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指导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chun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模式,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朗读屡见不鲜,面对这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指导。
  【关键词】朗读 存在问题 有效性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训练。但是,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低效或无效的朗读限制了朗读的作用,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兴趣,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常见的朗读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有效指导
  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多数教师将其运用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即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这一方式。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朗读目标缺失。教师也没有注重研究各种读法的作用,学生朗读时随心所欲,往往会出现该朗读时却默读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绪,该默读时却朗读而不能思考,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方式朗读课文,不能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意韵。
  此外,有的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学生身上,却忽略了对其他学生的朗读指导。有时,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优生的带领下,完成了所谓的“美”读,?但更多的学生都是处于机械地模仿中,一点也没有朗读的个性,反而产生厌烦情绪,并没有加强朗读教学。
  二、缺情少境
  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但他们的情感流露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必须扎扎实实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使他们有了内心的体验、表情达意的感知,才能展现朗读的精彩。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颗璀璨的星星,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有效地解决。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让朗读教学重焕青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 范读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建议“教师应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要想让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精彩范读,把文学的内蕴、文中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其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启发他们领会语言文字的朗读技巧,与课文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创设情境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的情境。这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使学生丰富的情感流露出来。
  此外,教师还能够迁移意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对教材中的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它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学生身心沉浸其中,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全部想象和联想,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3. 丰富朗读的形式
  阅读一篇文章,朗读的形式也十分重要。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教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做理性选择。比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宜用默读……因此,对于朗读纷繁复杂的形式,我们应理性面对,合理运用,才能将读法融会贯通。
  4. 加强朗读的评价
  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评价时,要特别注重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当然,在评价时,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中肯评价,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朗读,让学生敞开心灵,读出自信,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5. 开展系列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愉快地进行朗读练习,单凭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加强多种活动的开展。比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动手“自编小诗集”,激发他们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好书推荐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将推荐的好书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下来,与同学分享、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这些活动在我班开展时,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做准备,积极参加,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受益较多。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积累与反思,在注重朗读的有效性指导时,还应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使朗读在教学中永远绽放光彩!
其他文献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作为一个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地理教学更是如此。  一、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直观.把兴趣培养贯穿始终  青少年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学习的开始就使他们产生兴趣。高中地理第一章的内容正是容易培养学生兴趣的开篇。学生对于宇宙的奥秘、自然奇观,
【摘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本文以对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为基础,全面总结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并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契合点  
一    提起以色列,都知道死海最别致,电视常播放死海种种奇观。去以色列旅行,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一胜地。在Hertz租了一辆轿车,从耶路撒冷自驾到死海西岸的度假村——恩波奇克(En Boqeq)。路程本不遥远,却因车上GPS定位器胡乱指挥,冤枉我绕了一大圈。一路的异域风光,也不失为补偿。三个多小时车程,我穿越茫茫沙漠,体验让人窒息的寂寞与虚无。不期峰回路转,大片绿洲突兀眼前,翠色逼人而来,繁荣滋茂,
【摘 要】语言学习并不像其他课程,之前已经有一定的积累。所以英语教学的启蒙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英语教学亦是如此,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老师应该先入为主,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概念,采用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会让今后的英语教学更加轻松。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固定,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一言堂”屡见不鲜,知识的“强制性”灌输得到的效果很有限。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都是被动地接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推进,小学教学中的教学观和教师观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各教育工作者也在此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一改过去的机械灌输模式,逐步形成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语文观,小学课堂变得前所未有的活泼和充满生机,但是在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小
【摘 要】本文从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有“疑”敢质;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有“疑”好质”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敢质 可质 好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育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取得教学成绩,就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育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亟需进行创新,其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尤为必要。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实践来看,问题教学法的采用对高中历史教育形成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为现有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于高中历史教育来讲,教学方法的确定不但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关,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