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维 在新课程践行中驾轻就熟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ey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让每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刘静说,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尽管其涵义仍有某种程度的游移,但基本精神明确后,就并不妨碍它具有组织一系列重要话题的功能,它所能展开的思想、话语和行动甚至比它的具体设计还重要。所以,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行动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尽快适应新课程,转换思维方式,理解新课程,确立崭新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改进原有的教学行为,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践行中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笔者对新课程理解更深,在教学实际中遇到诸多棘手问题并想到与之相对应的实施政策,以下是我的拙见,敬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笔者粗浅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帅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所以教学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学生是主体,所以将课堂全部“放”给学生,致使课堂哗然混乱,学生收效甚微。这两种教学模式都走进了课改误区,从而进入到行动的“肓区”。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到位,致使新课改的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设置问题
  新课程设置体现选择性,突出多样化,注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均衡,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性学习探究,关注课外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校教师不重视选修课设置,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不够,不会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更不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致使新课程实施仍旧流于形式,学生并没得到全面发展。
  (三)评价问题
  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抓教学质量。这样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却一如以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奖金等挂钩。这样,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四)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根深蒂固,习惯单一、被动的教师讲授,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还不能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他们还依赖教师的讲解,习惯记笔记,习惯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这样的学习导致了学生记忆的机械,思维的僵化、神情的漠然,更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
  (五)教师专业化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新课程对高中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经过培训,但是一般学校的教师很难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转变慢,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不得法,教学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效率低下,通过补课弥补教学能力的低下。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上述问题,笔者提下面几点建议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教师改变观念,提升理念
  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并深刻意识到,并不是改革就应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改革只会带来机遇和希望而不存在风险与困难;改革就是存在一个现成的、理想化、模式化的标准话语系统。教师更不能不割裂传统和现代改革的关系,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和“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既不要一味拒绝,又不要不加思考地接受。改革不应是“快乐而肤浅”的,而应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有体验提升,有思想深度……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精心设置课程,让学生全面提高
  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改的核心。在课改中要适应当地教育状况,准确把握纲要精神,义务教育要面向学生,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的界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保证必修课程前提下,使课程结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全面提高学习的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突出学生的发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规划课程,促使学生智能得到拓展,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完善评价机制,让教师轻松课改
  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是课改的保证。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科学的教育观,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这里的发展是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教育观的本质与核心,学校教育中,具体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学校不能一味注重升学率,不能一味关注学生分数,不能一味拿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优劣,应看到学生是不是有健全的人格,教师是不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让学生说明取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课堂是绿色的生机的富有活力的课堂。
  (五)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的双主体教学行为,平等对话不等于师生课堂地位的等同,师生互动不等于课堂时间的平均分配,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教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等于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贬抑。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些无不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理论素养深厚,教师必须能高屋建瓴驾驭课堂,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使学生具有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探究精神的同时,应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带他们走什么样的语文学习之路。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让学生来沉醉于语文的热爱和学习,并用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价值观来提升语文素养。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了,因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能选择合适的教材并成为教材的开发者,能用最合适的教学技能提高学生能力增进学生语文素养。课程建设是个复杂的渐进的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只有专业性强的语文老师,才能胜任语文课程建设的要求,才能将语文课上到极致,并将语文素养提升得更多!
  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教材掘深吃透,教学理念更新。新课程教育改革决不是形式,尽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多年的教学套路,但是面对新的教材,一定要咀嚼赏鉴,掘深吃透。同时不能用以往的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来压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其次丰富学科知识,丰厚内涵,使自己成为“杂”家,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持之以恒地进行积累,因为厚积才能薄发,广博才能旁引。学生会因为教师的魅力而喜欢语文,这样教学成绩必然会提高。
  最后面临新课改,教师既要成为教材的实施者,更应成为教材开发者,从而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对教材的娴熟,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学技能的提高,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学实践则是对教材、教学的完美体现,同时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电,不断提高,将课堂演绎成舞台,从而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真正成为语文的大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命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已经日趋成熟,成为新课标实施后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最大亮点,体现了对考生个性化阅读的尊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两者考查的要点各有侧重。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考查方向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了新课改下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旨在为高中政治教师以及相关教育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升对策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的深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但是当前政治课堂教学尚存在一些无效的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文章针对高中政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分析,对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课堂教学、经费与场地器材现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据此提出新形势下解决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为会宁县乃至甘肃省的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体育现状 对策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关系到亿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开展,新的教育理念成为了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带来了班主任工作方式的改变。新时期赋予班主任工作以新的内涵,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采取新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地处理一些问题。班主任应从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实践。如何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这是每一个班主任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就班主任工作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发展  1.
我参加过多年的语文高考的监考和阅卷,发现不少考生在解答语文试题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心理现象。下面对此作个简单的分析透视。  一、急功近利心理  有些同学为了抢时间,刚拿到试题,没有审清题设条件,慌忙答题,这种心态称作偏急心态。有的同学做起题来,急于求成,一味盲目地追求解题速度,结果常常是忙中出错,丢三落四。明明要求选出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却选出了读音不全相同的一项;明明要求选出有语病的一项,却
阅读,从大的远的方面说,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经历,是帮助你由无知到渊博,由阅读书籍到阅读人生的过程。从小的近的方面说,它则是中考高考的学生的一把双刃剑。因此,开设阅读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只有向学生推荐好书,让学生读好书,学生的智慧才能熠熠生辉。  纯粹的阅读课是一门新生事物。这门阅读课应该如何操作,实施,在我上这门课之前并没有可以借鉴,效仿的模式。依
【新课导入】  回眸二十世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巴黎和会上的四巨头们趾高气扬,华盛顿会议上大国代表各怀心计,90多年前世界政治舞台的主角是英法美等诸强;60多年前,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貌合神离,20多年前,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黯然降落。在世纪之交,世界将走向何方?  一、俱往矣,大江东去——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过渡:大江如何东去?苏东剧变的主要过程如何?展示表格,师生共同完成知识填充。  教师:第一
引导小学生写作文就好比是导游领着一群从未登过山的游人登山一样。有经验的导游会在带领游人登山观光的途中,时不时的讲些笑话,让游人消除疲劳,解除畏惧的心理,这样游人会轻松、顺利到达终点。反之,如果导游只是一个劲地带领游人气喘吁吁向上登,则会有人望而却步,甚至半途而废,结果可想而知。作文教学之难处就和导游带领游人登山有点相似,引导不当,引导不到位,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畏惧心理,就会缺乏写好作文的信心。
【内容摘要】数学学习没有万能定律,但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我还是总结出了“耐心”“细心”“平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保持“三心”,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方法 细心 耐心 平常心  任教高三数学多年,我一直在寻找适用于每一届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论”,事实上,我知道对学习这件事情来讲没有万能定律,况且不仅是不一届的学生个体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甚至于同一
【内容摘要】2011年颁布的新课标五级目标对于英语的“听”做出如下要求:①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②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③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要想学好一门外语,不仅要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更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图式理论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以8A Unit 4 Integrated skills为例展开研究,以验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