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无锡地区的中考语文卷中考了一篇叙事性散文《挖野菜》。本文反映的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背景下的一段辛酸往事:我和好朋友缸为了一棵野菜而反目成仇,之后缸外出讨饭,我做了民办教师,再后来我上了大学回来去看望缸,他热情的招待了我并和我彻夜长谈。文中没有直接交代这个故事的背景,只是在开头点明是饥饿的年代。但是平时如果不注重背景教学,学生就不善于从背景入手来理解文章主旨。因此很多学生就不会理解到要不忘艰苦岁月,珍惜幸福生活的中心。甚至还闹出了很多笑话,认为是旧社会黑暗的年代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不知为何,现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对文章背景的介绍不够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担心学生对文章当时的背景不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也可能是在课堂的教学上如果细致地对背景作出介绍的话,势必会耽误更多的教学时间;也或许是不少教师根本认识不到背景介绍究竟和课文教学之间有多大的有机联系。其实要想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熏陶,就必须交代清楚当时的背景,让课文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语文课堂的外延是我们的广阔生活,只有从生活中学语文,才会真正理解作者笔下故事的内涵。例如像鲁迅的《藤野先生》、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等文章,不去为学生详细讲解当时的写作背景,一堂课学完学生会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吗?如果学生不了解三国时的风云变幻,又怎能会被诸葛亮的《出师表》流下感动的眼泪?如果学生不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又怎能会被毛泽东在《沁园春》中伟大抱负所折服?如果学生不了解文革中青年诗人的苦闷,又怎能对朦胧派诗歌深刻理解?
由此,背景介绍绝不可轻视,古人云“文章合为事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对文本写作背景的全方位介绍正是诱发学生研读兴趣的前提条件,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不能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所忽视。
下面我就以《地下森林断想》这篇课文为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本文虽未点明这种时代精神,但聪明的读者能悟出来。而且有时作者自己未必意识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时代精神,由评论家特意点明,大家便豁然开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也不乏其例。
至于打上作者的个人思想的烙印,可以从作者的经历中窥测。张抗抗在“文革”中当过知青,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过工作过。命运之不公,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也许她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借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为什么本文写得如此动情?很可能作者把自己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正如上文所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让我们看到作者面对奇特的地下森林抒发一番衷情的渊源所自。
学生了解到以上这些知识,对课文的理解深度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稍作点拨,文中的难解之处皆可迎刃而解了。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利用好背景呢?
首先,平时要善于涉猎各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尤其是要了解历史,做好充分的储备工作。也可以在备课前利用文本、参考资料、网络等手段广泛的积累有关背景的知识,做到有备而无患。例如对“朦胧诗”的理解,我们就要去搜寻有关文革时代的历史,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中有怎样的特点,朦胧诗派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诗派的风格是怎样的,它反映了当时一代青年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做到了积累的丰富性,也就对这一背景有了更广泛的了解。
其次,在广泛积累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去粗取精,要有一个删选的过程,不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让学生有脱离文本之感。而应根据你设定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运用真正能为理解文章主旨而服务。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只要了解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就会感悟到诗歌中的恢宏气势和豪迈气概;鲁迅的《故乡》只要了解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就会理解到文中人物形象的异化人性。
再次,学生对于过于久远和模糊的背景,未必有切身的体会,这时我们就要善思善动,将现实的现象和文本的背景大胆联系互相渗透,从而让学生有更加感性的认识。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可以抓住白杨树的特点,联系当时的背景来体会我们北方抗日军民的团结,平凡而又伟大的崇高精神;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就可以先从文本中找到描写地下森林的特点,联系作者的经历,那么它的顽强、乐观、永不言弃的精神也就易于理解了。
最后,要善于巧妙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切入背景介绍。我们教师往往在分析课文前就先发制人,用介绍背景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其实在背景介绍中切忌程式化和模式化,在课堂开头就先介绍,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但有时放到分析文本过程中更能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更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另外要用的巧,要做到行云流水不留痕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背景。那就是遵循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找背景。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文本里面就有暗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语句。