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能力的开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ang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开始的,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如果教师从具体到抽象的转换太快,学生学得就会很困难。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易学易懂,而这个过渡和衔接的过程主要靠淡化直观图形的存在感来实现。
  [关键词]马赛克;苹果;抽象;模型;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51-02
  2001年适逢课程改革,新教材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就像一本连环画,图片一幅接一幅,让人目不暇接!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插图色彩鲜艳、画面生动。到了2013年课程标准修订后,苏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册的插图色彩更丰富、数量更多了。仔细阅读这些插图,让人新奇的是,有些插图打了“马赛克”(如图1、图2),这在旧教材中是从未出现过的。为什么要打“马赛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打了“马赛克”的抽象作用
  数学和所有科学一样,都要以生活实际为依托,从真实现象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虚拟的空间形式。数学的抽象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借助具体情境循序渐进地抽象。
  打了“马赛克”的部分淡化了苹果的物理直观,突出了它在数量上的抽象表征意义。图1将10个苹果抽象成一根横条,用稍长的横条表征17个梨,将数量多少转化为横条长短。将此时的苹果和梨作为普通水果的物理属性(颜色、味道、大小、形状)被淡化了,蜕变为一个抽象的数学符号、一个数码,它们的数量已经被抽象为一根横条。图2与图1有明显区别,图1挡住中间部分,两端各露出半个苹果,留下合理联想的提示,帮助学生形成量感;图2让每个苹果露出“上半身”,隐去“下半身”。目的何在?笔者以为这是为了直观呈现4个2的运算基础,揭示乘法的含义,将数量从实物中剥离出来。
  线段图可以直观地揭示数量关系。如,教学“倍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并说说较长线段是较短线段的几倍。又如,教学“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补充完成线段图,引导学生慢慢学会绘制和运用线段图。在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发现打了马赛克的不仅是“苹果”,还有更重要的。
  二、打了“马赛克”的量值大小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展都是从直观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步感知、依靠表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教师必须先依靠学具、实物图等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观察了解,再逐步淡化实物、提炼抽象,从而概括出概念定理。如,新教材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中有一组习题。
  观察上面这组习题,稍加分析就知道是加减法计算的基本题型。三道习题分别考查的是两数之差、多退少补、求比一个数多几是什么数。除图3隐约露出实物外,图4和图5就只有横条了。对比这组图片,可以发现都是用横条的长短来刻画数量的,长短与数量多少成正比,长横条比短横条多出的一截,既是差量又是较长横条的局部。在一步步的抽象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解答类似题型的方法,还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
  三、打了“马赛克”的计算模型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抽象某些概念的过程中,仍能看到直观思维的影子。具体感性的素材在大脑中留下印记,形成表象,再抽象概括成理性思维。新教材分布在第三、六单元中的另一组习题就体现了不同的思维阶段。
  这组习题是典型的乘除法计算,详加查看就能发现内在关联。图6中的8个苹果都只露出一部分;图7只在第一截横条中标明★号,其他横条一律空置;图8的横条中没有任何填充物,只是在括弧线上旁注了球形图标。这种编排顺序是为了展现“实物—半实物—图形”的抽象过程,让学生经历“完全直观—局部抽象—整体抽象”的思维过程,逐步把实物抽象为数学字符,加强了客观现实与抽象理论之间的联系。
  乘除法都可以概括为“几个几”,如果求总数就用乘法,如果求份数或者个数就用除法。优等生能够在这种反复的抽象活动中联系前后知识,建筑自己的知识大厦;学困生遇到这样的题型,也能形成一些抽象认知。如,看到—截横条里包含3个★,就能推理出每截横条也都是这样。又如,由每段横条的长度一致,判断出每段横条里含有的[○]数量相等。
  两组习题都是从实物一步步渐渐抽象成横条的,大同小异的横条背后隐藏着迥然不同的信息。第一组习题反映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二组习题反映的是倍数关系。对比发现,横条可以表示等量和不等量,也可以刻画倍数或者量差关系,有了这样的比较、抽象、概括之后,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更加透彻。
  数学的抽象可以看作一种重组活动,这种活动站在原有知识的高度上构筑新的认知。正如布鲁纳所言,儿童接受数学概念是一个线性过程,从动作到图像最后再抽象成凭空推理。在动作表征中,儿童的思维必须依赖实物进行直观操作,图像表征则是撤销实物后的残留印象继续进行的思维活动,当达到抽象思考的境界时,学生就可以运用数学符号来演示纯理论活动。因此,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抽象能力时,教师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责编 李琪琦)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细胞”,是建立数学理论的基础。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理论的前提。以“四边形”的教学为例,完整呈现了四边形概念从建立表象认识到深入本质的蜕变过程,并提炼出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如何开展课例研修活动提供了经验参考,也为概念教学提供了方法指导。  [关键词]概念教学;课例;方法;经验;四边形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概念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
[摘 要]复习课难上,传统的复习教学模式确实使教师、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为改变传统的复习教学模式,教师可设计“四重”环节,即重温、重组、重塑、重开,把以机械做题训练为主的复习过程变换为有多重想象、多样思维、互相呼应的互动场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细心解题、领悟复习内容,其效果较明显、实在。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复习 四重 潜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要]“升和亳升”这一单元尽管内容较少,但是其意义不小,对教师研读教材、谋划教学的影响也不小。该内容不仅尊重了学生生活实际,更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同时,为契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性,设计了较多的观察、实验等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体验,助推他们数学素养稳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
[摘 要]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后练习为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策略,有效地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策略意识,并能把各种策略融会贯通,信手拈来,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解题策略,有效地克敌制胜。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课后练习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的苏乞儿从老乞丐那学会了降龙十八掌中的十七掌,一直到生死危急关头才悟出最后一掌——第十
英语大单元主题学习是指基于主题或者问题的学习,在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学习内容围绕主题,将主题及其专题作为知识情境脉络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学习资源包括了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学习活动构成了主题单元的学习过程。这些学习活动是多样的,并且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究,鼓励学习者通过活动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设计中,主题学习单元在课程组织形式上超越了课堂,也超越了单课时的教学周期,实现了全时空的学习活动组织
[摘 要]切割填补法、容斥原理法、等积转化法、旋转移动法、重新构图法等是将一般图形转化为特殊图形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值得教师重视。  [关键词]几何图形;转化;一般;特殊;构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65-02  求稍复杂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小学“图形与几何”
[摘 要]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仔细分析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拿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12-02  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弱势”群
[摘 要]“等式与方程”一课中学生初次经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开始认识方程。首先联系旧知和天平图,引导学生认识“等式”“不等式”和“方程”;其次通过列方程,厘清等量关系;最后要知道不同的等量关系对应不同的方程,因而方程具有多样性,需要合理选择。  [关键词]等式与方程;等量关系;方程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
[摘 要]数学知识是有结构的,知识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在整体性。教学“数的认识”时,教师对自然数、分数、小数采用整体性认识和结构化教学策略,可避免单课教学带来的知识碎片化的现象,让学生学会在整体的数学样貌下,通过学习和思考发现知识的联系,促进认知结构的整体化,让思维走向自主建构的结构化,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的认识;整体性;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秒的认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学生不仅增长了生活经验,感知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提升。  [关键词]数感;体验;时间观念;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77-03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