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让每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刘静说,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尽管其涵义仍有某种程度的游移,但基本精神明确后,就并不妨碍它具有组织一系列重要话题的功能,它所能展开的思想、话语和行动甚至比它的具体设计还重要。所以,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行动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新课程,转换思维方式,理解新课程,确立崭新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改进原有的教学行为,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践行中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笔者对新课程理解更深,在教学实际中遇到诸多棘手问题并想到与之相对应的实施政策,以下是我的拙见,敬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笔者粗浅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帅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所以教学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学生是主体,所以将课堂全部“放”给学生,致使课堂哗然混乱,学生收效甚微。这两种教学模式都走进了课改误区,从而进入到行动的“肓区”。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到位,致使新课改的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设置问题
新课程设置体现选择性,突出多样化,注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均衡,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探究,关注课外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校教师不重视选修课设置,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不够,不会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更不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致使新课程实施仍旧流于形式,学生并没得到全面发展。
(三)评价问题
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抓教学质量。这样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却一如以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奖金等挂钩。这样,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根深蒂固,习惯单一、被动的教师讲授,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还不能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他们还依赖教师的讲解,习惯记笔记,习惯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这样的学习导致了学生记忆的机械,思维的僵化、神情的漠然,更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
(五)教师专业化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新课程对高中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经过培训,但是一般学校的教师很难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转变慢,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不得法,教学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效率低下,通过补课弥补教学能力的低下。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上述问题,笔者提下面几点建议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教师改变观念,提升理念
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并深刻意识到,并不是改革就应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改革只会带来机遇和希望而不存在风险与困难;改革就是存在一个现成的、理想化、模式化的标准话语系统。教师更不能不割裂传统和现代改革的关系,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和“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既不要一味拒绝,又不要不加思考地接受。改革不应是“快乐而肤浅”的,而应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有体验提升,有思想深度……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精心设置课程,让学生全面提高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改的核心。在课改中要适应当地教育状况,准确把握纲要精神,义务教育要面向学生,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的界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保证必修课程前提下,使课程结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全面提高学习的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突出学生的发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规划课程,促使学生智能得到拓展,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完善评价机制,让教师轻松课改
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是课改的保证。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科学的教育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这里的发展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教育观的本质与核心,学校教育中,具体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学校不能一味注重升学率,不能一味关注学生分数,不能一味拿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优劣,应看到学生是不是有健全的人格,教师是不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让学生说明取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课堂是绿色的生机的富有活力的课堂。
(五)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的双主体教学行为,平等对话不等于师生课堂地位的等同,师生互动不等于课堂时间的平均分配,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等于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贬抑。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些无不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理论素养深厚,教师必须能高屋建瓴驾驭课堂,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使学生具有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探究精神的同时,应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带他们走什么样的语文学习之路。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让学生来沉醉于语文的热爱和学习,并用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价值观来提升语文素养。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了,因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能选择合适的教材并成为教材的开发者,能用最合适的教学技能提高学生能力增进学生语文素养。课程建设是个复杂的渐进的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只有专业性强的语文老师,才能胜任语文课程建设的要求,才能将语文课上到极致,并将语文素养提升得更多!
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教材掘深吃透,教学理念更新。新课程教育改革决不是形式,尽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多年的教学套路,但是面对新的教材,一定要咀嚼赏鉴,掘深吃透。同时不能用以往的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来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其次丰富学科知识,丰厚内涵,使自己成为“杂”家,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持之以恒地进行积累,因为厚积才能薄发,广博才能旁引。学生会因为教师的魅力而喜欢语文,这样教学成绩必然会提高。
最后面临新课改,教师既要成为教材的实施者,更应成为教材开发者,从而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对教材的娴熟,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学技能的提高,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学实践则是对教材、教学的完美体现,同时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电,不断提高,将课堂演绎成舞台,从而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真正成为语文的大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笔者粗浅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帅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所以教学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学生是主体,所以将课堂全部“放”给学生,致使课堂哗然混乱,学生收效甚微。这两种教学模式都走进了课改误区,从而进入到行动的“肓区”。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到位,致使新课改的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设置问题
新课程设置体现选择性,突出多样化,注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均衡,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探究,关注课外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校教师不重视选修课设置,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不够,不会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更不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致使新课程实施仍旧流于形式,学生并没得到全面发展。
(三)评价问题
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抓教学质量。这样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却一如以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奖金等挂钩。这样,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根深蒂固,习惯单一、被动的教师讲授,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还不能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他们还依赖教师的讲解,习惯记笔记,习惯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这样的学习导致了学生记忆的机械,思维的僵化、神情的漠然,更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
(五)教师专业化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新课程对高中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经过培训,但是一般学校的教师很难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转变慢,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不得法,教学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效率低下,通过补课弥补教学能力的低下。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上述问题,笔者提下面几点建议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教师改变观念,提升理念
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并深刻意识到,并不是改革就应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改革只会带来机遇和希望而不存在风险与困难;改革就是存在一个现成的、理想化、模式化的标准话语系统。教师更不能不割裂传统和现代改革的关系,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和“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既不要一味拒绝,又不要不加思考地接受。改革不应是“快乐而肤浅”的,而应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有体验提升,有思想深度……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精心设置课程,让学生全面提高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改的核心。在课改中要适应当地教育状况,准确把握纲要精神,义务教育要面向学生,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的界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保证必修课程前提下,使课程结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全面提高学习的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突出学生的发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规划课程,促使学生智能得到拓展,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完善评价机制,让教师轻松课改
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是课改的保证。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科学的教育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这里的发展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教育观的本质与核心,学校教育中,具体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学校不能一味注重升学率,不能一味关注学生分数,不能一味拿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优劣,应看到学生是不是有健全的人格,教师是不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让学生说明取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课堂是绿色的生机的富有活力的课堂。
(五)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的双主体教学行为,平等对话不等于师生课堂地位的等同,师生互动不等于课堂时间的平均分配,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等于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贬抑。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些无不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理论素养深厚,教师必须能高屋建瓴驾驭课堂,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使学生具有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探究精神的同时,应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带他们走什么样的语文学习之路。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让学生来沉醉于语文的热爱和学习,并用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价值观来提升语文素养。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了,因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能选择合适的教材并成为教材的开发者,能用最合适的教学技能提高学生能力增进学生语文素养。课程建设是个复杂的渐进的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只有专业性强的语文老师,才能胜任语文课程建设的要求,才能将语文课上到极致,并将语文素养提升得更多!
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教材掘深吃透,教学理念更新。新课程教育改革决不是形式,尽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多年的教学套路,但是面对新的教材,一定要咀嚼赏鉴,掘深吃透。同时不能用以往的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来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其次丰富学科知识,丰厚内涵,使自己成为“杂”家,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持之以恒地进行积累,因为厚积才能薄发,广博才能旁引。学生会因为教师的魅力而喜欢语文,这样教学成绩必然会提高。
最后面临新课改,教师既要成为教材的实施者,更应成为教材开发者,从而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对教材的娴熟,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学技能的提高,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学实践则是对教材、教学的完美体现,同时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电,不断提高,将课堂演绎成舞台,从而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真正成为语文的大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