这样不仅省去了大量查找的时间,更教会了学生要遵循文本的重要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管什么时候,“有效”是师生共同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只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那都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对于课文的背景介绍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更新的过程,在懂得它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要用的巧妙,让学生能借助这把金钥匙开启语文阅读的智慧大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不知为何,现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对文章背景的介绍不够重视。究其原因可能是担心学生对文章当时的背景不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也可能是在课堂的教学上如果细致地对背景作出介绍的话,势必会耽误更多的教学时间;也或许是不少教师根本认识不到背景介绍究竟和课文教学之间有多大的有机联系。其实要想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熏陶,就必须交代清楚当时的背景,让课文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语文课堂的外延是我们的广阔生活,只有从生活中学语文,才会真正理解作者笔下故事的内涵。例如像鲁迅的《藤野先生》、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等文章,不去为学生详细讲解当时的写作背景,一堂课学完学生会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吗?如果学生不了解三国时的风云变幻,又怎能会被诸葛亮的《出师表》流下感动的眼泪?如果学生不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又怎能会被毛泽东在《沁园春》中伟大抱负所折服?如果学生不了解文革中青年诗人的苦闷,又怎能对朦胧派诗歌深刻理解?
由此,背景介绍绝不可轻视,古人云“文章合为事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对文本写作背景的全方位介绍正是诱发学生研读兴趣的前提条件,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不能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所忽视。
下面我就以《地下森林断想》这篇课文为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本文虽未点明这种时代精神,但聪明的读者能悟出来。而且有时作者自己未必意识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时代精神,由评论家特意点明,大家便豁然开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也不乏其例。
至于打上作者的个人思想的烙印,可以从作者的经历中窥测。张抗抗在“文革”中当过知青,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过工作过。命运之不公,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也许她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借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为什么本文写得如此动情?很可能作者把自己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正如上文所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让我们看到作者面对奇特的地下森林抒发一番衷情的渊源所自。
学生了解到以上这些知识,对课文的理解深度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稍作点拨,文中的难解之处皆可迎刃而解了。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利用好背景呢?
首先,平时要善于涉猎各学科的一些重要知识,尤其是要了解历史,做好充分的储备工作。也可以在备课前利用文本、参考资料、网络等手段广泛的积累有关背景的知识,做到有备而无患。例如对“朦胧诗”的理解,我们就要去搜寻有关文革时代的历史,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中有怎样的特点,朦胧诗派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诗派的风格是怎样的,它反映了当时一代青年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做到了积累的丰富性,也就对这一背景有了更广泛的了解。
其次,在广泛积累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去粗取精,要有一个删选的过程,不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让学生有脱离文本之感。而应根据你设定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运用真正能为理解文章主旨而服务。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只要了解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就会感悟到诗歌中的恢宏气势和豪迈气概;鲁迅的《故乡》只要了解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就会理解到文中人物形象的异化人性。
再次,学生对于过于久远和模糊的背景,未必有切身的体会,这时我们就要善思善动,将现实的现象和文本的背景大胆联系互相渗透,从而让学生有更加感性的认识。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可以抓住白杨树的特点,联系当时的背景来体会我们北方抗日军民的团结,平凡而又伟大的崇高精神;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就可以先从文本中找到描写地下森林的特点,联系作者的经历,那么它的顽强、乐观、永不言弃的精神也就易于理解了。
最后,要善于巧妙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切入背景介绍。我们教师往往在分析课文前就先发制人,用介绍背景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其实在背景介绍中切忌程式化和模式化,在课堂开头就先介绍,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但有时放到分析文本过程中更能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更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另外要用的巧,要做到行云流水不留痕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背景。那就是遵循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找背景。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文本里面就有暗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语句。这样不仅省去了大量查找的时间,更教会了学生要遵循文本的重要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管什么时候,“有效”是师生共同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只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那都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对于课文的背景介绍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更新的过程,在懂得它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要用的巧妙,让学生能借助这把金钥匙开启语文阅读的智慧大门!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