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去哪儿了?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次在家过年大约是十年前。那时妹妹还没有出生,那时还能燃放烟花爆竹,那时的春晚还有点好看。
  如今,十年一次的回家过年显得平淡了些。如果抹去一系列贺岁信息与节目演出,甚至有点感觉不出过年与日常回国度假的区别。
  曾经可不是这样,曾经的“年关”充满盼头。
  一年一次,过年是盛大的事。备年货,大扫除,买新衣,做年食。随着腊月将近,就觉得会有好事发生。这好事于我具体是什么呢,压岁大红包?除夕放烟花?合家看春晚?……说不清具体是哪一项让我兴奋又期待,又或者就是这全部选项构成的独特氛围。总之,随着腊月年关筹备的日益紧张,我的祈盼就越加浓烈。
  年味,是一年一次珍贵的场景化体验,是我在这体验里的期待与满足。只可惜,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升、城市现代化规范治理的需要,幼时稀缺的仪式化体验被大大冲淡:大红包的喜悦被消解了;外环以内烟花不能放了;连春晚的小品与贺岁电影也仿佛注了水,在义乌赛博画风的舞台上唱演做打再卖力也无法打动我心。一切都变得速成,一切都容易获得,一切都流于凡俗。新鲜感被日常化取代,自我参与创造的乐趣被“现成物”填满,我的盼头也栽了跟头儿。
  我渴望的年味中,藏着少年重回稳固世界的情感线索。年味的变淡,可能与人的长大密不可分。长大的过程是离家的过程、奔赴前程的过程、不断拓宽自我世界的过程。随着眼界增长、疆域拓宽,逐渐看遍世界的光怪陆离,这时候再回家过年,还有什么罕见稀奇?不过是在走遍半个地球、经历陌生的大世界之后,在特定的時间点重返这个叫做“家”的起点之时,借由熟悉的童年时刻重温从前的自己,捡拾熟悉坚固的安全感,明白哪怕世界变化也总有个角落稳定而坚不可摧。
  曾经的过年,还有热热闹闹的拜年。拜年仪式背后是中国人重乡土、重家庭、重朋友的淳朴感情。从司马迁向汉武帝提议启用《太初历》、春节由秦始皇规定的十月初一调整为正月初一开始,拜年就在中原地区全面盛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拜年还增加了燃放鞭炮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及至宋代的“飞帖”——最早的新年贺卡,明清的“团拜”——为了提高拜年的效率,都在传递浓浓的人情味。
  再看现在,拜年的效率有点颇高了。“群发式拜年”取代了见面约会的真情交换,对速度与效率的追求取代了人们愿意为他人付出的时间与心力。其中虽有疫情限制流动的缘故,但在疫情之前这样消解仪式、强调便利的方式已经屡见不鲜。通信技术的发达缩短了物理上的距离,却拉远了情感关系。然而“爱”不就是愿意为彼此花费心力与时间吗?有时候幸福需要的是身体力行。
  如此整理过年的感受,似乎真有点乏善可陈。想起和朋友一起叨叨“地球已经没有地球味儿”时,他的扯淡有点意思。他吐槽现代文明的拓展让所有土地和空间的辽阔、广袤不复存在:人类从地球的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几乎从未真正来到室外和野外,只是从这个房间来到另一个房间。
  他因此提出了“斜坡城市”的假想。在斜坡城市中,所有的高楼和建筑将自己的楼面放倒,缓缓倾斜在地面上方,人可以在楼面上自由行走驻留:金茂大厦变成了通往远方的玻璃山坡,居民的住房变成了半开放的街道。当你在一扇窗前坐下时,营业员能从50多层柜台来到你面前端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孩子们穿着轮滑鞋在帝国大厦由高向低一路冲刺,一个翻身就乘着玻璃的波涛跳过太平洋、去到东半球;即使从上海走到莫斯科,也不用真正走出一座大楼、进入一个室内,因为所有的外面就是里面。
  嗯,我承认这真的很扯,但随便想想也挺带劲儿。世界长大了,童年的逝去也无可挽回。年味儿不再是舌尖上、耳目中的红火热闹与天真欢愉,过年却仍旧重要——因为过年,让我多出了机会与家人团圆,相信你们也是一样。
其他文献
东北三省产业振兴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产业集聚的视角来寻找东北振兴之路。
  本文选用2000-2016年东北三省地区制造业31个行业为样本,运用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对区域制造业产业集聚度进行分析并测算,研究发现:东北三省制造业集聚度趋势有所上升。黑龙江省集聚的产业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辽宁省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度有所提升,但也存在资本资源依赖性;吉林省整体表现好于黑、辽,有17个产业区位熵呈上升趋势,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
