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掺杂氧化铜/可见光协同活化PMS降解罗丹明B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无机材料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素掺杂是提升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方法.研究采用快速沉淀法制备了钴掺杂氧化铜(Co-doped CuO)纳米催化材料,在可见光条件下,20 min内其活化的过氧硫酸氢钾复合盐(PMS)对罗丹明B染料的降解率达到96%以上,远优于同等条件制备的CuO.本研究还考察了溶液pH、染料初始浓度、催化剂用量等对降解效率影响.钴掺杂后氧化铜纳米颗粒由三维针梭状结构转变为近二维薄带状结构.同时钴掺杂提高了CuO的平带电位进而提升了电荷转移效率.XPS及EPR结果表明钴掺杂能够提高CuO的氧空位含量进而提升催化活性.捕获剂实验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种为空穴(h+VB),且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超氧自由基(·O2-)、硫酸根自由基(SO4-·)也参与了降解反应.最后,本文初步阐明了Co-doped CuO协同可见光活化PMS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机理.
其他文献
被动式RFID系统中,捕获效应的产生使多标签同时响应时强度较强的标签信号可能被阅读器读取,而强度较弱的标签信号被覆盖,造成标签漏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比特检测的多分支树(BMT)标签识别协议。首先,提出比特检测标签数量估计方法,使用少量时隙对标签进行初步估计和预分组。然后,通过多分支树标签识别策略消除空闲时隙,快速识别标签。同时,采用哈希静默方法静默已识别标签和标记隐藏标签,减少通信开销
随着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技术的融合发展,传统的数据集中式云计算处理方式难以有效去除数据中大量的冗余信息,给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中智能任务低时延、高精度的需求带来挑战。针对这一挑战,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了AIoT中面向智能任务的语义通信方法。针对图像分类任务,在IoT设备上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图像的特征图;从语义概念出发,将语义概念和特征图进行关联,提取语义关系;基于语
针对高维数据冗余性、噪声干扰等问题对多视图子空间聚类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多核低冗余表示学习的稳健多视图子空间聚类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揭示数据在核空间中的冗余性和噪声影响特性,提出采用多核学习来获得局部视图数据的稳健低冗余表示,并利用其替代原始数据实施子空间学习。其次,引入张量分析模型进行多视图融合,从全局角度学习不同视图子空间表示的潜在张量低秩结构,在捕获视图间高阶相关性的同时保持其各异性专属信息
针对现有漏洞代码切片方法评估过程存在的切片信息抽取不完全、模型复杂度高且泛化能力差、评估过程开环无反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粒度轻量级漏洞代码切片方法评估模型(VCSE)。针对代码片段,构建了轻量级的TF-IDF与N-gram融合模型,高效绕过了OOV问题,并基于词、字符双粒度提取了代码切片语义及统计特征,设计了高精确率与泛化性能的异质集成分类器,进行漏洞预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轻量级VCSE的评估
针对现有的对抗扰动技术难以有效地降低跟踪器的判别能力使运动轨迹发生快速偏移的问题,提出一种高效的攻击目标跟踪器方法。首先,所提方法从高层类别和底层特征考虑设计了欺骗损失、漂移损失和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特征损失来联合训练生成器;然后,将干净图像送入该生成器中,生成对抗样本;最后,利用对抗样本干扰目标跟踪器,导致目标运动轨迹发生偏移,降低跟踪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OTB数据集上达到了54%的成功率
携带轨道角动量的光束利用了光子横向空间分布,其具有空间螺旋相位波前。近年来,类比波分复用技术,轨道角动量复用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在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光传输,光处理也是光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一个完整的轨道角动量光通信网络系统,既包括网络链路的轨道角动量复用传输,也包括网络节点处的轨道角动量信号处理。回顾了基于轨道角动量的光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全面综述了
为提升Sb基负极材料的储钠循环性能,通过简单的两步法(机械辅助化学合金化和酸溶解去合金化)制备纳米化和多孔化的去合金锑/多壁碳纳米管(De-Sb/MCNT)复合物,采用不同方法表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储钠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De-Sb/MCNT材料的可逆比容量达到408.6 mAh·g-1(200 mA·g-1),首周库仑效率为69.2%;在800 mA·g-1循环330周后,容量保持率仍可达88%,展现出优异的储钠循环性能.这得益于机械辅助化学合金化/酸溶解去合金化对商品化Sb的“预粉化”作用,促进了
纳米氧化钨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半导体功能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能源、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在纳米氧化钨中的应用进展,概述了量子力学基础上的第一性原理及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理论,介绍了该领域常用的MS(Materials studio)、VASP(Vienna ab 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等模拟计算软件,并分类阐述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对氧化钨的微观电子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分子热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在纳米氧化
二氧化碳(CO2)还原制备合成气(CO和H2混合气),不仅可以实现碳循环降低温室效应,而且能缓解能源危机,而实现CO2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在于催化剂设计.本研究采用金属离子共沉淀法制备了CuO及CuO/ZnO复合氧化物纳米材料,通过调节催化剂组分,探究其在不同电势下电化学CO2还原制备合成气的性能.结果表明:引入锌(Zn)物种可以减弱中间物CO2·-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强度,导致CO的法拉第效率(FE)降低,氢气FE增加,从而实现不同电势下合成气CO/H2在1/1~1/4范围内的可控调节.尤其是,当前驱液中铜和锌
为去除水体中Cr(Ⅲ)的污染,本研究利用席夫碱反应原理制备了2-羟基-1-萘甲醛功能化SBA-15吸附剂(Q-SBA-15).通过不同测试手段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孔道结构、元素组成和表面化学状态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SBA-15经2-羟基-1-萘甲醛修饰后,其比表面积和孔径明显减小,但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为研究Q-SBA-15对Cr(Ⅲ)的吸附性能,详细分析了溶液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以及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和再生性能.结果表明,Q-SBA-15对Cr(Ⅲ)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