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兴趣的阅读,是苦读;因习惯而读书,是悦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方法,可谓多矣。“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便是那双“鞋”,同样的一双鞋可能适合不同人的脚,但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的脚。我们不能因这双“鞋”是时尚名牌或道听途说的舒适而做“削足适履”之举,但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我们担当不起。
有人说阅读指导就像领着羊儿去放牧。我凭着自己的经验在茫茫的“草原”上踩出了几条窄窄的“羊肠小道”,歪歪扭扭,不算平坦。因为不平坦,就有了眼前的无限风光。
一、课堂上可以“不务正业”——课外书籍课内读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几十名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教师上课,完成相同的作业,效率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既不是学生的过错,也不是教师的无能,是一种客观存在。绝大部分学生还在奋笔疾书的时候,少数优秀的学生早已完成任务,悠哉游哉,无所事事了。
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如何处理?我在想,是不是有一种既能让教师轻松地教,又能让学生轻松地学的处理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生获得阅读方法的场所,而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还是在课外。用“渔”与“鱼”的关系来解释,就是在课堂教师“授之以渔”,学生真正捕“鱼”的过程应该在课外。那一批已经得到“渔”的学生,何不让他们在课内就进行捕“鱼”的试验呢?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在书包里备一本课外书,遇到这样的空闲时间,不用经过教师的同意,拿出来就读。这样的做法有“不务正业”之嫌,实效却是明显的。
二、“不许读书”——事有轻重缓急
“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读书的兴趣被培养起来后,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作业草草完成,漏洞百出就交给组长算完事了;上课时注意力老是集中在课外书上;老师讲课时把课外书偷偷地拿出来看……一时间把我逼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天晚上,我看电视时注意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个词立刻在我的头脑中闪现了一下——规则。对,课堂也是一个讲究规则的地方,没有规则,势必混乱。
第二天,我向学生郑重地讲了如下一段简短的话:“爱读书没有错,如果因为你们这样的读书而影响了正常的其他学习任务的完成,那就违反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规则。如果违犯规则,你将会被淘汰出这场游戏。”
起初我有些担心,事情会再向另一个极端走去。可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失去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经历过几次之后,学生更加珍惜能在课内读课外书的机会了。
三、“抄书”——一种被人忽视的方法
“抄书”不是教的方法,而是一种学的方法。在我上师范学习《教育学》的时候,记住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八个字。在教育学新名词层出不穷的今天,这八个字可能已经被人收进了教育的历史博物馆。
“抄”是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我并不夸大“抄”字的作用,只认为是其他学习方法的一种补充。就像记忆一样,死记硬背在有的时候你不得不使用它。你说那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他能理解古诗词中的意思吗?那么多人却主张让他们背诵。同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屡试不爽,但不能百试不爽,更不可能永远都爽。“抄书”的“书”字在这里不能作整本书来理解,可以是字、词、句、段、篇。
熊掌鱼翅吃多了都会觉得腻,更何况抄书呢。我并不经常让学生抄,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每次抄的形式也不一样。
四、“罚你读书一本”——兴趣有时候也是被逼出来的
罚学生读书缘起于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刚接任一个新班级没几天,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给我,让我帮她管管她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多读点课外书。她说她的话抵不上教师的话,希望老师能额外布置她的孩子读课外书的任务。
按受了这个“任务”后,我一直在想,怎样帮她进行课外阅读呢?无因无由的一通说教,效果肯定不好。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那位家长又打电话,说了相同的话,并追加了一句,如果孩子不听话,那你就狠狠地罚她,家长不会责怪你们老师。放下电话后,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采用家长说的“罚”呢?我的目光落在了正在批改的家庭作业本上。我迅速找到了她的作业本,昨天的家庭作业中有一道题,要求写四个来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她只写对了一个。我把她找来,说:“为什么这一题别人能写得出,而你写不出呢?班级图书柜里有一本《中国成语故事》,罚你去读这本书,我会检查的。”三天后,我随便地问了问里面的几个问题,她基本上能知道一些。后来我又不断地寻找这样的“机会”,不断地“罚”她读一些书。久而久之,她的读书习惯就这么被培养起来了。
