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提问,要想方设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历史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本文分历史课堂提问的作用、方法、尺度等方面进行探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提问艺术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实际,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选择最佳设疑提问,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笔者在这方面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现从下列诸方面摭谈。
一、高中新课标历史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依据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连接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历史的教学课堂上,如果教师的提问方法得当,那么就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认知历史水平的能力将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激发学史兴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而历史教学的提问往往会触及学生的心理。在求知道路上有了“疑”的学生,便要“思”,于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疑”之情,从而激起学习情感的波澜,对学习就会产生较强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内在的重要驱动力。对学习有了兴趣的学生,自然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对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提及的问题,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所以说课堂教学的“疑”是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2、培养历史思维。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c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的基本控制手段”,的确,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的。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精心地发“问”,使“问”能“问”到学生的心“窍”上。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教师诱导学生回答各种类型的历史提问。唯有如此,提问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发散性、逻辑性。
3、诱导探究能力。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历史教师要围绕重点提出环环紧扣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维路线激疑、释疑,探究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朝代的更替,每一次社会的演变,都有其相似的规律和共同点。历史课的提问,就是要扣住这些规律的东西,以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升华。
4、检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认识水平,诊断阻碍学生思考的困难所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疑点,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把握住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顺利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5、促进师生交流。师生互动是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课堂提问无疑就是师生互动的一座桥梁。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控制”,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是“注入”式教学。如今新课改的理念则要求师生是以“对话”为基础的。提问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是老师信任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的课堂教学的体现。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精心策划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活跃课堂气氛,完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步骤。所以说,优化课堂提问必将使师生双方形成会教一一会学,优教一一优学,善教一一善学的教学良性循环,师生的问答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教学风气。还可促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二、优化历史课堂提问的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意思是说:问题启迪思维,思维始于抒问,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触及思考动力的问题,更能开启学生智慧。历史的课堂教堂从有“疑”到释“疑”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历史新课标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作为高中历史的教师必须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方法。现就几种重要的方法介绍如下:
1、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分层设计。由浅人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问题的本质。例如:’“历史必修I”<鸦片战争)一节,导人提问“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学生会有多种答案,如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要使鸦贸易合法化;英国要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落后就要挨打”等等。经过短暂讨论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下列答案: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提出第三个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7”经过学生发言,逐渐得出一个课本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新”结论,即中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历史教师把难问题化难为易,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当然,上好历史课仅仅是依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要围绕“核心”问题,提出一系列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出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层次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2、迂回设问,退中求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所说的“问得巧”就是讲究提问的技巧。有些历史问题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问是直来直去,久而久之,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感受到索然无味,倘若教师懂得把问题转化为“巧问”、“曲问”那么就能让学生开动脑筋,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譬如: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航线有何依据?这是平铺直叙的提问,学生均可以在课文里找出来,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情境,采用曲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法国巴黎的一家饭店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 还是假的,并说明理由。菜单是:蕃茄汤、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什锦面包(小麦、玉米)、牛奶加糖。答:假的,因为蕃茄、四季豆、泽芋、玉米全是后来从“新大陆”传来的,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通过学习这种“曲”问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问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是要学生从侧翼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达到知识的深层之处,有利于激趣励智,
3、浅处深问,静中得疑。在高中新课标的历史教学中,提的问题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的组合问题,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I”(五四运动)这课时,可以按照这样的组合序列进行连环式提问:①五四运动导火线是什么?②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是什么?③五四运动的二个阶段分别是什么?“三罢”是指什么?谁是先锋?谁是主力?④五四运动胜利的标志性的历史史实是什么?⑤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⑥作为青年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情怀?显然,这样的提问是一环紧扣一环的,有利于学生思维处在活跃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是连续性的,从而让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4、启发设问,变中求新。启发性的提问主要是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求”知识,教师不是完全地“奉送”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重大转变。正如林崇德教授所指出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善于提问,引导式地“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问题”是处在“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中,孜孜以求,从而体验到在开动脑筋之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可提问:罗斯福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实施新政的?