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FA青年建筑师奖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do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FA 青年建筑师奖“平武熊猫村”改造方案决赛答辩会现场可谓是精彩纷呈,12位青年建筑师彼此是高手过招,将现场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在答辩环节更是与现场的25 位评委展开了关于乡村营造、在地文化、建筑IP、共享空间及后续运营等诸多问题的大辩论,评委老师与选手们一起,分享了各自对于乡建项目的经验和思考。辩论会结束后,《FA财富堂》分别连线了资深评委《时代建筑》杂志运营总监戴春博士、德懋堂首席建筑师袁牧博士和《芭莎珠宝》杂志执行出版人敬静主编,以及入围选手柏振琦、罗宇杰、李烨、朱培栋,从评委到建筑师,共同为我们带来对于2020FA 青年建筑师奖的精彩回顾和中肯点评。


FA青年建筑师奖2021访谈戴春


  戴春老师,您好,在2020年FA青年建筑师奖的入围方案汇报现场,你的精彩点评和一些中肯建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FA:请问12个提案中最令你意外的是哪几个?你的那一票会投给谁?
  戴春:2021年的FA青年建筑师奖最让人兴奋的是直面一个实际的乡村现场的PK,很有挑战性,又不同于各个建筑师工作中常态化的竞赛,其中加载了很多乌托邦式的思考与尝试。
  如果说意外,有几个是有点颠覆我对其的通常认知的。从设计探索微观感知上讲,马科元和王克明让我们看到了某种可能性,马科元此次的方案是对传统意境“再现”纯粹化的讨论,并且戛然而止,其地下部分面向日常的反常态化处理很让人意外,是一种对他自己过往那些民宿实践设计手法的颠覆,一种非常规意义的尝试;王克明的设计应该是这个项目的目标客群---野生动物摄影师会喜欢的,这可能是摄影师能够感受到共情的一面吧,其设计的空间能够让人迅速地进入到一种内在创作世界中,是让人意外的,他营造了一种来源于山村聚落,又疏离于村子的一种全新的存在,并其设计构成过程也有其探索性,从提取传统元素到运用新材料的“陌生化”过程,他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新材料的瓦依然用的是传统做法,可以重新考量。
  从对乡建项目的把握上来看,朱培栋是唯一说清楚这个“熊猫村”基本人口、经济状态以及与周边关系的建筑师,并且想明白民宿运营的方式,以及想清楚能为村民留下些什么,体现了建筑师介入乡村,不仅是设计房子,更是“设计一种关系,重构一种业态”;李烨的设计颠覆了他在彭州小石村的设计操作方式,但是彭州实践奠定了其乡村的理解,他是唯一注意到风向影响的建筑师,应该是他彭州实践的经验,更能理解熊猫村的风土;史洋对于乡村建造中的当代要素的提取很有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罗宇杰的就地营造的策略是一种有可能被乡村方便模仿的方式。
  从形式操作上讲,陈曦考量了山形的影响,新旧共生、共时性空间、以及结构的穿插是很好的建造策略;柏振琦的林盘熊猫形式和氛围的打造,公共区域将老房子标本化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黄斌注意到了当地的廊桥特点,加以运用,有延展的可能性;陈丹平的屋檐下的灰空间营造是有当地要素考量的;徐浪的将老屋废墟化处理,并以全新的构造穿插,形式非常强烈;IOO的方案令人感觉到跨文化交流中的“印象”现象,有的走向“功夫熊猫”式的异域风情,有的成为“印象西湖”中的音乐那种日式的表达。
  12个提案每一个都有特色,切入的点都有其操作的理由,非常难以取舍,在这里要感谢初选评委的思考,在建筑师类型上兼顾到了对这个项目多维度的思考,多种面对乡村营造的介入路径与方法,即使此次由于现实条件仅能选择一个方案落地,建议组委会推荐建筑师给其他未来希望改造的村民,推动其设计提案经过适应性修改在其他基地落地。



