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人们常说:“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掌握了提问的方式就等于掌握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权。由此可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启以得当,紧扣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设疑提问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教师的提问数量繁多,质量却不高,往往只体现了教师统一天下的作用,学生只成为知识的容器,或只在教师设置的范围内活动,没有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我的做法是以三个富有启发性的大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你学会了什么”)为纲,配合结合课文内容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下面以“五步骤阅读教学结构”为例,谈谈具体操作。
第一步:自学探索
此阶段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要求,自己尝试学习理解课文(字词、文章内容、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等)。教师应做好激趣工作,理想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树立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成功,教师必须把期望告诉学生,并明确告诉他们教师相信你们会成功。教师可通过这个提问让学生明了教师期望:“请同学们先自己学习课文,等会儿教师要请你们说说都知道了什么,看谁知道得最多。”接着,教师布置自学提纲,学生进行自学。这个问题还可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学兴趣和信心。此处注意点是,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步:讨论质疑
自学探索阶段结束后,教师在学生汇报自学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重、难点和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了解自学效果,从而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学生谈自学体会。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鼓励,及时引导讨论和深化,并发挥主导作用,对一些盲目的、随意性强的体会加以系统化。刚开始这个训练时,学生会无从说起,教师要让他们明确阅读的任务,比如理解“字词含义”、“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结构”、“写作特色”等。
“你有什么不懂?”是要求学生提出在自学时所难以解决或对课文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梳理、整理,要抓住重要的、有训练价值的、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深入讨论。一般的问题可以当即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回答,而后在深入学习中螺旋式地予以解决。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差,往往提出的问题或浅薄或钻牛角尖或是离具体内容万里,教师可以介绍这几种提高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旧知识、联系前后文、联系别人的提问、联系语文的学科特点。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及时接收反馈信息,并据此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对学生已自学掌握的,不再罗嗦;对有点掌握但不深入的,引导读书讨论进行深化;对根本没涉及的重要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发现并领悟。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好一些富有启发性、有层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讨论解决。
这里应注意的问题是:第一、这两种形式的问题应贯穿在教学阶段的始终。第二、由于学生不可能在自学和讨论中把所有知识都学会,因此要进行适当的讲解。第三、教师应当真正地钻深钻透教材,并具有一定有灵活应变能力。
第三步:练习巩固
温故而知新,就是在这个阶段,也要鼓励学生在练习巩固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质疑。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深化。
第四步:总结提高
学习结束时,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综合概括,进一步明确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的。这个过程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用“你学会什么?”作为此步的提问形式。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反思自悟的心理品质,强化内在的学习机制,也有利于思维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习时,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限制,教师要进行及时帮助,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恰当评论和适当补充。
第五步:扩展延伸
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或布置思考练习题,把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或布置阅读的文章和练习,或开展读书会等。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学习方法,并以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学会了什么这三个问题来向自己提问,以检测阅读效果。
围绕五步骤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提问改革,把固定性的问题与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有助于教师、学生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探索习惯和启发思维。
总而言之,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極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课堂提问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一步:自学探索
此阶段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要求,自己尝试学习理解课文(字词、文章内容、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等)。教师应做好激趣工作,理想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树立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成功,教师必须把期望告诉学生,并明确告诉他们教师相信你们会成功。教师可通过这个提问让学生明了教师期望:“请同学们先自己学习课文,等会儿教师要请你们说说都知道了什么,看谁知道得最多。”接着,教师布置自学提纲,学生进行自学。这个问题还可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学兴趣和信心。此处注意点是,精心设计自学提纲,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步:讨论质疑
自学探索阶段结束后,教师在学生汇报自学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重、难点和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了解自学效果,从而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学生谈自学体会。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鼓励,及时引导讨论和深化,并发挥主导作用,对一些盲目的、随意性强的体会加以系统化。刚开始这个训练时,学生会无从说起,教师要让他们明确阅读的任务,比如理解“字词含义”、“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结构”、“写作特色”等。
“你有什么不懂?”是要求学生提出在自学时所难以解决或对课文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梳理、整理,要抓住重要的、有训练价值的、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深入讨论。一般的问题可以当即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回答,而后在深入学习中螺旋式地予以解决。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差,往往提出的问题或浅薄或钻牛角尖或是离具体内容万里,教师可以介绍这几种提高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旧知识、联系前后文、联系别人的提问、联系语文的学科特点。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及时接收反馈信息,并据此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对学生已自学掌握的,不再罗嗦;对有点掌握但不深入的,引导读书讨论进行深化;对根本没涉及的重要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发现并领悟。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好一些富有启发性、有层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讨论解决。
这里应注意的问题是:第一、这两种形式的问题应贯穿在教学阶段的始终。第二、由于学生不可能在自学和讨论中把所有知识都学会,因此要进行适当的讲解。第三、教师应当真正地钻深钻透教材,并具有一定有灵活应变能力。
第三步:练习巩固
温故而知新,就是在这个阶段,也要鼓励学生在练习巩固中不断地发现、不断地质疑。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深化。
第四步:总结提高
学习结束时,要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综合概括,进一步明确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的。这个过程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用“你学会什么?”作为此步的提问形式。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反思自悟的心理品质,强化内在的学习机制,也有利于思维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习时,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限制,教师要进行及时帮助,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恰当评论和适当补充。
第五步:扩展延伸
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或布置思考练习题,把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或布置阅读的文章和练习,或开展读书会等。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学习方法,并以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学会了什么这三个问题来向自己提问,以检测阅读效果。
围绕五步骤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提问改革,把固定性的问题与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有助于教师、学生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探索习惯和启发思维。
总而言之,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極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课堂提问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