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从管理科学“本土化”的内涵入手,厘清管理科学本土化与本土化管理科学之间的异同;通过对“本土化”与“西方化”、“传统化”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体系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本土化 西方化 传统化
  
  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化是当前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对管理科学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成绩颇斐,但问题也不少。本文试从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的内涵入手,分析“本土化”研究中存在的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化”
  
  研究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问题的学者,通常对“本土化”的理解有两种不同视角:一种观点(主张管理科学本土化)认为,现代管理科学植根于西方近代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化”建设应试图科学移植西方管理科学中的合理成分,将其拿来解决自己的本土问题,从而实现管理科学的本土化;另一种观点(主张本土化管理科学)认为,所谓“本土化”即构建本土化管理科学,构建植根于中国本土的价值取向和人文传统的现代管理科学,如果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观点看待中国本土的管理科学,容易造成中国本土管理科学的破碎与失真。
  管理科学本土化的论点在于是否科学移植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合理成分,使其适宜我国本土的实际社会和人文传统,最大限度发挥现代管理科学的效能。它的理论根源在于管理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其萌芽、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更多关注于西方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文传统,而我们要科学移植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合理成分,使其能在我国的实际社会中发挥效能,就必须着手本土化建设,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在移植的過程中,首先要认清我国本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取舍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适宜于我国实际需要的合理成分,把它融入到我国特有的管理科学体系之中,注重其应用价值。
  本土化管理科学的论点在于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使其能够为我国的管理实践服务,并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理论根源在于中国本土存在着极为丰富的管理哲学、管理思想,我们应重新审视本土的管理科学,从传统和现实中寻求超越。本土化管理科学的构建要立足本土实际和人文传统,充分挖掘本土的管理资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研究提供成功范例,丰富世界管理科学理论体系。
  这两种观点的提出,在一定程度说明研究者尚未在心理上形成对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问题的共同理念。事实上,管理科学本土化与本土化管理科学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之间都不排斥对外来管理科学合理成分的应用,也不否认对本土管理科学理论资源的挖掘。只是二者的视角不同,前者更多地注重把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合理成分移植到我国,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后者更多的是把目光停留在我国的本土实际,更加注重中国学者自身的努力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化”问题,关键要落实到“化”上,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本土社会实际和本土特色,要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对外来管理科学的合理成分进行本土化改造。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化最终要落脚于本土化的管理科学,本土化只是达到本土管理科学的必要途径和环节。我们对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内涵的界定,必须科学地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笔者认为,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即是一种使外来管理科学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社会的实际和传统相结合,增进管理科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1]。无论是管理科学本土化,还是本土化管理科学,最终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在本土化的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西方管理科学的借鉴作用,使其合理成分能科学移植到我国本土实际;又要充分考虑到我们本土优秀的管理思想和学术传统,使之符合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在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问题上达成共识,对“本土化”的理解才能更加准确和深入。
  
  二、中国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与西方化、传统化的关系
  
  现代管理科学植根于西方近代工业革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方法,在研究中注重“把管理科学的理性方面同感情的非理性方面结合起来,把管理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结合起来,把管理中的系统性、计划性、程序化等方面与灵活性、权变性、非程序化等方面结合起来,把管理中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结合起来”[2],这些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管理科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学习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开始,减少重复研究工作和少走弯路,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3]。然而,在管理科学“本土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借助一种理论的旅行,将西方的理论转变成对中国传统的塑造或者说发明。这往往会造成西方管理科学中的合理成分与中国本土社会实际的“水土不服”,不利于发挥其在我国本土社会的应用价值。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哲学和思想,这些传统的东西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不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甚至西方管理学界也从中寻求管理的妙方。在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建设中,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国社会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从中提炼、总结符合时代精神的本土化管理理论和方法,探索本土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土化并不意味着依附传统化。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并不一定完全适宜中国当代的社会实际,“本土化”建设应对传统的东西进行反思,从中汲取有利于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合理成分,做到“古为今用”,这是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研究中所应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如何在“本土化”建设进程中,把“西方化”与“传统化”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中西合璧”,共同促进现代管理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问题研究的重大课题。如果不了解西方管理科学的实质,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把其合理成分移植到我国,不了解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在何种观念下是合理的有价值的,那么对任何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移植,和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反思,都很有可能失于“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境地。在中国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建设中,我们就是要在注重研究本土社会实际的基础上,既重视对西方管理科学合理成分的移植,注重其在中国本土的应用价值,在科学移植的同时,又充分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把传统的东西予以发扬光大,这样才能对“本土化”的问题有入木三分的见解。
  真正把“西方化”与“传统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把其纳入到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化”建设中,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的标准或尺度,要有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术取向。我们只有把管理科学的本土化研究推进到对西方管理科学合理成分的全面体认和细密省察的层面,才能科学地把其移植成功。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要受现代科学的洗礼,并不是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改造中国的管理,而是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性思维的意义上,脱出神秘主义的玄想窠臼及牵强附会,不沉溺在蒙昧主义或独断中,努力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纳入世界管理发展和演进的大潮流,为形成本土化的现代管理科学追寻其理论根源和现实意义。在现代管理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中,只有通过管理科学“本土化”的建设,确立符合学术取向的本土化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才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体系。
  
