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或效率性的问题,应该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素描头像训练更是掌握技能、表现技巧、提高审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教学中要注重各种变量的关系和作用,在最短的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 整体发展 系统性 设计意识 注重生活 提高审美
素描是美术学科的基础课程,它是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是以表现对象的结构,明暗关系,探索表现方法为目的,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是感性能力和理性分析的结合。素描头像训练更是掌握技能、表现技巧、提高审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变量有“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时间”(即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即教师主导作用)、“教学反馈”(即师生多层次互动)等。怎么样才能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在最短的时间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呢?
一、注重分层教学,使学生全体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单位时间传授知识的量,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程度与状态,体现分层教学,关注学生全体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技能训练是有弹性的训练,每节课前应有“学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即所谓的“备学生”, 明确学习任务),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差异性,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同,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果也不相同。有的学生表现为对结构和透视的原理及表现方法理解掌握的快,动作也迅速,完成作业时间很短,反之,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人物的表情很丰富,眉毛的轻轻上扬,嘴角的一丝上翘,眼睛的细微一瞥,都会使得表情产生很多变化。明暗是光线的一种反映,结构是本源,光线变化了,明暗就变化了,而结构是不变的。比如在讲授人物头部解剖结构时,要注意运用光线解释结构,训练时需要安排不同的光线下同一对象的练习,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物头部的结构。把难点化解为不同的小知识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逐渐理解、掌握,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临摹和写生训练相结合,对于观察水平的提高的往往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写生在塑造形体的训练中,真正学会观察,真正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注重系统性,强调“设计意识”
人物肖像素描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进入素描头像训练阶段常规要经过石膏几何形体、静物、石膏五官、石膏头像的训练之后,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注重训练的系统性,这也是夯实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
素描一般分为研究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前者一般是指在较充裕的时间里对对象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全面的研究,以达到充分理解对象,从而取得塑造形象的能力,当然这种素描主要是对对象的结构进行分析解剖研究,以求达到对造型本质的认识,取得理解物体表象的真实能力。表现性素描则是含有创作性质了,是建立在对对象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把对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融入了作者的感受,也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和风格,可以有意识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具有浪漫性,更具有创造性。
现代设计素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训练与技能传授,而是一种活泼的参与,突出教学互动,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交流。并且随着教学的深入,穿插介绍和分析优秀的视觉作品(包括现代各种流派的作品),从多角度来鉴赏,其目的在于提高审美眼光,提高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教学设计中每一个环节做到胸有成竹,要善于推测某知识点往往会出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也就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更加关注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目前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做到了然于心。现代设计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传授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传达设计理念,增强设计意识,特别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思潮与时尚对传统技法的影响。
有人说素描的开始和结束都要天才,中间需要埋头苦干。其实“天才”更多的是建立在作者的修养基础之上。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不仅仅是技法的演变,更是思维意识的改变,是创新意识的渗入。
三、注重生活,提高审美素质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的积累也是学习、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陶冶其美的思想情感,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教给学生掌握感知物象的正确方法,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离不开生活。
“观察是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途径”,教师要从学生的眼神里能看出他们懂了没有,懂了多少,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将事先准备好了的东西灌输给学生,一个好的老师要具备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准备变换教学方式。要教学生师法自然,要启发学生善于挖掘生活中最本质的美。同时要引导学生向大师学习,“我之所以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师的作品是经典,要学习他们的技巧,无论是构图还是表现方法还是审美取向。
教师对学生才能的挖掘更应该在创造性思维上下工夫,拓展学生在形态造型上的新探索,触动并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神经,为今后的设计引发诸多创新的可能性打好基础。作为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素描观以及训练思维的束缚,打开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思路。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去开拓更多的表现领域,把被动地再现变为激情地创造,为今后的现代素描学习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处理就是概括地表现典型形象,使艺术形象比生活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具有美感。要达到艺术的处理,前提是关注生活,对对象深刻的理解,同时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要不断探求艺术处理的手法,丰富素描艺术语言和形式,这样才能避免表现技法千篇一律,形象千人一面。
总之,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发展的社会需要。实施有效性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实现理性的回归,使得教育精细化、个性化、效能化。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西方画论辑要》 杨身源 张弘昕编著
[2]《德拉克罗瓦日记》
[3]《肖像素描》 祁英男 著
[4]《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关键词:分层教学 整体发展 系统性 设计意识 注重生活 提高审美
素描是美术学科的基础课程,它是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是以表现对象的结构,明暗关系,探索表现方法为目的,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是感性能力和理性分析的结合。素描头像训练更是掌握技能、表现技巧、提高审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变量有“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时间”(即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即教师主导作用)、“教学反馈”(即师生多层次互动)等。怎么样才能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在最短的时间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呢?
