规矩,伸缩性小,但也应字字意别。
三是正文和落款字的大小不一样,正文的字要大于落款的字,这样正文和落款就能做到宾主分明。
四是正文和落款的字体最好要有变化,用两种字体书写,但要与汉字发展史相顺应,即正文的字体在历史上先出现,落款字体后出现。例如正文是隶书或楷书,仍用隶书或楷书落款,就显得单调死板,如果改用行书落款,整幅作品就显得静中有动,生动活泼。
五是落款和印章与正文的位置不能一样高,落款和印章要高于正文,这也是体现正文和落款的区别与变化。
总之,书法的艺术美,当然包含多方面因素,主要是体现在变化上。笔画的轻重变化得当,会从线条结体中释放出美的旋律;墨色的浓淡枯湿交替,能够显现出美的节奏;书体的大小间隔有致,促使画面产生起伏感和层次感;字距行距的疏密合宜,令人有着匀称感和舒适感。除了以上所述的点画线条变化、结构组合变化、布局安排变化外,它包含很多方面的变化。例如行草书中字的大小搭配与变化,作品样式的不同与变化,不同书体运笔和结构的变化,作品的创作风格不同与变化等等,无处不体现变化,正因为有这些的变化,才使一幅作品显得生动活泼,美观大方,使人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 董友知. 书法理论与书法百家.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