  FA:现场大家反复谈及的有建筑IP、风格化、共生、在地性等关键词,这是否也是当下全国乡建运动下建筑行業普遍需要面对的紧要问题?
  戴春:从某种意义上讲,到达建造层面,已经是乡建需要面对的乡村问题,经过博弈达到一个可以落地层面的问题。当然,如果一个乡村营造活动能够形成形式上的某种“风格”,产生IP效应,并且其形成的与当地的关系是具有共生性和在地性的,应该是能够推动乡村发展的。乡建更重要的是面对乡村本身发展的种种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建筑仅仅是其中一环,也需要重视,但不是全部。
  FA:你如何看待当下这股乡村营造大热潮,在你的思考中,借用马科元的一句话,到底乡建咋建?乡村咋整?
  戴春:从我在《时代建筑》担任责编策划的众多主题中,有两期是与乡村营造相关的,某种意义上呈现了我们关注的视角,一期是2007年第四期“让乡村更乡村?新乡村建筑”,反思了从模拟城市出发的乡村建设,指出需要重视乡土社会的优势,探索根植于乡土文化和乡土社会的乡村营造路径与方法;另一期是2019年的第一期“建筑师介入的乡村发展多元路径”,更多关注乡村主体在乡村营造中的作用,探讨包括建筑师在内的外部力量介入如何能够激发乡村内在的发展潜力与动力等等。因此,我比较关注建筑师的介入究竟能够发挥多少作用,怎样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建筑师及其他外部力量的作用,真正帮助到乡村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有生长性的、可持续的。
  FA:我注意到你特别在意建筑的样板作用,关于建筑的可复制性,你还提到了一个甜甜窗的案例,那么在平武熊猫村的这个项目中,你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吗?谢谢



  戴春:是的,样板对乡村营造是有意义的。建筑师介入乡村营造,应该也能够将更好的营造方法,更好的美学体验带到乡村,融入乡村,即便是单纯的营造,也能够通过某种可以简化的,简单易学的,在当地施工的过程中,藉由当地的建造系统,影响到具体的建设。因此,特别建议在乡建中一定要设计在乡村的施工流程,并且将施工中的问题反向影响到具体的空间设计中,这有可能形成更可落地的适合当地的全新的乡村营建体系。
  提到“甜甜窗”是希望建筑师一定不要低估乡村“向城而生”的一种超级学习能力,这也说明,要想真正促进乡村营造发展,不仅是建筑师向民居、向自然生态学习,更可以是将这种取之于乡村和自然的设计,通过“设计施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乡村营建。在此次的项目中,比如罗宇杰的木构体系,王克明的新材料瓦屋面,柏振琦的林盘庭院,史洋对于当代乡村材料的探索等等,都是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期待FA青年建筑师大奖有更大的发展,不仅是建筑师介入乡村营造的平台,也是建筑师建筑本体探索的沃土。

FA青年建筑师奖2021访谈袁牧


  FA:首先想请你点评一下2020FA青年建筑师奖的整体表现?12个提案中有哪些共性,又存在哪些共同的问题?
  袁牧:这个问的应该是共性的优点,和共性的问题吧?
  共性的优点,我想在于这十二位建筑师,虽然还较年轻,但在对建筑和建筑设计的认知方面,已经颇为深入,也颇为注重建造、落地、成本、实用性等非常落实的问题,同时也在视觉形式方面相当熟练且各具特色,这在早十几年是非常罕见的,我想这也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发展,和我国基础建设领域近年来的长足进步和产业成熟,这一代青年建筑师的成长速度非常惊人。
  共性的问题,那就是还需要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乡村振兴、建筑产业链等关系到国民社会发展的几个关键议题,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从宏观经济循环和城乡社会组织的层面,未来能真正承担起一代人的社会和行业责任,这还任重道远。
  FA:在2020FA青年建筑师奖答辩会上,你有很多精彩的点评,做为一名成功的建筑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会否让你更为偏向那些更为落地和务实的提案?
  袁牧:我常年研究乡土民居,经验有一些,教训是主要的,还谈不上成功,因为毕业晚的原因,实践经验也不算丰富,可能优点是理论实践相对均衡吧,各方面都还有些了解。
  对于本次乡村建筑设计的提案,我想很明确的一个态度,是应当在示范性和落地性之间取得平衡,在形式概念的网络传播,与建造运营实际需要之前,做良好的取舍。所以这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优劣选择,而是不同路线、不同维度之间的比较和选择。目前十二个方案体现出的,至少有 视觉传播、现代建筑功能与形式主义、古典或传统美学等几个不同的方向。
  对于当代中国乡村发展,其中任何一条路线都大有可为,宏观上应当是百花齐放的,并没有先天的哪一个路线占优。因而当我评选这些方案的时候,会优先考虑每个方案在自己的方向上是否做得足够好。



