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怎樣构建有效课堂,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学会“三位”很重要。
一、学会“归位”
当前,一些学科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学科化”的倾向,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课堂热闹,失去了“学科味道”,淡化了学科本质,忽略了教学实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科味道”,使学科本质回归呢?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学时一切要从数学出发,以数学内容为核心,以数学思考为灵魂,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显性”知识与“隐性”思想方法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和数学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引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鼓励学生对数学精神的追求。实践证明:有“数学味”的数学课能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是最有效的课堂。我们要回归数学本位,同化数学的“生活味”“思考味”和“文化味”,凸显数学课堂的“数学味”,体现数学的实质,追求简单的教学,打造有效的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会“换位”
“换位思考”早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其论著中就有“为君者,多为其臣民想;为民者,多为其君虑”的论述。平时,我们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学生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实教师自己更应当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样改变这种现象。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为本,而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学会“换位思考”。例如:课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是学生我能明白老师的意思吗?哪些问题是难点?……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调整自己的预设。课上,教师可以将自己当成一名正在学习的学生,走近学生。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发现学生经常会碰到的疑难问题而及时调整教学,同时也能让学生感悟到教师在重视自己,在关心自己听懂了没有。课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当做一名还不明白的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将教学中的疑问、不足与缺陷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努力思学生所想、解学生之疑、料学生之错、想学生之乐,使师生思维同步,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三、学会“到位”
1.教材使用到位
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领悟教材意图,明确教材地位,把握知识结构,弄清知识的生长点,以及当前学习的知识点和延伸点。认真分析选用教材的内容,严格控制知识内容的深度、广度与进度,不能随意拓展、延伸和增加难度。教材上有些知识与技能是课标中没有要求的,教学中就不能越位要求学生去掌握;相反,有的知识与技能在课标中有要求,但在教材上又没有明确给出,有的甚至还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后才能获得的,在教学中则不能忽略。
2.引导点拨到位
在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有学生回答不正确、操作不规范,或者出错的时候,有些教师发现后总是急于纠正,甚至批评斥责。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能进行适时的、必要的和有效的引导。他们在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思考、探究和发现的前提下,当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闪光点时,总能及时进行点拨,让思维火花迸发;当发现学生感到困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能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方向摆脱困境;当发现学生方法不明时,总能帮助学生辨析找出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系列思维活动,从中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
3.练习设计到位
在练习设计时,首先要目的明确,有针对性,重点突出,容易的内容少练,较难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和反复练;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和有弹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层递进,激发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再次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生动活泼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的 “思维”飞起来、“身心”动起来,让学生去感受学科的魅力和学习的无穷乐趣;最后要注意题量适中,既有数量的保证,又要有质量的保证,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并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
4.教习评价到位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有些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对或错就完事了,有的甚至置之不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个特质去看学生,善于进行目标多元、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适度地加以赞赏和肯定。同时,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难得的生成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时刻渗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在自尊和自信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吉林省通榆县教师进修学校 137200)
一、学会“归位”
当前,一些学科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学科化”的倾向,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课堂热闹,失去了“学科味道”,淡化了学科本质,忽略了教学实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科味道”,使学科本质回归呢?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学时一切要从数学出发,以数学内容为核心,以数学思考为灵魂,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显性”知识与“隐性”思想方法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生数学学习和数学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引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鼓励学生对数学精神的追求。实践证明:有“数学味”的数学课能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是最有效的课堂。我们要回归数学本位,同化数学的“生活味”“思考味”和“文化味”,凸显数学课堂的“数学味”,体现数学的实质,追求简单的教学,打造有效的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会“换位”
“换位思考”早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其论著中就有“为君者,多为其臣民想;为民者,多为其君虑”的论述。平时,我们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学生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实教师自己更应当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样改变这种现象。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为本,而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学会“换位思考”。例如:课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是学生我能明白老师的意思吗?哪些问题是难点?……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调整自己的预设。课上,教师可以将自己当成一名正在学习的学生,走近学生。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发现学生经常会碰到的疑难问题而及时调整教学,同时也能让学生感悟到教师在重视自己,在关心自己听懂了没有。课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当做一名还不明白的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将教学中的疑问、不足与缺陷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努力思学生所想、解学生之疑、料学生之错、想学生之乐,使师生思维同步,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三、学会“到位”
1.教材使用到位
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领悟教材意图,明确教材地位,把握知识结构,弄清知识的生长点,以及当前学习的知识点和延伸点。认真分析选用教材的内容,严格控制知识内容的深度、广度与进度,不能随意拓展、延伸和增加难度。教材上有些知识与技能是课标中没有要求的,教学中就不能越位要求学生去掌握;相反,有的知识与技能在课标中有要求,但在教材上又没有明确给出,有的甚至还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后才能获得的,在教学中则不能忽略。
2.引导点拨到位
在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有学生回答不正确、操作不规范,或者出错的时候,有些教师发现后总是急于纠正,甚至批评斥责。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能进行适时的、必要的和有效的引导。他们在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去思考、探究和发现的前提下,当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闪光点时,总能及时进行点拨,让思维火花迸发;当发现学生感到困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能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方向摆脱困境;当发现学生方法不明时,总能帮助学生辨析找出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系列思维活动,从中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
3.练习设计到位
在练习设计时,首先要目的明确,有针对性,重点突出,容易的内容少练,较难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和反复练;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和有弹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层递进,激发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再次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生动活泼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的 “思维”飞起来、“身心”动起来,让学生去感受学科的魅力和学习的无穷乐趣;最后要注意题量适中,既有数量的保证,又要有质量的保证,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并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
4.教习评价到位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有些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对或错就完事了,有的甚至置之不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个特质去看学生,善于进行目标多元、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适度地加以赞赏和肯定。同时,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难得的生成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时刻渗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在自尊和自信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吉林省通榆县教师进修学校 1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