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sk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本,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优秀文本,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也能领略到唐诗宋词的风采,更能品鉴到近现代优秀的散文小说、杂文……的魅力。借助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加深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增强审美情趣,提升思維的发展,是近几年来教育工作者思索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明确:为满足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化的需要,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是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1]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让语文教学灵活而生动,而影视作品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应该让影视资源为我所用,辅助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一、兴之所至,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的影视资源,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能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是集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于一体综合性艺术,尤其经典的影视作品,更以其恢弘的画面,精湛的视听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而学生的学习是高度集中、思维运转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思维的发散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如赫尔巴特、杜威等无一不关注兴趣对人的影响,都极为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杰出教育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语文教学中,影视作品自身的吸引力,如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如学习《老人与海》一文,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桑迪亚哥五次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体会老人在这几次搏斗中所表现的性格特点,可以播放电影《老人与海》片段,篇中大海壮阔的气势,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影片把老人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时的内心独白,表现得淋淋尽致。观看后,学生的内心受到震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对文本产生浓烈的探究意识。又如《雷雨》一文,为让学生感受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教学时就可以播放根据剧本改编的电影《雷雨》,著名演员孙道临、秦怡、张瑜、马小伟等为我们演绎了一场精彩的人生。可以播放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见的片段,学生观看后,阅读的兴趣自然浓厚,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更加准确。可以说这种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的自发意识,一种本着内心学习的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驱动。
  二、心领神会,深化文本理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源时,要以教材为蓝本,深入研究文本意图,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与教材文本密切相关的影视资料,尤其是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选择时,更应该精心挑选与教学文本的契合度较高的影视资料。通过这些影视资料,学生可以进一步感知文本,对理解文本起到帮助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与阅读评价能力。如学习周立波的《动物游戏之谜》一文,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阅读科普文章时,要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的思维以及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而如果仅仅依靠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学习,是不能准确达到这个目标的。所以,在学习时,我们可以播放《动物世界》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动物的调皮、可爱,感受到动物也像我们人类一样喜欢游戏,对动物之间的游戏意义有深入的了解,还能感受到解说员那声情并茂地讲解魅力。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深化理解探究动物游戏的原因。精选影视素材,与教学内容结合,把枯燥的文字与声音画面等相结合,必将使学生在心领神会中,更进一步解读文本,对理解作品、领悟作品的精髓大有裨益。
  三、引人入胜,创设课堂情境
  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能把每节课所讲知识都记在脑中,融会贯通,学习好语文,在实践中用好语文。而影视作品,不同于其它形式的艺术形式,色彩的明快、线条的疏密、光影的和谐,节奏的变化、人物的真实、情节的曲折等等,一是让我们对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有更直观的认识,二是与单纯的文字相比,影视作品,能调动人多种感官,引人入胜,生动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仅凭教师的口授,学生的耳听,很难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的认知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恰当借助影视资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具体的了解文本内容,引领学生到情境当中去感悟内容,潜移默化中进行情感教育、道德渗透以及对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与塑造。[2]鲁迅先生曾说:“用活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让学生揣摩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播放电影《红楼梦》王熙凤出场时的片段,通过电影片段,感受人物的一笑一颦,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体会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再如学习鲁迅的作品《祝福》,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时,教师可以播放白杨主演的电影《祝福》片段,尤其是祥林嫂听从柳妈捐门槛建议后,仍然不能参与新年祭祀活动,备受打击的祥林嫂,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的情节,祥林嫂的每一刀都牵动着学生的神经。用影视资源创设情境,给学习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本所传达出的情感。
  四、耳濡目染,提高表达能力
  影视作品不仅能还原教材内容,生动得体的影视语言也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模仿。以往的听说训练方式以辨别不同语速和语调表达的含义、正确的语速和语音等单向训练为主,而且大多是说和听各自独立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无法取得最佳效果,因为其脱离实际的语言应用情境。[3]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文本的特点,利用好影视作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短歌行》时,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歌咏此诗歌的片段,聆听感受诗歌基调,体会蕴含其中深沉的情感,由人生短暂的忧思到招募贤才的豪情壮志,或低沉或高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歌咏,反复诵读,在吟诵中把握诗歌情感起伏变化。又如学习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可以播放马丁·路德当时的演讲录音,让学生感受演讲时充沛的感情,强烈的感召力。再让学生选择精彩段落进行朗读,既体会了演讲辞的特点,揣摩其中蕴含的思想,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可以说,根据文本特点,教学时恰当选取影视资料,利用其语言的示范性,在聆听中自然而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影视资源的运用可以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改变单一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但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影视资源的选取要科学。在当前教学中,使用影视资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选取资源不够科学、不够合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会与原作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课文文本只是选取文学作品的某一部分,教学时要注意到影视作品和语文课文的差异,不可盲目直接播放,否则,会给语文学习造成一定的误导,失去了运用影视资源的意义。我们要根据课文文本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情,选取与教材吻合度较高的影视作品,要仔细斟酌、筛选、截取,切不可随意拿来就使用,这样才能使影视资源的作用淋淋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是影视资源的使用要恰当。影视资源的使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绝不能为使用而使用,盲目的使用不仅浪费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对语文教学更是于事无补。应该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处科学地使用,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提高课堂效果。另外,更不能出现部分教师为求得课堂的热闹活跃,过度依赖影视作品,使用了一些与课文无关的影视资源,这种不正确的使用,既没有体现影视资源的辅助功能,又忽略课文文本,造成本末倒置。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1.
  [2]汪娟.试论影视资源与当下语文教学[J].语数外学习,2014,09:34.
  [3]王志文.高中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利用[J].考试周刊,2016,80:32.
  李骥,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贝雷迪是第一位详尽、系统地关注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学者。作为比较教育方法论由“历史人文主义”向“科学实证主义”过渡时期代表人物的贝雷迪,其比较教育方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新课改要求的提出,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整个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变得尤为重要。
在于丹教授看来,经典从来都是朴素而又温暖的。“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和流动,它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基于这样的理念,于丹教授对经典的解读是个性化的而非学术化的;不是冰冷的训诂,而是温暖的体验。从而获取心灵和生活的指导,提升人生的境界。  为什么不
笔者运用中国制造业数据对市场结构与产业的技术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运用两类产业的面板数据模型,笔者发现高集中度产业和低集中度产业与产业的技术特征之间的
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创新思考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巧妙引导将学生带入文本的世界,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一、抓住文眼提问,感悟文本思想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题目是文眼,其作用至关重要。文眼是文本中画龙点睛的地方,是作者情感的浓缩,
为了解我国青壮年农民工的学力程度现状,运用“基础知识水平测试”对全国十一个省的一万余名青壮年农民工的进行了采样调查。调查发现:我国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工表现
美国历史上的两次抵制日货运动,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第一次抵制日货运动以抗议日本侵略中国为主题,是在亚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明确提出“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这两个要求相对比较容易做到,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在朗读教学中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学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呢?我总结为以下几种策略。  策略一:范读。范读是最直接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
在论及教育价值时,人们通常都是指的教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几乎没有关注教育实践主体对教育价值的主动选择和反作用,由此也就忽略了不同教育实践群体之间,教育实践群体与国家教育
语文教学,能够直指学生灵魂,在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应和灵魂的碰撞,应该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课堂教学方法。简言之,就语文课堂而言,用适合于课堂学习内容的能够指向灵魂的教学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为什么如此说?我们知道,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用分类学方法将学习划分为3类:认知领域学习、情感领域学习和精神运动领域学习。学生无论学生什么内容,在课堂讨论中发生的各种学习,均可划分在这3类学习之中。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