  FA:打造建筑IP在乡建项目中是否可行?从长远发展考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袁牧:当然是可行的,在整个当代社会,消费、品牌、渠道、传媒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这与过去的生产、技术、品质、功能为主的时代有了巨大的不同,简而言之就是从短缺社会进入过剩社会,卖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这种社会条件下,品牌和IP是每个行业的企业都需要的生存方式,通过产品线的统一特征和规模,争夺社会传媒和消费者的注意力与品牌认同,来获取优势销售渠道。长远看来当然是有利的。其实过去的新古典,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也是一种IP,只不过更宽泛而已。
  建筑物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产品,我认为也不必过度强调每栋建筑的特殊性,就像很多风格化的建筑师,并不见得作品就不能适应当地环境。建筑设计和建筑物运营,都可以借鉴其他產品的系列化、IP化的方式,只不过要注重对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的尊重。
  也许未来当建筑全面实现移动载具化,甚至可以星际飞行的时候,IP更能体现其价值。
  FA:FA青年建筑师奖举办至今,在你看来发生了哪些显而易见的变化?
  袁牧:我感觉最明显的是入围作品的水平和落地性在显著提高,丰富性和多元化程度也在提高,从而也提升了奖项的公信力,我觉得这是很好的。

FA青年建筑师奖2021访谈敬静


  FA:请您先简单谈谈对于此次2020FA青年建筑师奖十二个入围方案的整体印象,可否透露一下,你会将手中的票投给那位建筑师?
  敬静:2020FA青年建筑师奖十二个入围方案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形态,带给我很多惊喜。每一位青年设计师都有着很高的设计水准,更为珍贵的是这些方案都充分体现了每位参赛者如何看待乡村、如何分析熊猫村、如何思考这个项目的角度与维度。每一个方案都是设计师内心世界与观念边界的反映。
  在众多的好作品中只投两票确实是艰难的选择,如果非要我给出选择的话,我可能会投给来自四川的建筑设计师李烨,因为本地视角是非常珍贵的。另一票我投给王克明,虽然方案不是很炫很出位,但是是我自己愿意去住的民宿。



