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四种习惯提高作文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写作文时,不管自己是否感觉到,其所做的一切,都在表现着某种习惯。习惯是客观存在的,它随时都在学生的作文活动中起着作用。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老师对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当务之急。如果一个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那他写作就会事半功倍了。多年来,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作了以下探索:
  一、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积累素材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我们知道写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这“物”就是人、事、景、物。而这一些无不来自生活。观察搜集积累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联想即从眼前看到的事物、出现的景象,想到曾经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另一个事物,取其相似点或相同点,由此及彼,生发开去,进行想象思维的培养。
  小学作文教学,应当摈弃好高骛远、拔苗助长的训练,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多写生活作文,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的搜集素材的习惯,又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二、培養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
  学生作文必须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凭借生活中的见闻,才可能做到言之有物,事实具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生活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丰富材料,激发灵感,就得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把作文指导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则可以经常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去领略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建设成就,这样学生能亲自体验,不仅能获取写作材料,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三、培养学生多练笔、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四、培养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这样写作不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才能绽放光彩,作文教学效率才能提高。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有一句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高中时期正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存在各种各样的青春期困扰以及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在此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可谓意义重大。笔者认为,想要做好高中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
【摘要】要推进中小学道德教育,必须抓好幼儿道德教育,这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的素质问题。本文探讨了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并提出了几点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为幼儿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幼儿品德 教育内容 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和关注。孩子一出世,就全力开发孩子的智力,不到四岁就学舞蹈、书法、英语等,这样的培养方式往往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正因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是整个幼儿语言训练的中心环节。因此,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实践证明,家长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兒创建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口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一、家长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家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幼儿最温暖、自由、快乐的港湾,
【摘要】看图讲述活动是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幼儿创造想象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设计各种问题,来启发、引导幼儿理解分析图片的意义,鼓励幼儿大胆说出图片的内容。本文通过激发幼儿对看图讲述创造想象的兴趣、教师通过设计各种问题,抓住图画中有利于幼儿创造想象的因素、教师引导幼儿对图片的分析、讲述。这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分析,培养幼儿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大胆的创造想象。  【关键词】创造想象  一、激发幼
期刊
【摘要】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沃土。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是丰富的,甚至是离奇的,他们会闪现出许多的奇思妙想。而丰富的材料、有效的提问、足够的时间、科学的评价、非正规的科学活动——则是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精神 培养 策略  幼儿园各项活动都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创造、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如引导幼儿创编舞蹈动作、创编故事、创编歌词等。但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创
语说:“人生聪明写字始”。写字是每个人很重要、很基本的一项技能,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而且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自信是一个人能力的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并将各部分的功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自信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内驱力,促使一个人有良好的表现。在许多情况下,有了自信,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一旦失去信心,则必败无疑。缺乏自信的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在心理建立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是没用的”,“我很没信心”等,这种心理让孩子越来越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越来越没有信心。  怎样激发孩子的