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对我国外语院校发展的启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mar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赫钦斯所处之时代的状况和大学存在的问题与当下我国外语院校面临的问题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外语院校所面临的问题,探讨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对我国外语院校发展的启示问题。
  关键词: 赫钦斯 通识教育思想 我国外语院校发展 启示
  
  赫钦斯是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思想。赫钦斯批评当时美国的高等教育充满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思想。反观今日之中国,外语院校同样出现此类问题,从而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精神的衰微。本文重点介绍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内涵,试图为解决我国外语院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一、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
  1.通识教育的目的。
  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基督徒、民主党员、共产党员、工人、公民、法国人或商人,而是培养人类的智慧,由此发扬人性,以成完人。其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1]所以他认为大学的科系制度将课程分门别类,学生习得的知识过于零碎而不能顾及全体人类智慧的经验。他反对大学教育在当时各校都注重的职业实用倾向,认为这侵蚀了大学在智力探求上的理想。对于通识教育,赫钦斯认为既可以“培养人们阅读的习惯、个人的品位和批判精神”,又可以“使成年人在他的正规教育结束后,能够对当前生活中的思想和各种运动进行明智的思考,并做出明智的行动,有助于人们参与到他时代的理智活动中去”。[2]
  2.通识教育的内容。
  基于永恒主义观点,赫钦斯认为只有那些反映人类理智遗产的“永恒学科”才是最理想的学习材料,而名著是古今人类的智慧精髓及文化宝藏,是通识教育取之不尽的教材来源,经过去芜存精的筛选,即可作为通识教育的最佳内容,他创设了一套“名著课程”体系,主张通识教育课程要建立在基本而且具有价值的研究上。另外,在高等教育内容上,赫钦斯认为,如果教育内容过于偏重科学知识而忽视人文知识,就会阻碍学生能力的充分发展。因此,他把大学教育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普通教育,使学生学习一些基础性的和永恒的学科;另一个层次是专业教育,这是以普通教育为前提和基础的。按照赫钦斯的设想,大学一二年级主要是设置普通教育课程,从三年级起开始设置专业教育课程。由此,赫钦斯制定了实行通识教育的具体方案,即“名著计划”。
  在芝加哥大学名著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赫钦斯特别强调西方经典名著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他在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制订的“圣约翰教学计划”大大扩充了西方经典名著的数量,并编辑了一套系统的西方经典名著教材。赫钦斯认为,西方经典名著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现代问题。他强调:“如果教育制度的目的是帮助青年人学习自己思考,它应该帮助他们考虑最重要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在过去和现在最有名的作家的最伟大的著作中都被讨论过。”[3]在具体实施名著教育时,一年级主要学习古希腊的名著;二年级主要学习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名著;三年级主要学习16—17世纪的名著;四年级主要学习18世纪到当代的名著。赫钦斯所开列的名著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他明确指出:实施名著教育之后,学生自然就能博古通今,知识渊博;自然就能萌生真知、纪律和美德,从而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二、当今我国外语院校存在的问题
  外语院校是以学习外国语言为主,培养高级外语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外语教育存在五个不适应,包括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既具有普通高等院校的一般性,又因语言为主的单学科主导而具有特殊性,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人文精神的衰落。
  英语教育的目标被界定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4]这样的目标实际上主要是语言知识 实用知识。从长远来看,这从根本上削弱了外语教育的本质:人文教育;另外,由于外语本身的功能性,以及市场经济功利的支配原则的强大导向性,外语教育在当前情势下极易倾向于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忽视人文修养和人文关怀已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2.外语院校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和语言技能培训,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
  因为综合大学外语院系的学生可跨系选修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课程,所以专业外语院校与综合大学的外语院系相比,在人文环境上处于劣势。根据梁德智、于殿举、刘小勇等的统计结果,我国外语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都存在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的问题。[5]受囿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外语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旧存在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单一,以及某些知识适用性较差等弊端。阮炜在《外语学人为什么“没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学、翻译、语言学三分天下造成外语从业者学术视野狭窄、学术思路狭隘的弊端。[6]
  3.出现“中外文化失语症”现象。
  语言学习实际是文化的学习。但是强调技能训练的后果之一,是外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思维能力退化,并且存在普遍的思维浅薄现象。因为实用性的思潮和应试的功用主义的影响,大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只注重语言技能的提高,忽视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的提高。外语院校出现“中外文化失语症”现象,对外国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受市场化和所谓“国际化”思路的影响,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思想文化没有受到普遍重视,赵忠德、邹璐对我国六大外语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增加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所占的比例已成为大学生的迫切要求。[7]
  三、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对我国外语院校发展的启示
  赫钦斯通识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与我国外语院校面临的问题有不少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外语院校的发展与改革实践诸多启示。
  1.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外语院校的人文教育。
  赫钦斯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了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至善),从而培养出‘完人’。”[8]完善“语言技能 专业”模式,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是通用型英语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外语专业课程教育具有最为明显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外语专业不同于其他理工农医专业(甚至包括某些文科专业)的最大区别,也是外语院校专业教育的最大特点。语言教育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牢固树立人文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在外语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2.实施通识教育,在外语院校需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赫钦斯通识教育的思想是针对当时美国大学过度专业化现象提出的,所以必然对我国当今外语院校出现的同样问题有启示作用。在外语课程设置方面,要逐步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和系列讲座,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并处理好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知识及科技知识。