  FA:在建筑师反复提及的空间赋能外,您作为设计行业的资深人士,是否对于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等)赋能有更多的期许?   敬静:我的领域是珠宝设计,和很多其他领域的设计一样,设计本身肯定是可以为产品和产业赋能的。产品上来说好的设计本身就可以提升审美的价值,增强使用的舒适性,以及增加使用的场景。对产业的赋能就更加明显。设计可以发展出新的材质,新的科技应用,也完全可以创造出新的品类,是令像珠宝首饰这类非常传统的行业有活力和面向未来发展的巨大赋能。
  FA:百余年前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有一个核心思想,即“设计要为大众服务",您觉得在当下的乡建浪潮中,设计又该如何走入乡村并为之服务呢?
  敬静:为乡村服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需求,这个需求并不只是当下的需要,而是站在此刻面向未来。以终为始,以目标谋手段是真正的为乡村服务,这种服务是要有引领性和真正的战略性的,而不是为了乡建而乡建。
  FA:柏振琦你好,首先祝贺你的林盘竹院方案入围2020FA青年建筑师奖,作为12位入围建筑师中最年轻的一位,你的开场很精彩,抓住了在场所有的评委和观众,并在互动环节引发了大讨论。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这个奖项的?
  柏振琦:通过网络渠道,忘记具体是哪个网站了,应该是谷德archdaily有方三个里面其中一个。
  FA:在听了其他11个提案后,哪几个触动到了你?综合比较下来你觉得自己的提案有哪些优势,胜算大吗?
  柏振琦:每一个方案都有其独到的切入点,我认为这是一场“神仙打架”的聚会。
  史洋老师的政治经济数据切方案,克明老师国际顶级的设计图面分析能力,罗宇杰老师在其木构造赛道的制霸表现,陈曦老师很仙气的地景意识流,李晔老师极其优秀的情感渲染,马岛老师对传统构造方式的精妙破解,徐浪老师的飘逸叙事,黄斌老师雄厚的建筑底蕴,唯一一位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电影场景表达,当然,还有朱培栋老师的降维打击。胜还是不胜,不是算出来的,也就没有了胜算。



  FA:關于打造建筑IP的提议在现场获得了大家的热议,你对史洋提案中的熊猫树屋有印象吗?和你设计的三个熊猫蛋比较,哪个更容易成为IP?
  柏振琦:史洋老师的方案,我映像最为深刻。他的方案其实不在于“建筑结果”,而在于“乡建体系的建立”,这是宏观视角下的建筑表达。而我在做的,是针对场地命题给出“解法”,只是用了建筑手段而已,我们本不是一件事情。如果非要比较,那这个问题应该这么问,是淘宝上的熊猫3D模型容易成IP,还是熊猫竹包更容易成IP。
  FA:林盘竹院项目特别强调了竹,用竹构打造竹林景观,即因地制宜又控制了建造成本。超低成本预算对于建筑师而言是否意味着必须舍弃一些创意,走向务实?
  柏振琦:对于我和裸筑更新事务所而言,建筑设计最重要的点,在于“有趣”。一切能够帮助我表达“趣”这个词的设计,都是我愿意去尝试的,因此无论低成本还是竹子,都只是表象因素,最重要的是,我拿到这些菜(因素),怎么烧出一桌子饭菜,这里面涉及到方法论和经验,比如“巧劲”,“借力”,等等。



