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 培养阅读兴趣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35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兴趣的阅读,是苦读;因习惯而读书,是悦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方法,可谓多矣。“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便是那双“鞋”,同样的一双鞋可能适合不同人的脚,但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的脚。我们不能因这双“鞋”是时尚名牌或道听途说的舒适而做“削足适履”之举,但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我们担当不起。
  有人说阅读指导就像领着羊儿去放牧。我凭着自己的经验在茫茫的“草原”上踩出了几条窄窄的“羊肠小道”,歪歪扭扭,不算平坦。因为不平坦,就有了眼前的无限风光。
  一、课堂上可以“不务正业”——课外书籍课内读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几十名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教师上课,完成相同的作业,效率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既不是学生的过错,也不是教师的无能,是一种客观存在。绝大部分学生还在奋笔疾书的时候,少数优秀的学生早已完成任务,悠哉游哉,无所事事了。
  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如何处理?我在想,是不是有一种既能让教师轻松地教,又能让学生轻松地学的处理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生获得阅读方法的场所,而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还是在课外。用“渔”与“鱼”的关系来解释,就是在课堂教师“授之以渔”,学生真正捕“鱼”的过程应该在课外。那一批已经得到“渔”的学生,何不让他们在课内就进行捕“鱼”的试验呢?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在书包里备一本课外书,遇到这样的空闲时间,不用经过教师的同意,拿出来就读。这样的做法有“不务正业”之嫌,实效却是明显的。
  二、“不许读书”——事有轻重缓急
  “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读书的兴趣被培养起来后,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作业草草完成,漏洞百出就交给组长算完事了;上课时注意力老是集中在课外书上;老师讲课时把课外书偷偷地拿出来看……一时间把我逼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天晚上,我看电视时注意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个词立刻在我的头脑中闪现了一下——规则。对,课堂也是一个讲究规则的地方,没有规则,势必混乱。
  第二天,我向学生郑重地讲了如下一段简短的话:“爱读书没有错,如果因为你们这样的读书而影响了正常的其他学习任务的完成,那就违反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规则。如果违犯规则,你将会被淘汰出这场游戏。”
  起初我有些担心,事情会再向另一个极端走去。可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失去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经历过几次之后,学生更加珍惜能在课内读课外书的机会了。
  三、“抄书”——一种被人忽视的方法
  “抄书”不是教的方法,而是一种学的方法。在我上师范学习《教育学》的时候,记住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八个字。在教育学新名词层出不穷的今天,这八个字可能已经被人收进了教育的历史博物馆。
  “抄”是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我并不夸大“抄”字的作用,只认为是其他学习方法的一种补充。就像记忆一样,死记硬背在有的时候你不得不使用它。你说那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他能理解古诗词中的意思吗?那么多人却主张让他们背诵。同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屡试不爽,但不能百试不爽,更不可能永远都爽。“抄书”的“书”字在这里不能作整本书来理解,可以是字、词、句、段、篇。
  熊掌鱼翅吃多了都会觉得腻,更何况抄书呢。我并不经常让学生抄,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每次抄的形式也不一样。
  四、“罚你读书一本”——兴趣有时候也是被逼出来的
  罚学生读书缘起于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刚接任一个新班级没几天,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给我,让我帮她管管她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多读点课外书。她说她的话抵不上教师的话,希望老师能额外布置她的孩子读课外书的任务。
  按受了这个“任务”后,我一直在想,怎样帮她进行课外阅读呢?无因无由的一通说教,效果肯定不好。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那位家长又打电话,说了相同的话,并追加了一句,如果孩子不听话,那你就狠狠地罚她,家长不会责怪你们老师。放下电话后,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采用家长说的“罚”呢?我的目光落在了正在批改的家庭作业本上。我迅速找到了她的作业本,昨天的家庭作业中有一道题,要求写四个来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她只写对了一个。我把她找来,说:“为什么这一题别人能写得出,而你写不出呢?班级图书柜里有一本《中国成语故事》,罚你去读这本书,我会检查的。”三天后,我随便地问了问里面的几个问题,她基本上能知道一些。后来我又不断地寻找这样的“机会”,不断地“罚”她读一些书。久而久之,她的读书习惯就这么被培养起来了。
