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我们使用了新课标,新教材,实施素质教育。实行新课标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即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的接受,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获取知识同时,培养能力,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十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寻找到了一条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对儿童来说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俗话说:“头三脚难踢。”教学也得“踢头三脚”,这是一节课的关键。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这关键时刻先踢头一脚——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将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和经历联系起来,有感而发,提高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用直观的图案,创设情境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出示用彩色纸剪得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和半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拼成的一个彩色小狗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图案?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此时学生看着既简单又漂亮的小狗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抓住这个时机,接着说:“现在我们研究一下这些图形好不好?”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本节讲的内容。
这样,在没有电教设备的情况下,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情境,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新课。
2、用讲故事的方法,创设情境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喜闻乐见,用故事创设情境,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如在讲《约分》这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故事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开始唱: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小跑三兄弟……你们熟悉这首歌吗?(生答)对,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来到荒郊野外,口渴难忍。便由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化来西瓜一个。师父命孙悟空分配,于是孙悟空分给八戒 ,沙僧 ,师父分得 ,他自己分得 。八戒狼吞虎咽吃完了他分得的西瓜,见其他三人还在吃。便小声嘀咕:“大师兄,太自私,竟把最多的留给自己。”悟空一听大怒道:“呆子,平时让你多学点儿知识,而你却好吃懒做,如今你不分青红皂白的冤枉我,讨打。”说着,拿起金箍棒就要打八戒,多亏沙僧拦住。故事讲到这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八戒挨打冤不冤?(生答)西游记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饶有兴致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3、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如在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一》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学习集合思想,感知韦恩图,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当时我校学生的课间活动,跳皮筋和打乒乓球很是热门,于是我就现场取材,调查学生喜欢这两种运动的人数,作为本课教学的数据参考。
又如在讲《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创设了让学生为自己家的圆桌设计桌布的情境,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素材,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自然会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二、仔细观察,自主探究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关键能否保持长久,这也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凡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亲身感悟的,印象就深刻。所以教师不必束缚学生的手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亲自观察,亲自探究。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们就完全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去测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a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准备观察、测量。
b把事先准备的各种图形分发给各个小组。
c提出要求:【1】用眼观察目测特征;【2】动手测量进行证实;【3】得出结论,准备在班上交流。
d按上面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观察、探究、证实。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仔细测量、不断探究,总结出了这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现在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根据教材难度,学生特点,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费时不少,效果甚微。因此,我们教师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是有必要的,是真正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有探究价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的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畅谈结论,取长补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系统性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不光语文课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课,数学课同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面我们说到学生把猜测到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种图形特征,用眼观察,自己动手测量,探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到此,我们就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将得出的不同的结论说给全体学生听,接着让全体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论。这样,先个别说,后全体说,既照顾个别学生,又照顾了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即得出结论,又使不完善的结论得到了补充,使结论更加完善;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此时,教师不必拘泥于学生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材的正确答案一字不差,只要是学生亲自探究的,学生印象就深刻。
四、再次实践,知识创新
“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上完每节新课时必须再次实践,加深印象,学生才会记得牢固。同样,学习完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图形特征后,也是如此。我们让学生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在订板上挂出这三种图形;在室内找出三种图形的物体;用火柴棍摆一摆这三种图形;利用这三种图形拼一拼喜欢的图案……这样学以致用,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又如,我在讲完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准备了两条绳子,将喜欢跳皮筋和打乒乓球的同学分别圈起来,更加直观具体,易于牢记。
五、拓宽知识,走向社会