  FA:罗宇杰你好,你的提案“不动院子和方院子”获得了评委老师们的很大认可,从城市到乡村,语境大不相同,建筑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罗宇杰:是否对乡村有热爱、是否可以关注和陪伴在地传统建造技术的延续,以及要深入了解乡村真正的需求并促进它的良性生长。
  乡村的可贵和令人向往,不光有田园景观,还有建立在传统和在地匠在基础上的“小桥..人家..炊烟”,如果不关注在地性,乡村也会被城市和建筑工业化而变得同质化。另外在乡村的建造队伍普遍不具备读图能力,乡村也不同于城市条件会相对清晰明确,乡村的各种情况复杂、村民关系也有多变性,在地也表现在陪伴或者根据现场情况(材料、场地、人)变化进行及时的改变和修正。
  FA:你的提案有一个亮点即建筑的可复制性,希望通过以建筑为样本让周围村民便于学习最终推广应用。这意味着在材料、工艺及施工方面都需尽可能的本地化,如果最终你的提案获胜,在实际建造过程中最可能出现的问题会发生在哪?
  罗宇杰:由于涉及到对传统老木屋的改造,需要对木结构进行拆解、加固、接续建造,这个环节需要找到当地有经验的老木匠参与或者指导。在这个初始阶段需要设计方陪伴指导建设、施工方保持匠心、业主使用方保持耐心。
  FA:现场的评委老师在答辩环节,对你提出了是否过于风格化和形式化的问题,你接受这样的质疑吗?
  罗宇杰:这可能是由于我团队经常运用到木材建造的原因,事实上,运用木材进行建造,是中国传统乡村特别常见的建造方式,我们运用木建造,也是在材料和结构真实性上延续乡村的工艺。我们长期在乡村实践,慢慢也会形成针对乡村建设而形成的一些经验思维,这些经验也带来了一定的特点。
  FA:有一位评委老师点评你的作品时用了优雅这个词,乡建项目扶贫项目大家可能都会是从务实出发,弱化设计和品质,请谈谈你个人的一些看法并分享一些实际的经验。谢谢!
  罗宇杰:对于我们来说,充分尊重当地自然地理地貌风土人情,通过有效的建造技术手段去延续当地的传统文脉,也是乡建扶贫和振兴的一个重要工作。大部分乡村交通运输、机械施工并不方便,采用更少和更轻小的材料、利用周边可以采集(或者复用)的材料,这也会重塑地方特性,是我们多年来乡村建设的一些实际经验。
  FA:李烨你好,提案那天你抱病通过手机参与了答辩环节,而且很耐心的解答了评委老师们的问题,希望你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我首先想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做为有着丰富乡建经验的团队,这次平武民主村(熊猫村)项目与你们之前参与的项目有着哪些不同之处?民主村项目的哪个点最先吸引了你们?   李烨:感谢贵刊问病和采访。宿疾经年,一朝发作,医嘱还要休养月余,再看进一步手段。
  民主村和我们接触的其他村子有着极大的共性:原生态尚存一息、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面貌杂乱、社区空心化为主要问题,资源有若干闪光点,但是被埋没在混乱的建筑和文化风貌下,同时被不便的交通牵绊。我们曾经操作很多乡村项目,是以村镇为主体自发的对乡村社区进行更新为主,大多是“筑巢引凤”式扶贫;而FA设计师公社这个项目,则是以外来的专业资源进行注入,并在更大的平台上进行市场化运作而达到扶贫目的。这个不同让我们产生了很大兴趣:首要的思考点从本地自发的渐进式更新,转移到如何创造一个策略,使外来的资源和本地社区充分的互动,并产生价值和启发。当前很多乡村的扶贫项目,实际上都在和当地社区争抢资源,这个项目是否有可能转变思路,做到与当地资源共享和互动,比如设置开放空间系统、创造混合与动态空间、与集体经济协作、更多融入社区等开发策略,从而在建筑设计上可突破已有的范式,这个是我比较想挑战的方向。



