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意识 交流 培养途径
文化意识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学习语言而不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便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语言。下面将分析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重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渗透
语言与文化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英语教学中,发展交际能力是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文化渗透要作必要的取舍。实践中,要关注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主要几方面的干扰:1.称呼语。2.感谢和答谢: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3.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4.隐私:英语国家人被问及年龄、婚姻、收入都感觉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5.打招呼 :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6.节日: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接受后一般当面不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西方人措词非常婉转。8.词汇的文化内涵:如blue (蓝色)在英语中有“难得”之意:once in a blue moon还可以表示“黄色的,有伤风化的”;忧郁、沮丧”,而blue blood 则是“贵族血统,名门出身”。
国内外有关文化与外语教学的研究证明,外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内容应该成为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交叉渗透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二、对比中西文化,学习背景文化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英语节日的由来及一些节日的风俗,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节日比较。 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文化知识的了解是非常浅薄的,而电视、多媒体等英语教学材料中比较重视对西方特有文化现象的介绍,如感恩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目前,随着中西交往的频繁,各种语言之间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中国的元宵节吃的“元宵”即“yuanxiao”,除夕夜吃的“饺子”即“jiaozi”。日常英语教学中,比较中西方节日的特定表达方式,来介绍节日文化的异同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词汇文化素质,同时还能让他们对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母语学习,促进学生双语间的互动
一个好的外语学习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培养的方法应该是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教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1.教学中力求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在上高一上的Unit 2 Lesson 2 History Makers 中Listening:Martin Luther King时,通过图片,背景知识介绍及听他那篇闻名于世的I Have a Dream的原文录音,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区分了negro和black people,也对ABC即香蕉人(American Born Chinese)有一点概念,加强了学生努力学习,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的爱国心。 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也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更直观地学习。
2.随机讲授。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听说读写译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同步发展。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旧高中英语教材中Table Manners中讲到西方餐桌礼仪,餐具,坐的方式,上菜的顺序,喝酒的习惯等,扩展中进行中西餐桌礼仪对比,尤其在对待饮酒问题上,中国人喜欢豪饮,不见底不是真朋友,而西方人只是take a sip 或drink to something,并教授了另一些交际常识,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最后用纸制的餐具让学生当场表演更是把课堂推向高潮。
3.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有选择地教给学生英语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而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是人皆有出头日。)也可通过收集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英语资源,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学生搞英语演讲比赛、研究性学习、唱歌、做游戏,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用校园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可利用黑板报开设英语学习园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幽默故事。
总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深不可测,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是个体对外国文化的内化过程,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对该文化的扬弃。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冲破各自文化的局限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进而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意识 交流 培养途径
文化意识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学习语言而不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便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语言。下面将分析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重视文化差异,做好文化渗透
语言与文化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英语教学中,发展交际能力是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文化渗透要作必要的取舍。实践中,要关注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主要几方面的干扰:1.称呼语。2.感谢和答谢: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3.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4.隐私:英语国家人被问及年龄、婚姻、收入都感觉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5.打招呼 :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6.节日: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接受后一般当面不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西方人措词非常婉转。8.词汇的文化内涵:如blue (蓝色)在英语中有“难得”之意:once in a blue moon还可以表示“黄色的,有伤风化的”;忧郁、沮丧”,而blue blood 则是“贵族血统,名门出身”。
国内外有关文化与外语教学的研究证明,外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内容应该成为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交叉渗透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二、对比中西文化,学习背景文化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英语节日的由来及一些节日的风俗,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节日比较。 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文化知识的了解是非常浅薄的,而电视、多媒体等英语教学材料中比较重视对西方特有文化现象的介绍,如感恩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目前,随着中西交往的频繁,各种语言之间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中国的元宵节吃的“元宵”即“yuanxiao”,除夕夜吃的“饺子”即“jiaozi”。日常英语教学中,比较中西方节日的特定表达方式,来介绍节日文化的异同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词汇文化素质,同时还能让他们对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母语学习,促进学生双语间的互动
一个好的外语学习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培养的方法应该是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教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1.教学中力求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在上高一上的Unit 2 Lesson 2 History Makers 中Listening:Martin Luther King时,通过图片,背景知识介绍及听他那篇闻名于世的I Have a Dream的原文录音,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区分了negro和black people,也对ABC即香蕉人(American Born Chinese)有一点概念,加强了学生努力学习,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的爱国心。 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也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更直观地学习。
2.随机讲授。
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听说读写译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同步发展。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旧高中英语教材中Table Manners中讲到西方餐桌礼仪,餐具,坐的方式,上菜的顺序,喝酒的习惯等,扩展中进行中西餐桌礼仪对比,尤其在对待饮酒问题上,中国人喜欢豪饮,不见底不是真朋友,而西方人只是take a sip 或drink to something,并教授了另一些交际常识,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最后用纸制的餐具让学生当场表演更是把课堂推向高潮。
3.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有选择地教给学生英语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而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是人皆有出头日。)也可通过收集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英语资源,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学生搞英语演讲比赛、研究性学习、唱歌、做游戏,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用校园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可利用黑板报开设英语学习园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幽默故事。
总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深不可测,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是个体对外国文化的内化过程,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对该文化的扬弃。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冲破各自文化的局限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进而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