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的高速发展也让德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对小学生的培养不能仅满足于知识文化,而是需要融入更多的文化素养,在思想品德的建设中适应新时代的进步。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而实际上,德育可以从傳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8.009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围绕考试为中心展开教学,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得不偿失。因而,教师需要担德育的职责,努力在数学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用趣味性的传统文化类数学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他们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
一、引入数学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史观
数学学科在我国有着非常长的发展历史,许多数学定理、结论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是前人在不断探究、推导与验证中总结而成的。学习数学不能绕过这些历史成果。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数学发展史有所了解,理解我国数学文化在历史上的先进性。而在数学人文史观的培养中,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在数学历史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更为全面,能更好地理解数学规律,探索前人的路,从而对知识形成更深的理解,将数学与历史、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如,在学习“圆”这一知识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讲解他是如何在极限思想的引导下推导圆的周长,刘徽从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出发,逐步得到近似的圆的周长。同时,还可以介绍南北朝的祖冲之在刘徽的基础上做出的努力,他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在历史知识的影响下,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圆周率的概念极其推导过程,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努力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在学习中保持昂扬的斗志与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融合数学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有更多选择,数学游戏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案。通过游戏这一载体,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趣味化的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河图、洛书、九宫格、鲁班锁、立体几何、九连环与排列组合等知识概念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大家一起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更为深入地了解对应的数学规律,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使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师可以七巧板作为引入,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从公元前一世纪到现在,七巧板一直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许多古籍文献中对此都有所记载。这样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所具有的娱乐性。而在平面几何图形的拼接与组合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学会从图形的边长、形状上进行判断,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者在填九宫格、数独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调动大脑,在简单的加减中找到合适的数字,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说,小学生更加喜欢游戏中的传统文化,通过游戏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内容,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合来看,渗透传统文化是有效性、契合度都非常高的教学方式,通过传统文化渗透,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摆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助力。教师需要重视文化教育,顺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塑造,在文化渗透下对学生展开积极引导,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苏万新《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科教导刊》2020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8.009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围绕考试为中心展开教学,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得不偿失。因而,教师需要担德育的职责,努力在数学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用趣味性的传统文化类数学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他们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
一、引入数学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史观
数学学科在我国有着非常长的发展历史,许多数学定理、结论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是前人在不断探究、推导与验证中总结而成的。学习数学不能绕过这些历史成果。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数学发展史有所了解,理解我国数学文化在历史上的先进性。而在数学人文史观的培养中,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在数学历史的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更为全面,能更好地理解数学规律,探索前人的路,从而对知识形成更深的理解,将数学与历史、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如,在学习“圆”这一知识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讲解他是如何在极限思想的引导下推导圆的周长,刘徽从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出发,逐步得到近似的圆的周长。同时,还可以介绍南北朝的祖冲之在刘徽的基础上做出的努力,他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在历史知识的影响下,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圆周率的概念极其推导过程,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努力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在学习中保持昂扬的斗志与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融合数学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有更多选择,数学游戏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案。通过游戏这一载体,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趣味化的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河图、洛书、九宫格、鲁班锁、立体几何、九连环与排列组合等知识概念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大家一起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更为深入地了解对应的数学规律,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使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师可以七巧板作为引入,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从公元前一世纪到现在,七巧板一直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许多古籍文献中对此都有所记载。这样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所具有的娱乐性。而在平面几何图形的拼接与组合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学会从图形的边长、形状上进行判断,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者在填九宫格、数独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调动大脑,在简单的加减中找到合适的数字,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说,小学生更加喜欢游戏中的传统文化,通过游戏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内容,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合来看,渗透传统文化是有效性、契合度都非常高的教学方式,通过传统文化渗透,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摆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为自己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助力。教师需要重视文化教育,顺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塑造,在文化渗透下对学生展开积极引导,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苏万新《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科教导刊》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