  三、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具有二重属性,管理科学的社会属性涉及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在我国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立足我国的社会性质、人文传统及现阶段社会实际,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研究的应用价值。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研究对象的“本土化”
  研究对象的“本土化”是指确定本土化研究的对象问题。首先我国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研究的立足点是本土社会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鄧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来探讨本土社会的实际,从而为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研究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其次,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研究应指向中华民族的传统管理思想和理论,通过对传统的反思与改造,赋予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以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使之有利于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再次,应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尤其是把其中适宜于我国的合理成分科学地移植到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化建设中来。最后,应努力把本土化研究的几个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地做到研究对象的本土化,促进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二)研究取向的“本土化”
  研究取向的“本土化”是指在我国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形成符合我国人文传统和社会实际需要,符合当代管理科学发展趋势的学术取向。科学、合理的学术取向是本土化研究的指针和标尺,本土特色的学术取向直接决定本土化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学术取向的本土化,一方面要求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传统,要体现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多元化取向,力图做到立足实际、回顾历史、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之间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形成我国本土特色的学术取向,使其能够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特色,并能够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三)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即是指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实践和理论入手,真正形成我国本土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式和管理手段,进而发展为系统的本土化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体系。要实现现代管理科学研究内容的本土化,一方面需要我们对管理科学的本土化内涵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国家或区域本土化研究的异同,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并科学移植其科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从本土社会实际和时代背景出发,对传统管理思想和理论进行反思和改造,对本土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把本土化的研究内容放到国际先进管理科学体系的水准上,从中把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队伍的“本土化”
  研究队伍的“本土化”是指从过去的“被研究”转变为现在的“自我研究”。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建设要注重这种“自我研究”,原因在于社会性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的差异,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本土化研究的取向问题。进行“自我研究”有利于充分挖掘我国从事管理研究的学者自身的潜力,促进其本土化意识的觉醒,从而使其通过自身的研究和实践,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本土化理论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07.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452-453.
  [3]陈卫旗.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02).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因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将成为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国际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计算机不仅具有电视机
摘 要:多媒体手段的直观性强,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最适于做文化陶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这是它在讲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的最直接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增长见闻,在有限的学习空间中大量涉及各种有效信息,多媒體手段比起传统的教学、学习手段来说优势多多。由于纸质媒介的局限性,在查阅各种资料的时候这种手段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因此,随着对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效果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它来作为教学的
硬盘是计算机的存储核心部件,存储着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数据,一旦出现问题,将导致电脑无法正常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硬盘的稳定性和容量都有了提高,但随着宽带网络和数码产品的普及,对硬盘容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硬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在硬盘价格不断走低的今天,坏了换块也不是问题,但硬盘价格事小,硬盘中存放的重要数据才是最重要的,相信有不少的用户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硬盘内数据丢失或是硬盘直接损
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使学生对事物及其变化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变得较为容易,从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英语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经过整合,原来的学科课程将会出现崭新的面貌。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英语学科;另一方面,英语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也就是要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
目的:研究大剂量丙球蛋白治疗川畸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川畸病患儿60例,所有患儿均使用阿司匹林和丙球蛋白联合治疗,阿司匹林使用剂量相同,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以其灵活多变的优势,备受各科教师青睐。初中科学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网络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如何更好地应用网络平台来进行初中科学教学,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利用网络的模拟功能,创设虚拟实验空间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观察能力、科学的思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
在我国基础教育多年的实施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化,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片面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从实际教学出发,多
摘 要:政府公共关系与反腐败斗争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政府公共关系的核心就是塑造民主、公平、廉洁、效率政府;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反政府公关的权力运行的封闭性和隐蔽性;通过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变革政府治理范式,一个透明的高效能政府、一个有着良好公共关系的政府就会展现在公众面前。  关键词:政府 公共关系 反腐败 职能 信息公开    联合国、世界银行和摩根士丹利联合公布了一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