  FA:你们在现场提案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重塑秩序”,这是一个看似大胆其实却又很切中要害的治疗手术,请你展开谈谈这个概念的形成。
  李烨:最终策略的提出,除了建立在项目运作模式的理解上,还有文化策略和场地策略,在提出具体概念前在多个层面进行洞察,最终通过建筑概念进行统一。民主村与很多乡村一样,缺乏现代的身份认同,原有的文化认知已经破败模糊,引入一个新的思路,打破以前的僵局势在必行,然而这个新的“身份”又必须与当地有深层次的关联。根据对场地的观察,现场两块地段被上山路割裂为两处,公共性最强的通路贯穿了地块始终。于是,如何弥补并联结两处地段,并由此创造出公共空间体验,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概念生成就比较明确了。从结果来看,“时间折线”的策略创造了对话,同时又统一、缝合了两侧的场地关系,产生了互动场景,表达了故事线。利用冲突展现故事,这个思路是借鉴了电影艺术的手法。
  FA:你们的团队在最后还抛出了一个特别温暖的提案,在村庄点亮“万家灯火”。代替你出席会议的小伙伴充满热情的与大家分享了你们的诸多乡建心得,并在现场直接拉票,让大家感受到了你们对于故土的那份浓烈情感!这是否也是支撑你们团队长久以来积极参与乡建项目的一个原因?谢谢
  李烨: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浓郁的自然情节,这是深藏在人类心中的永恒乡愁。而对于中国人,对山水的热爱更是写入了文化基因。我认为中国要找到自己的建筑学,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植于本乡本土的探索,而中国西部的自然、人文、地理格局有如此多丰富的滋养,在这里做设计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超越想象的挑战。我们的团队一直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就是“为改变世界而设计”,改变世界的第一步,从发现西部,改变乡村开始。
  FA:朱培栋你好,答辩会最后一个出场,前面11个提案里面有没有给你带来那么一点压力的?[壞笑]
  朱培栋:最开始是有点压力的,主要是不知道几点能轮到吃晚饭的压力(笑)。但看完前面11位赛友的提案后,更多的感觉是鼓舞和振奋,富有才华的伙伴们的提案各不相同,各有闪光灯,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一批年轻人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FA:你带来的“小隐·半舍”几乎是全场最为务实的,并且也是全场唯一一个提到需要关注运营的提案,你提出乡建必须直面村庄直面村民,以乡村乡民为本,建筑师要“跳出形式的游戏”,你的潜台词是指在当下的乡建中要弱化营造,弱化创意吗?
  朱培栋:一方面,这句话既是对听众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建筑师天生对形式有着某些偏爱与执念,但在乡建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往往并非形式的问题或是单纯形式所能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跳出形式的游戏”这决不意味着要弱化营造和创意,相反这两者在乡村的建设中无比重要,选择乡村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所能负担的合适营造方式是保障乡村建设可持续的高品质空间生产的重要路径,同时在我看来“创意”并不仅停留于形式层面,他可以是某种人和人的关系,可以是某种空间利用模式,也可以是某种营造的策略。



