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4343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差关系应用题是指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一组应用题。它是简单应用题中的一部分。在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中,学生对求总数和求剩余的问题,通过直观感知,直接应用加、减法的含义解答,理解不难,容易掌握。但接着学习相差关系的应用题,就不能直接应用加、减法的含义选择算法,而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即把较大的数量分成与较小量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的一部分,再根据这两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应用加、减法的含义确定算法,因此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就困难多了。特别是在解答反叙的“比多”、“比少”应用题中,解题错误就更明显。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掌握相差关系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让学生在广泛的背景中形成概念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概念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大(多)、小(少)、同样多是相差关系应用题中必不可少的概念。只有理解这些概念,才能掌握相差关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掌握这些概念,只能从学生的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因此,教师要有数学意识,充分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提供感知概念的条件。如第一册数学第一课时教学,在引导学生观察“欢迎新同学”的图时,除了让学生回答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几个人?在做什么?”,教师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跳绳的小朋友比看书的小朋友多几个等潜移默化教学概念。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借助直观操作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可以变换句式,用“……比……多”,“……比……少……”,“……和……同样多”描述,使学生在大量的感知中形成概念。在广泛的背景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发扬教学民主,培养思维能力
  在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教学中,如果过多地强调用“同样多”的语言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要求学生机械复述冗长的分析过程,就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整节课中学生没有自主思维的时空,没有自己内化知识的表达语言,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当学生达到“心会不可言传”的理解境界,就要淡化所谓深刻理解的“同样多”的语言描述。给予适当的时间,提出诸如“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能给你许多满意的回答。如有的学生把理解的思维过程进行浓缩,回答:“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从12只白兔里去掉跟黑兔同样多的7只,用减法计算。”有的学生说:“从图上看就是求白兔和黑兔相差几只,白兔多,黑兔少,所以用白兔的只数(12)减去黑兔的只数(7)。”有的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说:“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求12只比7只多几只,要求12比7多几,用减法计算。”等等。也许学生的回答不那么完整有条理,但毕竟是学生的思维所得。教师首先应肯定学生肯动脑筋,勇于回答问题,然后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叙述完整有条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精心设计练习,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相差关系应用题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还要注意讲究训练策略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进行练习。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补条件、提问题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学生熟悉的事物组织数学活动,如用直观图表示事物的多个条件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行题组比较训练,引导发现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引导学生根据一组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规律,自己归纳总结解题的一般方法。如把一道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改编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答的比较中,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弄清数量关系,通过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正反叙应用题的比较,使学生悟出解题的关键是,先判断谁大谁小,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根据在大数、小数、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选择算法,列出算式。
  3.联想具体情境,寻求解题策略。在解题时,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再联系题中的情节想象生活中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演示或直观图示的方法,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呈现出来,再分析解答。这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一种常用的策略。如“把13支铅笔分给甲乙两位同学,甲分得8支,比乙多分得几支?”学生若能想象分的具体情境,并用直观图表示出来,就不难解答。
其他文献
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引导学生配合教师搞好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历年来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强调“以本为本,注重双基,针对训练,培养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还未能彻底摆脱“抓知识点,做类型题,加大习题量,强化训练”的框框,由于部分教师对总复习的目的不够明确,不是把首要任务放在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能加以应用上,而是一味地应付中考,抓所谓“方向”类型题;不是把外来的资料或试卷加以整理分析,结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数学教学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新课程十分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吃透数学教材,讲究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的认知过程。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
新一轮课程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小学数学常以聚敛思维为主要的训练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所教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循规蹈矩地用常规的思路和方式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与文本认真对话,吃透文本,讲究方法,在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
创新能力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育过程,而课堂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我就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务必做到三个“少”字  1.课堂上尽量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减少大量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提问,避免学生忙于回答,从而让他们有较多时间理解概念、法则、思考问题、议论各自的看法、练习巩固题目,至于课堂必要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它在学生整个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对感兴趣的学科,学生会自觉而愉快地钻研,并且集中注意力,不易疲倦,而注意力越集中,记忆效果越好,学习效果往往能得到更好的体现。从而不断提高学好这门学科的信心,认为学好这门学科完全有把握,并愿意花更多时间学习感兴趣的学科。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学生难能可贵的财富。所以
摘 要: 新课改指明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研究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是每个小学数学老师都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个性化 教学研究  个性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特征上的差异性。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中,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作者一直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不能仅仅是传授基本的数理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创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方式 备课 创新教学  课程改革的成功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