工艺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造物活动,其中既包含了力量和智慧,也寄托了情感和审美,融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一体。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每一个微小改变,都会带来工艺在材料、技术、审美等方面的变迁;而反过来,传统工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进化史,工艺的每一次蜕变,都是人类智慧、文明的闪光。  宝库文化作为当代工美行业最有影响的平台之一,为致敬中国工艺文化,探索工艺美术与多元艺术形态、
期刊
K-蒯乐昊w-王凯梅  W:你的背景是一名记者,作家,你写艺术报道,也写小说编故事,今天很高兴和你这样一名以文字为媒介,表达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并传达给公众的知识分子一起来聊聊杨福东的艺术。  K:纵观杨福东老师的作品,我觉得他有一脉相承的精神性。《陌生天堂》是在杭州拍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这个城市似乎作为承载“幸福”的场域,但作品实际上讲的是小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迷茫 。日本有一位策展人说,
期刊
电影:无限放大的个人感受  一只手,伸入一个玻璃鱼缸里,试图捕捉水中游摆的鳝鱼;一只手与另外一只手握合在一起,戴上一只戒指,擦亮一根火柴,点起一炷香;一只手拿着一支毛笔,在一张白纸上画一幅传统的山水画,一个男人的画外音开始宣讲何为中国山水画。伴随着男人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画面上渐渐出现了东方意境的山石房屋和房檐下面坐着的小人儿:“中国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要靠心去领会的,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
期刊
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电影游击队组合,美国独立导演阿贝尔·费拉拉(Abel Ferrara)与演员威廉·达福(Willem Dafoe)已经合作了六部电影,去年亮相柏林电影节的新作《西伯利亚》(Siberia)与2019年的《托马索》(Tommaso)形成了一场松散媾连的影像双重奏。前者是达福以西伯利亚为地理画布的梦境世界,后者是以罗马为城市空间的日常生活碎片——它也被费拉拉称为一部真正的家庭录像电影。
期刊
伤心蛋糕  导演/ 陈轴  深夜,床旁边的烤箱开着嘀嗒响的倒计时,一个女人在哭泣的等待“未来”,“未来”是男人的哥哥。今天是他的生日,他没有來。来了另一位女子,从烤箱中取出一根白骨,她带着这根白骨走入夜晚的林中,变幻莫测。指南  导演/ 冯冰伊  虽然这件作品会有大荧幕播放的机会,但“指南”也是一件让每位观众在各自身处的日常环境中用便携移动设备观看的视频作品。它不需要观众进入特定展示区域,而是主动
期刊
60年代中才刚起步的录像艺术,一跃入70年代便大举进入美术馆的展厅,而至90年代之后,几乎所有重要的美术馆都拥有自己的新媒体收藏部门。通过追溯录像与机构之间关系的历史,我们发现录像艺术迅速在当代美术馆、收藏机构之间获得了关注, “录像艺术”的概念也很快地伴随其合法性论述而出现。  然而,录像艺术有其先天的缺陷——这种创作媒材极为轻易被淘汰或恶化。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在谈到他的作品时
期刊
去岁,有一段日子在异乡小住。当时闲来无事,幸而同去的有几位茶友。于是,镇日里品茶为乐。  逢茶,必得找合适的器物。  有人求快递送来几件茶器,其中就有建盏。茶友中,一位福建朋友陈兄把盏细观,悠悠然吐出一个字:好!  本来品的是大红袍,唯白瓷杯子除了品味茶香之外,可以把玩的地方确实少。而建盏则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茶颜,观茶色,品茶香,颇有一种五光十色迷离之感。  近日,在上海中心宝库匠心馆,当我看到
期刊
还记得伦敦的2020年12月初第二次封城结束后,人们蜂拥进入泰特英国美术馆,观赏Lynette Yiadom-Boakye个展,那时很难会想到十几天后即将到来的是第三次也是最长最严格的四级(Tier 4)封城,所有的艺术场馆再次关闭。伦敦的艺术圈,在2020年就是这样飘摇和停滞着。疫情的政治化通过网络的声浪获得了能量,也让所有的从业者们看到了比当代艺术更具批判性意义的社会现状,让人意识到艺术在危机
期刊
3月14日,《東说西道》朱旭东随笔集首发签售会在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隆重举行。东方卫视主持人陈蓉、艺评家丁曦林、建筑师俞挺作为嘉宾受邀出席。来自各界的读者、朋友和媒体纷纷到场祝贺。  身为易居联合创始人、易居乐农总裁,朱旭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持续写作,《东说西道》集结了他5年微信公众号“东说西道”之精华,约30万字的内容展现了一个企业家在事业、生活、旅行、艺术等领域的诸多思考和见解。“你翻阅这本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