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教学实践出发,中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创设情境,唤醒自主意识。2、提供空间,点播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3、开放课堂,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法。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诞生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而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教师而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因此,如何创设自主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了当前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唤醒自主意识
创设情境,唤醒自主意识是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主要方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肯定学生的意见。
1.教师的设问要有艺术性,具有诱发作用。“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颜渊对自己教师孔子教学方法的称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明朗领域的设问固然需要,但针对模糊领域的设问更富有诱发作用和“开发”意义。如“假如于勒真的发财回来了,那会出现什么情景昵?”“如果把这段文字删去,你认为行吗?”……这类“假如”式的虚拟设问,就将学生置于悱愤的问题情境之中,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往往是一问下去,全班顿时七嘴八舌,出现高潮即“共鸣效应”。
2.情感的媒介作用。这是教育有别于其他科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因为教育不是“人——机”系统,更不是“机一一机”系统,而“人是——人”系统。教师亲切和蔼的语态,对学生的尊重、肯定和鼓励,会使整个课堂处于和谐状态,减少信息流通障碍。
二、提供空间,点播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了阅读能力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学生思维的速度、深度、准确度、灵活度,是增加课堂容量的内涵。课堂教学只有着眼于大容量的思维训练,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迁移能力,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恩格斯说过:“人类思维着的精神开出了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思维永远始于问题,问题可以推动人们去进行积极地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这个道理。思维素材,是思维训练的物质基础。针对教学目标,尽可能多地挖掘思维素材,是进行大容量思维训练的前提。一句话,引导学生在思维点上训练,在训练点上思维。联系本单元知识短文《语言和语境》,要求学生体察语境要切实注意以下三点:一、对上下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要善于理解;二、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不可断章取义;三、要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忌游离作品信息凭空理解。
三、开放课堂,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法。
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起支配作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语文学法指导,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探索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加强语言修养,指导学生学习,提高语文能力,应当长计划,短安排,坚持循序渐进,一以贯之。
在具体的教学中,力求每节课的教学过程都由若干互相联结渗透的有关听、说、读、写、思的练习群组成的,尽量压缩非训练性因素,突出训练性因素,或变非训练性因素为训练因素。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渗透学法指导:(1)备课要明学情,备学法,即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2)预习设计要指点方法,即要教会学生全册预习法、单元预习法,又要根据课文特点指导相应的具体的预习方法。(3)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为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提供借鉴和规范。(4)教师讲解过程要示范学法和点拨学法。(5)整个教学过程要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6)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学法,使之“受用终身”。
学法指导设计的特点:(1)每课学法指导都要紧扣教学目标;(2)每课的学法指导都要依据课文特色;(3)每项学法都要有具体的操作要领,(4)每项学法都有相应的系统训练题配套,从而保证了学法指导的到位。
语文学法指导与社会生活沟通,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活动相沟通,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沟通。必须重视学生在学学法、用学法、创学法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环境和相关学习背景的指导渗透作用。
总之,理想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激励、组织、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语文的真知,逐步学会语文的方法,初步地掌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终至形成习惯提供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做主,培养有能力的学生也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萄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
[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诞生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而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教师而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因此,如何创设自主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了当前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唤醒自主意识
创设情境,唤醒自主意识是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主要方法。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肯定学生的意见。
1.教师的设问要有艺术性,具有诱发作用。“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颜渊对自己教师孔子教学方法的称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明朗领域的设问固然需要,但针对模糊领域的设问更富有诱发作用和“开发”意义。如“假如于勒真的发财回来了,那会出现什么情景昵?”“如果把这段文字删去,你认为行吗?”……这类“假如”式的虚拟设问,就将学生置于悱愤的问题情境之中,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往往是一问下去,全班顿时七嘴八舌,出现高潮即“共鸣效应”。
2.情感的媒介作用。这是教育有别于其他科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因为教育不是“人——机”系统,更不是“机一一机”系统,而“人是——人”系统。教师亲切和蔼的语态,对学生的尊重、肯定和鼓励,会使整个课堂处于和谐状态,减少信息流通障碍。
二、提供空间,点播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了阅读能力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学生思维的速度、深度、准确度、灵活度,是增加课堂容量的内涵。课堂教学只有着眼于大容量的思维训练,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具备迁移能力,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恩格斯说过:“人类思维着的精神开出了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而思维永远始于问题,问题可以推动人们去进行积极地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这个道理。思维素材,是思维训练的物质基础。针对教学目标,尽可能多地挖掘思维素材,是进行大容量思维训练的前提。一句话,引导学生在思维点上训练,在训练点上思维。联系本单元知识短文《语言和语境》,要求学生体察语境要切实注意以下三点:一、对上下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要善于理解;二、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不可断章取义;三、要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忌游离作品信息凭空理解。
三、开放课堂,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法。
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起支配作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语文学法指导,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探索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加强语言修养,指导学生学习,提高语文能力,应当长计划,短安排,坚持循序渐进,一以贯之。
在具体的教学中,力求每节课的教学过程都由若干互相联结渗透的有关听、说、读、写、思的练习群组成的,尽量压缩非训练性因素,突出训练性因素,或变非训练性因素为训练因素。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渗透学法指导:(1)备课要明学情,备学法,即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2)预习设计要指点方法,即要教会学生全册预习法、单元预习法,又要根据课文特点指导相应的具体的预习方法。(3)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为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提供借鉴和规范。(4)教师讲解过程要示范学法和点拨学法。(5)整个教学过程要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6)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迁移学法,使之“受用终身”。
学法指导设计的特点:(1)每课学法指导都要紧扣教学目标;(2)每课的学法指导都要依据课文特色;(3)每项学法都要有具体的操作要领,(4)每项学法都有相应的系统训练题配套,从而保证了学法指导的到位。
语文学法指导与社会生活沟通,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活动相沟通,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沟通。必须重视学生在学学法、用学法、创学法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环境和相关学习背景的指导渗透作用。
总之,理想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激励、组织、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语文的真知,逐步学会语文的方法,初步地掌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终至形成习惯提供基础。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做主,培养有能力的学生也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萄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