新政的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新政的实施对美国的经济、对世界的经济有何影响?罗斯新政与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区别?(启发学生分别从时间、内容、影响作比较)。以上这些提问让学生“疑难能自决”,当学生独立的思辨开始时,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启,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渐地达到:“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5、故设障碍,诱导思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历史选修l”(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作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闻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6、避实就虚,激起波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除了依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相关的内容作为质“疑”外,还可以模拟相应的历史知识点作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提问,提出一些“虚”的问题。比如:学习“历史必修Ⅱ”<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后,让学生阅读<天仙配)脍炙人口的歌词: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假如董永穿越时间隧道,进人民国初期,作为一个国民,他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变化:,、在服饰上可能穿长袍马褂或西装。b、剪掉长发。c、住在中西合璧的里弄里。d、出行骑自行车、坐电车、火车、轮船,。、社会礼仪:见面握手,相互称呼,用“先生、同志”,f、饮食:食用糖果、点心、罐头等西式食品真z,可以读报刊、照相、看电影。可见,“虚拟”式的提问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教学,能给学生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
7、以史为鉴,联系现实。历史学的“经世致用”“彰往而观来”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历史是现实的延续,现实与历史有很多密切的联系,利用这些联系点设疑,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热点。
三、提问应注意“四度”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优化课堂提问是师生和谐共振的手段 ,在高中新课标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同时我们应注意“质疑”一些事项:
1、注意难度。历史教师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如果历史问题过难过深,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无动于衷。所以说,历史教师在新课标的历史教学的提问中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注意把握难度的尺度。
2、注意梯度。<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里是说,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提问是体现知识的层次性、条理性的。倘若在历史教学中,提问的问题杂乱无序,声东击西,学生在课堂里就会感觉到昏头转向,不知所终,所以,只有历史教师精心地设计好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才能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才能控制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注意效度,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提问不是纯粹为提问而提问,而是“问”中有学问。按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提问”是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是让学生投入在“历史问题”的学习中,形成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历史观点、历史方法。倘若在新课标的历史课堂中,老师的“提问”既不能“服务考试”,又不能“服务人生”,那么历史的课堂教学注定是无效的、徒劳的、无益的。因此,高中新课标的历史教学的’“提问”,一定要注重效果。教师提的历史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历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注意信度,提问首先必须做到问题准确,答案明确,不能歧路亡羊,留有三岔路口,其次,提问要有思维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策划,精心设计“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提问方案,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经过思考,懂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要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优化的提问方法,就一定能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提问这把“金钥匙”。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提问艺术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实际,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选择最佳设疑提问,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笔者在这方面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现从下列诸方面摭谈。
一、高中新课标历史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依据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连接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历史的教学课堂上,如果教师的提问方法得当,那么就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认知历史水平的能力将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激发学史兴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而历史教学的提问往往会触及学生的心理。在求知道路上有了“疑”的学生,便要“思”,于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疑”之情,从而激起学习情感的波澜,对学习就会产生较强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内在的重要驱动力。对学习有了兴趣的学生,自然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对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提及的问题,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所以说课堂教学的“疑”是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2、培养历史思维。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c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的基本控制手段”,的确,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的。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精心地发“问”,使“问”能“问”到学生的心“窍”上。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教师诱导学生回答各种类型的历史提问。唯有如此,提问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发散性、逻辑性。
3、诱导探究能力。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历史教师要围绕重点提出环环紧扣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维路线激疑、释疑,探究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朝代的更替,每一次社会的演变,都有其相似的规律和共同点。历史课的提问,就是要扣住这些规律的东西,以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升华。
4、检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认识水平,诊断阻碍学生思考的困难所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疑点,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把握住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顺利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5、促进师生交流。师生互动是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课堂提问无疑就是师生互动的一座桥梁。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控制”,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是“注入”式教学。如今新课改的理念则要求师生是以“对话”为基础的。提问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是老师信任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的课堂教学的体现。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精心策划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活跃课堂气氛,完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步骤。所以说,优化课堂提问必将使师生双方形成会教一一会学,优教一一优学,善教一一善学的教学良性循环,师生的问答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教学风气。还可促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二、优化历史课堂提问的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意思是说:问题启迪思维,思维始于抒问,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触及思考动力的问题,更能开启学生智慧。历史的课堂教堂从有“疑”到释“疑”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历史新课标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作为高中历史的教师必须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方法。现就几种重要的方法介绍如下:
1、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分层设计。由浅人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问题的本质。例如:’“历史必修I”<鸦片战争)一节,导人提问“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学生会有多种答案,如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要使鸦贸易合法化;英国要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落后就要挨打”等等。经过短暂讨论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下列答案: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提出第三个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7”经过学生发言,逐渐得出一个课本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新”结论,即中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历史教师把难问题化难为易,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当然,上好历史课仅仅是依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要围绕“核心”问题,提出一系列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出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层次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2、迂回设问,退中求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所说的“问得巧”就是讲究提问的技巧。有些历史问题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求进的目的。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问是直来直去,久而久之,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感受到索然无味,倘若教师懂得把问题转化为“巧问”、“曲问”那么就能让学生开动脑筋,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譬如:新航路开辟,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航线有何依据?这是平铺直叙的提问,学生均可以在课文里找出来,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情境,采用曲问,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法国巴黎的一家饭店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 还是假的,并说明理由。菜单是:蕃茄汤、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什锦面包(小麦、玉米)、牛奶加糖。答:假的,因为蕃茄、四季豆、泽芋、玉米全是后来从“新大陆”传来的,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通过学习这种“曲”问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问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是要学生从侧翼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达到知识的深层之处,有利于激趣励智,
3、浅处深问,静中得疑。在高中新课标的历史教学中,提的问题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的组合问题,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I”(五四运动)这课时,可以按照这样的组合序列进行连环式提问:①五四运动导火线是什么?②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是什么?③五四运动的二个阶段分别是什么?“三罢”是指什么?谁是先锋?谁是主力?④五四运动胜利的标志性的历史史实是什么?⑤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⑥作为青年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情怀?显然,这样的提问是一环紧扣一环的,有利于学生思维处在活跃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是连续性的,从而让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4、启发设问,变中求新。启发性的提问主要是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求”知识,教师不是完全地“奉送”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重大转变。正如林崇德教授所指出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善于提问,引导式地“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问题”是处在“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中,孜孜以求,从而体验到在开动脑筋之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可提问:罗斯福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实施新政的?新政的具体的措施是什么?新政的实施对美国的经济、对世界的经济有何影响?罗斯新政与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区别?(启发学生分别从时间、内容、影响作比较)。以上这些提问让学生“疑难能自决”,当学生独立的思辨开始时,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启,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渐地达到:“高精能自探”的境界。
5、故设障碍,诱导思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历史选修l”(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后,可作如下设问:“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该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已学过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了我国古代的几次闻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6、避实就虚,激起波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除了依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相关的内容作为质“疑”外,还可以模拟相应的历史知识点作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提问,提出一些“虚”的问题。比如:学习“历史必修Ⅱ”<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后,让学生阅读<天仙配)脍炙人口的歌词: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假如董永穿越时间隧道,进人民国初期,作为一个国民,他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变化:,、在服饰上可能穿长袍马褂或西装。b、剪掉长发。c、住在中西合璧的里弄里。d、出行骑自行车、坐电车、火车、轮船,。、社会礼仪:见面握手,相互称呼,用“先生、同志”,f、饮食:食用糖果、点心、罐头等西式食品真z,可以读报刊、照相、看电影。可见,“虚拟”式的提问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教学,能给学生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
7、以史为鉴,联系现实。历史学的“经世致用”“彰往而观来”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历史是现实的延续,现实与历史有很多密切的联系,利用这些联系点设疑,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热点。
三、提问应注意“四度”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优化课堂提问是师生和谐共振的手段 ,在高中新课标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同时我们应注意“质疑”一些事项:
1、注意难度。历史教师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如果历史问题过难过深,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无动于衷。所以说,历史教师在新课标的历史教学的提问中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注意把握难度的尺度。
2、注意梯度。<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里是说,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提问是体现知识的层次性、条理性的。倘若在历史教学中,提问的问题杂乱无序,声东击西,学生在课堂里就会感觉到昏头转向,不知所终,所以,只有历史教师精心地设计好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才能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才能控制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注意效度,新课标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提问不是纯粹为提问而提问,而是“问”中有学问。按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提问”是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是让学生投入在“历史问题”的学习中,形成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历史观点、历史方法。倘若在新课标的历史课堂中,老师的“提问”既不能“服务考试”,又不能“服务人生”,那么历史的课堂教学注定是无效的、徒劳的、无益的。因此,高中新课标的历史教学的’“提问”,一定要注重效果。教师提的历史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历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注意信度,提问首先必须做到问题准确,答案明确,不能歧路亡羊,留有三岔路口,其次,提问要有思维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策划,精心设计“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提问方案,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经过思考,懂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学贵有疑。古人云:“疑为思之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要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优化的提问方法,就一定能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提问这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