  FA:答辩会上柏振琦给出了一个建筑IP的提议,引发了评委们的热议,可否谈谈你的理解?
  朱培栋:对我来说,建筑IP的概念并不陌生,我同事孟凡浩在东梓关的农居实践即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此外我们事务所近期在泰安九女峰的实践,也有意识地利用了的建筑的IP效应,为这个乡村带来了某种转机。
  对于移动互联空前普及,掌上自媒体平台使普通人的发声渠道前所未有地下沉的这一时代,建筑正成为一种被大众所消费的媒介,通过颜值或故事(也包括事故),建筑的传播潜力正被不断地挖掘。这种基于视觉或空间猎奇心理的建筑IP现象是时髦,而又危险的,人们基于商业的利益追逐这种现象,然而这种IP也宛如当下这个时代的其他流量载体,很容易被复制,泛滥,庸俗化。对于建筑IP的营造,其实早已有一些规律和策略可循,但如何保持他的生命力,才是一个真正的考验。
  FA:作为一家运营非常成功的建筑事务所,吸引你们参与到这样一个扶贫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朱培栋:确实,于我而言,这个扶贫项目的建造机会和奖励并不是我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当下一系列的乡村实践所呈现出的某种空间/气质/材料的同质化使我有些焦虑,参与这个项目,恰恰是想提出一种观点,乡村的介入也有别的可能性——这种不以形式或不以营造为关注点的介入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重视时间的变迁,运营的模式,价值的分享,人和人的关系,这些要素在现阶段乡村建设中的真实价值,或许更胜于对于建筑本体相关的探讨和研究,而这,也是建筑师所应考虑的。
其他文献
还记得伦敦的2020年12月初第二次封城结束后,人们蜂拥进入泰特英国美术馆,观赏Lynette Yiadom-Boakye个展,那时很难会想到十几天后即将到来的是第三次也是最长最严格的四级(Tier 4)封城,所有的艺术场馆再次关闭。伦敦的艺术圈,在2020年就是这样飘摇和停滞着。疫情的政治化通过网络的声浪获得了能量,也让所有的从业者们看到了比当代艺术更具批判性意义的社会现状,让人意识到艺术在危机
期刊
3月14日,《東说西道》朱旭东随笔集首发签售会在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隆重举行。东方卫视主持人陈蓉、艺评家丁曦林、建筑师俞挺作为嘉宾受邀出席。来自各界的读者、朋友和媒体纷纷到场祝贺。  身为易居联合创始人、易居乐农总裁,朱旭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持续写作,《东说西道》集结了他5年微信公众号“东说西道”之精华,约30万字的内容展现了一个企业家在事业、生活、旅行、艺术等领域的诸多思考和见解。“你翻阅这本书,会
期刊
上一次在家过年大约是十年前。那时妹妹还没有出生,那时还能燃放烟花爆竹,那时的春晚还有点好看。  如今,十年一次的回家过年显得平淡了些。如果抹去一系列贺岁信息与节目演出,甚至有点感觉不出过年与日常回国度假的区别。  曾经可不是这样,曾经的“年关”充满盼头。  一年一次,过年是盛大的事。备年货,大扫除,买新衣,做年食。随着腊月将近,就觉得会有好事发生。这好事于我具体是什么呢,压岁大红包?除夕放烟花?合
期刊
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杰出导演的费穆,他的人生和他的作品,包含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题目,值得我们一再回顾和探讨,比如:他对电影的认识以及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质、他对自己人生和艺术道路的坚持、他在各种因素的错综之间所作的各种抉择等等。像费穆这样的艺术家如同冰山,当我们看到露出水面的山尖在阳光下闪烁的光芒时,沉默于水面下的山体早已为我们备下了无尽的宝藏。一  费穆1906年生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4%。城镇化也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58.52%。与此同时,我国粮食产量也稳步增长。我国粮食总产量由2004年的46946.95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66160.72万吨,增长了40.93%(除2016年稍有下降外)。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长得益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和单产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从2004年的101606.03千公顷增加到2017年的117989.06千公顷,增加了16.12%。粮食单产由2004年的4620.4
FA:你目前正在策划将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先跟我们聊聊这次展览以及作为展览题眼的“影像艺术”这个概念吧。  D:「广州影像三年展」的前身是2005年开始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但因为“摄影双年展”这个题目可能不太适应现在变化非常快的摄影和影像创作,因此改名为更具包容性的“影像三年展”。我们是在2020年年初的时候,策划团队和学术委员会一起确定了此次三年展的主题为“重思集
期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实力整体已经显著增强,然而,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依据《2018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我国在全球参与测评的180个国家中排名120,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着严峻挑战。此外,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经济增速由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这说明我国正面临环境污染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困局,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提高我国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十九大报告再
海派文化的精髓是海納百川,融汇创新,它的百花园中,既开放着土生土长的本地花卉,更有来自世界各地、中国各方的奇花异草在此嫁接衍变,繁荣生长。  月份牌艺术就是汲取了江南文化的营养,吹拂着来自外洋的海风而开放的一朵奇葩。一、从春牛图到广告画  从历史渊源来说,月份牌这一新生事物于19世纪中后期在上海的亮相问世,无疑受到中外两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就中国方面的影响来讲,月份牌这一形式明显有着中国年画中
期刊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低速发展形势下维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健康发展成为眼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稳定出口不仅需要对已有出口关系进行巩固和深化,更要勇于突破未开发的市场,从而实现企业的出口扩张。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无疑会对我国以及沿线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战略性意义。鉴于此,本文采用2000-2013年中国与5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海关数据,并将其与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匹配,基于企业-出口市场组合角度,
Z=张腾,X=许宇 Platform与卓纳线上展厅  Z:感谢大家今天参加这一场云上研讨:“2021年之后的艺术市场”,也非常高兴能邀请到David Zwirner卓纳画廊的资深总监许宇先生。组织这场研讨会的原因其实有两个,一是显而易见的,2020年初的那一场疫情始料未及,而对于艺术界来说如同火车变轨,朝着从前从未细想过的方向行进。第二个原因也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就是年底上海艺术市场,两场艺博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