  3.借鉴“名著计划”,提升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不可偏离。
  赫钦斯认为,西方经典名著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现代问题。理解西方古典思想就是把握西方思想的经典。学外语读名著,从文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这是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化素养“不仅要求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要有较多的了解,而且要求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的表达能力”。[9]国际化并不是盲目与国际接轨,大学需要国际视野,同样需要本土情怀。另外,要重视国家对外语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客观地凝练中国当代文化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精华,并以可接受的方式将其介绍给世界,这既是外语院校的使命,又是外语院校发展的契机,更是外语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和在芝加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学生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得到了美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肯定。针对我国外语院校存在的人文精神衰微、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及“文化失语症”等问题,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对我国外语院校的理念建设、课程设置和发展改革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产生的持续影响已经超越了芝加哥大学。作为一种大学理想,它影响了美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3][美]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梁德智,于殿举,刘小勇.通识教育在外语类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的地位及其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6]阮炜.外语学人为什么“没文化”[M].孙有中编.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赵忠德,邹璐.外语院校国学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化学刊,2010,(7).
  [8]刘保存.不合时宜的真理——哈钦斯大学理念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9]姚乃强.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创新能力[J].外语界,2001,(1).
其他文献
在高二的物理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一个带正电的离子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沿逆时针方向,如图1),现使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大,求此离子的动能将如何变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拿到该题后束手无策,都认为尽管磁场磁感应强度在增加,可是洛伦兹力总是不对粒子做功,粒子的动能怎么会增加呢?部分同学认为动能变化,但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还是不能理解。  其实,这道题的原
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理解,深入研究和领会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加强对课程的整合力度,目的在于重组课堂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从物理探究教学法的定义、设计依据、设计要求等诸方面谈谈物理探究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一门以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电阻应变传感器工作原理,阐述了金属箔式应变片的特性、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分析,并着重就金属箔式应变片构成的三种桥式电路的性能进行比较、归纳。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传感器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该类传感器的应用。  关键词: 电阻应变传感器 单臂电桥 双臂电桥 全桥电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这句话来说明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性是很恰当的。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来说,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方法、途径,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设境育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
面对新课改,作为中学化学老师,我们感到不安、困惑。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惑。针对这些困惑,如何去积极应对,我校化学组结合教学实际,将我们的困惑与思考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对教师本身的困惑  新课程实施已近两年了,我们感到仍不适应,受其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每一届高一新生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在初中英语学得还可以,到高中后英语成绩却远不如从前,这就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甚至失去了自信,导致成绩一落再落,最终放弃英语学习。原因在于高一是初中向高中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巨大的变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思考,我分析总结出了过渡期学生必然面临的一系列变化,并就如何让学生尽快地适应这些变化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过渡
摘 要: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如何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深化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核心。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平时教学中的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化学 教学策略    教材改革,新课标的实施,其宗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就目前实施教学的方式来看,其基本形式还是课堂教学。课堂教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认知水平,根据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结合三维目标要求,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充分挖掘教材,运用多元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促使同学们生动、活泼地自主探究学习。下面,我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认识。  一、有效挖掘材料,创设开放情境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认真挖掘教材,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学生熟悉的材料,创设开放情境,引导同学们进行有效学习,这样才
摘 要: 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已成为很重要的内容。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针对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趣味性、探究性、高效性、开放性等方面提出了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课堂提问 策略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曾经深刻地指出:“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
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反思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