  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正面引导那是主要手段。这些看起来是些“旁门左道”的方法,是我对阅读教学方法的补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我们的时代是个精彩纷呈、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旧事物的交替非以往可比,无孔不入的网络、无奇不有的短信都一一登上了舞台。在这样的形势下,每个人都很难不随波逐流。在校园内,各种网络的、武打的、甚至是粗黄的作品在学生中传递着,这既耗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也侵蚀着他们的灵魂。告别粗俗,捧起经典,才能在这个繁华与喧嚣的时代中独守自己一方纯净的天空。正如要想除去荒地上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稻子一样。
【家书原文】  母亲大人:  男於〔于〕阳历十月26日接到来信,知道家中人都很安康,目前虽然有些少困难,请母亲不要忧愁。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压迫下,过着牛马奴隶生活,现在虽有少些困难,〈还〉是能够度过去的。要知道,咱们〈在〉英明共产党、伟大领袖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过着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
2020年房地产市场充满着无数可能性,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关键词是生存、改革和创新。有媒体报道,2019年至今,已有446家房企宣布破产,平均每天约1.5家房企破产……虽然实际情况或许没有报道中那般严重,但房企日子的确不好过。  房地产行业的“天花板”已经出现,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大多数大房企都走上了转型之路。TOP 100的房企中,经营纯住宅项目的公司占比仅3%左右,过去几年里,健康产业、文旅项目屡
佳酿总是经过长久的酿造才有它独特的芳醇。文章也是一样,经过锤炼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孔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语言要有文采,这是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判日益强化的尺度。而考场作文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就决定了考场作文的本质是“炫示”,炫示才华。这才华往往通过制造亮点来实现,虽然我们做不到字字珠玑、段段锦绣,但是我们可以苦心经营文章的精彩语言。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
三月,蝴蝶绚烂的羽翼追赶着春天轻盈的心;三月,风静悄悄地坐在嫩柳枝上消遣;三月,是孩子们摊开慵懒的心房,接受学校洗礼的季节。就在那个很有诗意的三月,校长发布了一道“急令”,全校师生美化三月的校园,每班一段绿化带。  各班学生都行动起来了,有买杨树苗的,有买牡丹苗的,有买月季苗的,我们和另外一个班合在一起买了杨树苗,他们围着操场种了一圈,我们在篮球场附近搞了一片杨树林。栽完树,学生们还在自己种的那棵
现在的语文课堂,对于一篇阅读课该如何去教?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但大都有一个模式: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品读赏析句子,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拓展延伸。这样的语文课堂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兴趣何在,效果又如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采取“浅入巧出”的教学法。  所谓“巧入浅出”教学法,就是打破课堂教
2009年无锡地区的中考语文卷中考了一篇叙事性散文《挖野菜》。本文反映的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背景下的一段辛酸往事:我和好朋友缸为了一棵野菜而反目成仇,之后缸外出讨饭,我做了民办教师,再后来我上了大学回来去看望缸,他热情的招待了我并和我彻夜长谈。文中没有直接交代这个故事的背景,只是在开头点明是饥饿的年代。但是平时如果不注重背景教学,学生就不善于从背景入手来理解文章主旨。因此很多学生就不会理解到要不忘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课程研究专家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然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要么以“课本”为本,要么以“教参”为准,不敢对课文内容有丝毫“改动”,不想摆脱“本本”束缚,不敢越雷池半步,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教学模式,这样的
【内容摘要】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
科学合理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将会使物理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和持续,使课堂内容得到综合和提升,使学科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实验型作业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学科,自然界、生活中诸多现象中都蕴涵着物理知识。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观察,从中去领悟、去发现,从而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