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学校体育对于农民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探求农村学校体育与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策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占比均超过了65%。河北省位于华北中部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对于农民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的视角,探寻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1.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较前一时期更为文明进步的社会现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包括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2.农村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地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主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精辟论述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含义。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更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促进农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发生,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持续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减支也都有很大作用。二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培养塑造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地方就有“建一片球场,少十个赌场”的说法。三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农村稳定和谐。一个群众身体素质不高、健身意识淡薄,文体活动得不到广泛开展的农村,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也无法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
3.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教育理念滞后。
虽然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说起重要,做起来次要,或不要”的观点没有改变,如有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根本就没有体育课,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3.2体育教师队伍人数不足。
受到地方人事制度建设的影响,专职体育教师配备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只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可想而知。
3.3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体育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现有的器材也都损坏严重,且得不到维修和补充,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4学生缺乏体育意识。
由于缺乏严格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体育课成为自由活动课,想参加就参加,不参加也无人过问,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误区,对体育的基础知识也失去兴趣。
4.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4.1加强领导、强化认识。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
4.2重视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生活,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3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积极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把场地建在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必须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服务职能。
4.4加强农村体育教学改革。
从农村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满足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
[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1,(21-23).
[3]姜乃强,李蓉.农村学校体育:任重而道远[M].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
[4]侯岩.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在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会议上讲话.
[5]刘玉常,房宜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J].文化、视野,2009,10,(11-12).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与行新学科基金项目
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策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占比均超过了65%。河北省位于华北中部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建设对于农民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的视角,探寻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1.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较前一时期更为文明进步的社会现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包括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2.农村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地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主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精辟论述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含义。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更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促进农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发生,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持续发展,对于农民增收减支也都有很大作用。二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培养塑造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地方就有“建一片球场,少十个赌场”的说法。三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农村稳定和谐。一个群众身体素质不高、健身意识淡薄,文体活动得不到广泛开展的农村,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也无法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
3.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教育理念滞后。
虽然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说起重要,做起来次要,或不要”的观点没有改变,如有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根本就没有体育课,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3.2体育教师队伍人数不足。
受到地方人事制度建设的影响,专职体育教师配备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只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可想而知。
3.3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体育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现有的器材也都损坏严重,且得不到维修和补充,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4学生缺乏体育意识。
由于缺乏严格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体育课成为自由活动课,想参加就参加,不参加也无人过问,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误区,对体育的基础知识也失去兴趣。
4.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4.1加强领导、强化认识。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
4.2重视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生活,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3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积极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把场地建在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必须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服务职能。
4.4加强农村体育教学改革。
从农村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满足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
[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1,(21-23).
[3]姜乃强,李蓉.农村学校体育:任重而道远[M].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
[4]侯岩.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在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会议上讲话.
[5]刘玉常,房宜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J].文化、视野,2009,10,(11-12).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与行新学科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