一、注重分层教学,使学生全体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单位时间传授知识的量,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程度与状态,体现分层教学,关注学生全体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技能训练是有弹性的训练,每节课前应有“学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即所谓的“备学生”, 明确学习任务),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差异性,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同,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果也不相同。有的学生表现为对结构和透视的原理及表现方法理解掌握的快,动作也迅速,完成作业时间很短,反之,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人物的表情很丰富,眉毛的轻轻上扬,嘴角的一丝上翘,眼睛的细微一瞥,都会使得表情产生很多变化。明暗是光线的一种反映,结构是本源,光线变化了,明暗就变化了,而结构是不变的。比如在讲授人物头部解剖结构时,要注意运用光线解释结构,训练时需要安排不同的光线下同一对象的练习,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物头部的结构。把难点化解为不同的小知识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逐渐理解、掌握,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临摹和写生训练相结合,对于观察水平的提高的往往事半功倍。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写生在塑造形体的训练中,真正学会观察,真正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注重系统性,强调“设计意识”
人物肖像素描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进入素描头像训练阶段常规要经过石膏几何形体、静物、石膏五官、石膏头像的训练之后,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注重训练的系统性,这也是夯实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
素描一般分为研究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前者一般是指在较充裕的时间里对对象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全面的研究,以达到充分理解对象,从而取得塑造形象的能力,当然这种素描主要是对对象的结构进行分析解剖研究,以求达到对造型本质的认识,取得理解物体表象的真实能力。表现性素描则是含有创作性质了,是建立在对对象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把对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融入了作者的感受,也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和风格,可以有意识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具有浪漫性,更具有创造性。
现代设计素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训练与技能传授,而是一种活泼的参与,突出教学互动,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交流。并且随着教学的深入,穿插介绍和分析优秀的视觉作品(包括现代各种流派的作品),从多角度来鉴赏,其目的在于提高审美眼光,提高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教学设计中每一个环节做到胸有成竹,要善于推测某知识点往往会出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也就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更加关注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目前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做到了然于心。现代设计要求我们教师不仅仅传授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传达设计理念,增强设计意识,特别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社会思潮与时尚对传统技法的影响。
有人说素描的开始和结束都要天才,中间需要埋头苦干。其实“天才”更多的是建立在作者的修养基础之上。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不仅仅是技法的演变,更是思维意识的改变,是创新意识的渗入。
三、注重生活,提高审美素质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的积累也是学习、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陶冶其美的思想情感,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教给学生掌握感知物象的正确方法,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离不开生活。
“观察是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智力的途径”,教师要从学生的眼神里能看出他们懂了没有,懂了多少,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将事先准备好了的东西灌输给学生,一个好的老师要具备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准备变换教学方式。要教学生师法自然,要启发学生善于挖掘生活中最本质的美。同时要引导学生向大师学习,“我之所以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师的作品是经典,要学习他们的技巧,无论是构图还是表现方法还是审美取向。
教师对学生才能的挖掘更应该在创造性思维上下工夫,拓展学生在形态造型上的新探索,触动并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神经,为今后的设计引发诸多创新的可能性打好基础。作为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素描观以及训练思维的束缚,打开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思路。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去开拓更多的表现领域,把被动地再现变为激情地创造,为今后的现代素描学习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的处理就是概括地表现典型形象,使艺术形象比生活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具有美感。要达到艺术的处理,前提是关注生活,对对象深刻的理解,同时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要不断探求艺术处理的手法,丰富素描艺术语言和形式,这样才能避免表现技法千篇一律,形象千人一面。
总之,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发展的社会需要。实施有效性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让课堂教学实现理性的回归,使得教育精细化、个性化、效能化。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西方画论辑要》 杨身源 张弘昕编著
[2]《德拉克罗瓦日记》
[3]《肖像素描》 祁英男 著
[4]《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