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正面引导那是主要手段。这些看起来是些“旁门左道”的方法,是我对阅读教学方法的补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
有人说阅读指导就像领着羊儿去放牧。我凭着自己的经验在茫茫的“草原”上踩出了几条窄窄的“羊肠小道”,歪歪扭扭,不算平坦。因为不平坦,就有了眼前的无限风光。
一、课堂上可以“不务正业”——课外书籍课内读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几十名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教师上课,完成相同的作业,效率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既不是学生的过错,也不是教师的无能,是一种客观存在。绝大部分学生还在奋笔疾书的时候,少数优秀的学生早已完成任务,悠哉游哉,无所事事了。
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如何处理?我在想,是不是有一种既能让教师轻松地教,又能让学生轻松地学的处理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生获得阅读方法的场所,而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还是在课外。用“渔”与“鱼”的关系来解释,就是在课堂教师“授之以渔”,学生真正捕“鱼”的过程应该在课外。那一批已经得到“渔”的学生,何不让他们在课内就进行捕“鱼”的试验呢?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在书包里备一本课外书,遇到这样的空闲时间,不用经过教师的同意,拿出来就读。这样的做法有“不务正业”之嫌,实效却是明显的。
二、“不许读书”——事有轻重缓急
“物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读书的兴趣被培养起来后,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作业草草完成,漏洞百出就交给组长算完事了;上课时注意力老是集中在课外书上;老师讲课时把课外书偷偷地拿出来看……一时间把我逼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天晚上,我看电视时注意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个词立刻在我的头脑中闪现了一下——规则。对,课堂也是一个讲究规则的地方,没有规则,势必混乱。
第二天,我向学生郑重地讲了如下一段简短的话:“爱读书没有错,如果因为你们这样的读书而影响了正常的其他学习任务的完成,那就违反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规则。如果违犯规则,你将会被淘汰出这场游戏。”
起初我有些担心,事情会再向另一个极端走去。可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失去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经历过几次之后,学生更加珍惜能在课内读课外书的机会了。
三、“抄书”——一种被人忽视的方法
“抄书”不是教的方法,而是一种学的方法。在我上师范学习《教育学》的时候,记住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八个字。在教育学新名词层出不穷的今天,这八个字可能已经被人收进了教育的历史博物馆。
“抄”是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我并不夸大“抄”字的作用,只认为是其他学习方法的一种补充。就像记忆一样,死记硬背在有的时候你不得不使用它。你说那些幼儿园的小朋友他能理解古诗词中的意思吗?那么多人却主张让他们背诵。同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屡试不爽,但不能百试不爽,更不可能永远都爽。“抄书”的“书”字在这里不能作整本书来理解,可以是字、词、句、段、篇。
熊掌鱼翅吃多了都会觉得腻,更何况抄书呢。我并不经常让学生抄,而是在适当的时机,每次抄的形式也不一样。
四、“罚你读书一本”——兴趣有时候也是被逼出来的
罚学生读书缘起于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刚接任一个新班级没几天,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给我,让我帮她管管她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多读点课外书。她说她的话抵不上教师的话,希望老师能额外布置她的孩子读课外书的任务。
按受了这个“任务”后,我一直在想,怎样帮她进行课外阅读呢?无因无由的一通说教,效果肯定不好。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那位家长又打电话,说了相同的话,并追加了一句,如果孩子不听话,那你就狠狠地罚她,家长不会责怪你们老师。放下电话后,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采用家长说的“罚”呢?我的目光落在了正在批改的家庭作业本上。我迅速找到了她的作业本,昨天的家庭作业中有一道题,要求写四个来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她只写对了一个。我把她找来,说:“为什么这一题别人能写得出,而你写不出呢?班级图书柜里有一本《中国成语故事》,罚你去读这本书,我会检查的。”三天后,我随便地问了问里面的几个问题,她基本上能知道一些。后来我又不断地寻找这样的“机会”,不断地“罚”她读一些书。久而久之,她的读书习惯就这么被培养起来了。
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正面引导那是主要手段。这些看起来是些“旁门左道”的方法,是我对阅读教学方法的补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