一节课上完了,学生通过通过探究、研讨,获得知识,培养了能力,情感、态度、价直观得到了发展。这一目的达到后,还得进一步巩固,把学生引到课外,引导社会,引导生活中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扩大知识面。譬如,我在学完《比列尺》,课后我留了这样一个作业:“你能根据地图,算出几个城市之间的铁路长大约有多远吗?”学生可能用细线、米尺量出城市之间的铁路长,再根据比列尺求出实际长度,学以致用。又如,在讲完《统计》这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家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制成统计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但有好奇心,还有好胜心,抓住这样的心理特征,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的兴趣怎样呢?那结果又会怎样呢?那是不言而喻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对儿童来说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俗话说:“头三脚难踢。”教学也得“踢头三脚”,这是一节课的关键。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这关键时刻先踢头一脚——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将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和经历联系起来,有感而发,提高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用直观的图案,创设情境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出示用彩色纸剪得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和半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拼成的一个彩色小狗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图案?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此时学生看着既简单又漂亮的小狗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抓住这个时机,接着说:“现在我们研究一下这些图形好不好?”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本节讲的内容。
这样,在没有电教设备的情况下,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情境,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新课。
2、用讲故事的方法,创设情境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喜闻乐见,用故事创设情境,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如在讲《约分》这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故事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开始唱: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小跑三兄弟……你们熟悉这首歌吗?(生答)对,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来到荒郊野外,口渴难忍。便由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化来西瓜一个。师父命孙悟空分配,于是孙悟空分给八戒 ,沙僧 ,师父分得 ,他自己分得 。八戒狼吞虎咽吃完了他分得的西瓜,见其他三人还在吃。便小声嘀咕:“大师兄,太自私,竟把最多的留给自己。”悟空一听大怒道:“呆子,平时让你多学点儿知识,而你却好吃懒做,如今你不分青红皂白的冤枉我,讨打。”说着,拿起金箍棒就要打八戒,多亏沙僧拦住。故事讲到这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八戒挨打冤不冤?(生答)西游记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饶有兴致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3、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如在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一》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学习集合思想,感知韦恩图,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当时我校学生的课间活动,跳皮筋和打乒乓球很是热门,于是我就现场取材,调查学生喜欢这两种运动的人数,作为本课教学的数据参考。
又如在讲《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创设了让学生为自己家的圆桌设计桌布的情境,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素材,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自然会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二、仔细观察,自主探究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关键能否保持长久,这也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凡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亲身感悟的,印象就深刻。所以教师不必束缚学生的手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亲自观察,亲自探究。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们就完全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去测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a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准备观察、测量。
b把事先准备的各种图形分发给各个小组。
c提出要求:【1】用眼观察目测特征;【2】动手测量进行证实;【3】得出结论,准备在班上交流。
d按上面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观察、探究、证实。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仔细测量、不断探究,总结出了这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现在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根据教材难度,学生特点,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费时不少,效果甚微。因此,我们教师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是有必要的,是真正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有探究价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的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畅谈结论,取长补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系统性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不光语文课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课,数学课同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面我们说到学生把猜测到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种图形特征,用眼观察,自己动手测量,探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到此,我们就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将得出的不同的结论说给全体学生听,接着让全体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论。这样,先个别说,后全体说,既照顾个别学生,又照顾了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即得出结论,又使不完善的结论得到了补充,使结论更加完善;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此时,教师不必拘泥于学生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材的正确答案一字不差,只要是学生亲自探究的,学生印象就深刻。
四、再次实践,知识创新
“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上完每节新课时必须再次实践,加深印象,学生才会记得牢固。同样,学习完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图形特征后,也是如此。我们让学生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在订板上挂出这三种图形;在室内找出三种图形的物体;用火柴棍摆一摆这三种图形;利用这三种图形拼一拼喜欢的图案……这样学以致用,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又如,我在讲完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我准备了两条绳子,将喜欢跳皮筋和打乒乓球的同学分别圈起来,更加直观具体,易于牢记。
五、拓宽知识,走向社会
一节课上完了,学生通过通过探究、研讨,获得知识,培养了能力,情感、态度、价直观得到了发展。这一目的达到后,还得进一步巩固,把学生引到课外,引导社会,引导生活中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扩大知识面。譬如,我在学完《比列尺》,课后我留了这样一个作业:“你能根据地图,算出几个城市之间的铁路长大约有多远吗?”学生可能用细线、米尺量出城市之间的铁路长,再根据比列尺求出实际长度,学以致用。又如,在讲完《统计》这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家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制成统计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但有好奇心,还有好胜心,抓住这样的心理特征,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的兴趣怎样呢?那结果又会怎样呢?那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